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庫欣

哈維·庫欣

哈維·庫欣(Harvey Williams Cushing, 1869~1939),是一個美國的外科醫生和作家,專長於腦外科,對腦外科手術的技術進行了改進,並在神經系統、血壓、垂體和甲狀腺領域有重大發現。以他名字命名的庫欣綜合徵庫欣反應成為了人人皆知的疾病。 哈維·庫欣還撰寫了關於他老朋友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的傳記,並在1926獲得了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維·庫欣
  • 外文名:Harvey Williams Cushing
  • 出生日期:1869
  • 逝世日期:1939
生平,貢獻,

生平

哈維·威廉斯·庫欣是美國第一位專門從事神經外科學的外科醫師、神經生理學家。 1869年4月8日生於生於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市(Cleveland,Ohio.)一內科醫生家庭。他於1895年獲得了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醫學學位。在克利夫蘭市實習一段時間後,於1900年旅歐學習深造。回國後就職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科學系。1912-1932年任哈佛醫學院外科教授和波士頓彼得·本特·布里格姆醫院外科主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庫欣在美國軍隊衛生部服役,1918年任美國遠征軍主任顧問醫師。1933年任耶魯大學神經系主任教授。他是神經外科領域的開拓者。曾經研究在外科手術時血壓變化及其控制方法;發明了經鼻竇進行垂體手術的途徑;發現並確認了庫欣氏綜合症(包括嗜鹼細胞增多症)及其他垂體激素分泌異常所引起的疾病;發明了現仍在使用的代替純氯化鈉的生理平衡的“庫欣溶液”;率先套用了現在普遍使用的正壓氣管麻醉劑;解釋了垂體腺和其他內分泌腺的巨大作用。
庫欣在腦腫瘤方面貢獻巨大。最先提出了顱內腫瘤的診斷、分級和分類方法;證明了增加脊髓壓力最初會作用於迷走神經而產生心搏徐緩,隨之動脈血壓升高。這一結論保證了開顱安全,並激發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率先在美洲使用血壓計,並發明至今仍在使用的銀止血鉗;1925年在大腦手術中首先使用電烙術;創造了在2,000個病例中將死亡率由原來的近100%減少到低於10%的先例。
庫欣一生倡導嚴格、謹慎的臨床工作作風。1932年創立了“哈維·庫欣學會”(後改名美國神經外科專家協會)。他的著作甚多,1912年他關於垂體腫瘤的專著是他最有價值的著作之一。1926年,他出版的《威廉·奧斯勒的生平》一書曾獲得普利茲獎金。1937年退休。1939年10月7日在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去世,終年70歲。

貢獻

庫欣綜合徵,又稱皮質醇增多症(hypercortisolism)或柯興綜合徵。1912年,由Harvey Cushing首先報導。本徵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高皮質醇血症為特徵的臨床綜合徵,主要表現為滿月臉、多血質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瘡、紫紋、高血壓、繼發性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等。
庫欣反應,是由庫欣於1900年曾用等滲鹽水灌入狗的蛛網膜下腔以造成顱內壓增高,當顱內壓增高接近動脈舒張壓時,血壓升高、脈搏減慢、脈壓增大,繼之出現潮式呼吸,血壓下降,脈搏細弱,最終呼吸停止,心臟停搏而導致死亡。這一實驗結果與臨床上急性顱腦損傷所見情況十分相似,顱內壓急劇增高時,病人出現血壓升高(全身血管加壓反應)、心跳和脈搏緩慢、呼吸節律紊亂及體溫升高等各項生命體徵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成為庫欣反應。這種危象多見於顱內壓增高病例,慢性者則不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