唐和恩

唐和恩

唐和恩(1911-1992), 山東省萊陽市龍旺莊街道西陡山村人。1951年至1973年,任西陡山村生產大隊長和黨支部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和恩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萊陽市龍旺莊街道西陡山村
  • 出生日期:1911
  • 逝世日期:1992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

人物生平

唐和恩,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後,帶頭報名參加了支前小車運輸隊,編入了萊東縣陶漳區運輸隊,並任運輸隊副指導員、黨支部組織委員兼第四小隊隊長。隨軍轉戰山東、河南、江蘇、安徽4省75個城鎮鄉村,行程4000多公里,先後支援了濟南戰役、徐東戰役和淮海戰役。這段時間裡,他和隊員們為完成部隊糧食、彈藥等物資的運送任務,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千方百計地節省糧食,風餐露宿,晝夜兼程。遇上陰雨天氣,就把自己的蓑衣、棉衣脫下來,蓋在車上,寧願自己受淋挨凍,也不讓軍需物資受半點損失。為躲避敵機空襲,和隊員想方設法隱蔽糧車,帶頭下河破冰涉水,按時把糧食、彈藥送到戰士身邊。唐和恩從家鄉啟程時,隨身攜帶了一根3尺多長的小竹竿,以備路上休息支車和夜間行走使用,後來經過的地方多了,他為了紀念自己的支前行動,利用中途休息間隙,就把走過的城鎮鄉村地名,用小刀密密麻麻地都刻到小竹竿上,打算以後把它傳給自己的兒孫,讓後代牢記老一輩艱辛的革命歷程。淮海戰役勝利後,立特等功,被授予“華東支前英雄”稱號。他帶領的運輸隊也人人立功,被評為“華東支前模範隊”,同時榮獲“華東支前先鋒”錦旗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隨身攜帶的那根刻滿4省地名的小竹竿,被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1951年至1973年,任西陡山村生產大隊長和黨支部書記。1992年病逝。

主要事跡

萊陽城東30里,有一個小山村,它就是西陡山村。50多年前這裡曾走出一支聞名華東的民兵隊伍,隊伍的領導人是共產黨員、華東支前英雄唐和恩。
農忙時節志願支前
1948年冬天進行的淮海戰役中,我中原、華野兩大野戰軍在65天內以劣勢裝備和60萬兵力殲滅國民黨80萬精銳部隊,創造了我軍乃至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的戰爭奇蹟。然而,在這場戰役中,規模浩大的支前民工功不可沒,以至陳毅元帥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小車推出來的結果。”據史料記載,淮海戰役前後,膠東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支前運動,共動員了260餘萬人次參加支前活動,真正做到了“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部隊打到哪裡,就支援到哪裡”。
1948年10月,解放區人民迎來了土改後的第一個大豐收。一天,正在地里忙碌著收莊稼的唐和恩,聽說村里要組織民工隊到淮海前線去,便放下手裡的活,急急忙忙跑往村支委會去請戰。出發的日子到了,上級安排給他們的任務是運送公糧,唐和恩帶領著小車隊啟程了。他隨身帶了一根1米多長的小竹竿,累了,用它當拄棍,過河、涉水、踏雪時則用它探路。唐和恩還把支前所走過的地方,用針尖刻在小竹竿上面,作為一個永久的紀念。
一路宣傳解放政策一路上,唐和恩每到一處,就向民眾宣傳解放戰爭的形勢和政策,鼓舞隊員的士氣和鬥志。他還自編一些故事、笑話,休息時講給大夥聽,有時還唱上兩段地方小曲,以驅除同志們征途上的疲勞。
小竹竿的故事小竹竿的故事
在執行運輸任務中,他和民工們一起披星戴月,頂風冒雪,克服了一個個艱難險阻,把一車車糧食、彈藥不斷地送上前線,把一批批傷員安全轉移到後方。為了支援前線,他們想盡辦法節省糧食,他和隊員們吃“三紅”(紅高粱、紅蘿蔔、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給子弟兵吃。途中有時要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有的民工倒下了,唐和恩便和隊員們立即把民工所運的物資分裝在自己的車子上繼續前進。遇上陰雨天氣,他和民工就把自己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脫下來,蓋在運糧的車上,寧願自己淋濕挨凍,也不能使軍糧受半點損失。滿載著軍糧的木輪小車艱難地行進在泥濘的路上,一拱一條溝,一步兩個坑,運輸隊員深一腳、淺一腳,鞋拔掉了,腳磨破了,沒有一個喊哭叫累的,仍然拚命拉,使勁推,大家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爭取早日推翻蔣家王朝,解放全國。
大冬天跳河護糧食
一次,唐和恩拉的小車走到臨朐一帶,一下子陷進了泥坑,推拉了6次都沒有效果,最後猛地一拉,繩子斷了,他一頭栽到泥坑裡,摔得滿身是泥,嘴角破了,牙齒也磕掉了一顆。有的民工要替他去拉,唐和恩爬起來風趣地說:“前方的戰士身上穿個窟窿都照樣衝鋒,咱磕掉個牙算啥!”又繼續和同志們並肩前進。冬季的一天下午,急速行進的小車隊被一條數十米寬、結著薄凍的河面擋住了去路,如果走橋,不光多走20里路,還要耽誤時間,繞道過河,必須多走若干路,浪費兩三個小時。這時,天又不作美,西北風夾著煙面子雪,打在他們的臉上,像刀割一樣疼痛。唐和恩望著眼前的河水,看著停在河邊的一車車糧食,急得兩眼冒火。這時,大夥也看出他的心事,異口同聲地說:“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都過來了,咱們還能被這條河溝擋住嗎?”唐和恩一看大夥的勁,渾身增添了無窮的力量。他立刻脫下棉衣扛起一包糧食,第一個跳下河去,在前面破冰探路。隊員們有的扛糧,有的抬車,在齊腰深冰冷刺骨的河水裡跟著唐和恩徐徐地前進。這時,風更緊,雪更大,隊員們雖然凍得唇青臉紫,直打哆嗦,但他們相互鼓勵,彼此照顧,順利地達到彼岸。可是,還沒來得及穿衣服,國民黨的飛機就來了,他和隊員們迅速疏散,一口氣跑了半里多路,避開了飛機的空襲,按時將糧食送到目的地。到了前面村上休息時,他找老鄉打聽一下村名,在小竹竿上刻下了“郭莊”二字。
山東支前特等功臣帶領支前小車隊山東支前特等功臣帶領支前小車隊
小竹竿記載88個地名
為了保證淮海戰役的勝利,曾多次完成支前任務的小支隊長唐和恩堅定地向上級保證:“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那裡;前線需要什麼,我們就運送什麼。”他們和數百萬支前民工一樣,頂風冒雨,忍飢耐寒,日夜奔走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出色完成了運輸任務。
在近半年的支前運輸中,唐和恩小支隊克服了無數困難。風餐露宿的野外生活、緊張繁重的運輸任務、崎嶇不平的坎坷道路,都沒能使他們停下支前的腳步。這期間,唐和恩隨身帶著一根長1米多的竹竿,每到一地,他就在上面刻上地名。在淮海戰役期間,他們總計行程約4000多里,竹杖上密密麻麻地刻著山東、江蘇、安徽3省88個城鎮村莊的地名。把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聯接起來就形成了一條支前路線圖。他想將來把這根小竹竿帶回家去,傳給自己兒孫,讓他們永遠記住老一輩這段革命歷程。淮海戰役結束後,唐和恩被評為特等功臣,榮獲華東支前委員會授予的“華東支前英雄”榮譽稱號;他所領導的小隊被評為“支前模範隊”,同時榮獲“華東支前先鋒”錦旗一面。
這根竹竿真實的記載了唐和恩小支隊艱苦而光榮的歷程,記載了人民民眾為革命戰爭勝利立下的不朽豐功,也是淮海戰役中解放軍高歌猛進,國民黨軍節節敗退的歷史見證。它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被收藏在軍事博物館中。上世紀六十年代拍攝的電影《車輪滾滾》中那位攜帶竹竿推著獨輪車的主人公耿東山,就是以支前英雄唐和恩為原型編導拍攝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