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精神

哲學的精神

“哲學的精神”講得好的有兩個人,一為馮友蘭先生,一為李慎之先生。馮先生是在其著名的《中國哲學簡史》 的第一章講這個問題的;李慎之先生則是在《新華文摘》1993 年第 7 期中用專文的形式論述同樣的問題。我今天主要沿著這兩位先生的觀點來談這個問題。 “哲學”這個概念用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有點勉強,因為我們的傳統是追求“聖賢”人格,而不是古希臘傳統所嚮往的“愛智慧者”。因此, 有兩種關於“中國哲學”的提法,一為“哲學在中國”,這是作為一種“共相”性的哲學,即“愛智慧者”;一為“中國的哲學”,這是一種“殊 相”性的哲學,這種殊相性的哲學,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語講,最好就叫“天命之學”,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周敦頤語)所表達的宇宙 人生觀。

基本介紹

哲學的精神,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哲學的精神

作 者: 馮友蘭 著
出版時間: 2008-11-1
字 數: 287000
版 次: 1
頁 數: 312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1343753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定價:¥32.00

內容簡介

哲學能使人對於宇宙人生,有理智底了解,亦能使人,對於宇宙人生,有情感上底滿足。
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接地講政治,說道德。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於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於認識的互異。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學問的成就需要才的成份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運的成份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份大。
中國哲學有一個主要的傳統,有一個思想的主流。這個傳統就是求一種最高底境界。這種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離乎人倫日用底。這種境界,就是即世聞而出世間底。這種境界以及這種哲學,我們說它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作者簡介

馮友(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9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一直擔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著有《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A新原道》、《(新知言》、《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和七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等。

目錄

上篇 闡舊邦以輔新命
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
泛論中國哲學
怎樣研究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之貢獻
從中國哲學會說到哲學的用處
在中國傳統社會基礎的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之政治社會的背景
中國哲學中之民主思想
哲學在當代中國
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
中國哲學中所說精神動員
從哲學觀點看藝術
論民族哲學
儒家哲學之精神
先秦儒家哲學述評
宋明儒家哲學述評
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孟子哲學
孟子浩然之氣章解
老子哲學
浪漫派——道家
名教之分析
哲學與人生之關係(甲)
哲學與人生之關係(乙)
下篇 極高明而道中庸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人生成功之因素
論命運
一個新人生論(上)
一個新人生論(下)
中國之社會倫理
新舊道德問題
青年的修養問題
我的讀書經驗
論大學教育
大學與學術獨立
歷史與傳統
教育與政治
樂觀與戒懼
理想與現實
關於真善美
論信仰
說思辨
論信念
論知行
再論知行
論風流
論“唯”
論“比較中西”
論“天下為公”
“貧窮的哲學”
論救國道德
北大懷舊記
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
懷念梅貽琦先生
懷念聞一多同志
對《中國青運》記者談五四
大人物之分析
勢力之分析
經濟制度與社會制度
中國的官氣與美國的商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