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那些遠去的倩影

和親:那些遠去的倩影

《和親:那些遠去的倩影》指出在人類歷史上,各“王室”之間的通婚姻,是一種十分自然也十分普遍的現象。這種通婚聯姻不僅是因為門當戶對,自古公主愛王子,還因為“王國”與“王國”結成“親家”,不僅增強了彼此間的信任與情感,增進了相互問的各種交融與交流,而且還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利益、名分乃至生死攸關的政治、軍事、經濟聯盟,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因此在歐洲各國,這樣的通婚聯姻,幾成定製。在中國歷史上,這種王室之間的通婚聯姻——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和親”,也可謂源沅流長。

基本介紹

  • 書名:和親:那些遠去的倩影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367頁
  • 開本:16
  • 品牌:新華出版社
  • 作者:李鴻建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60735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和親:那些遠去的倩影》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鴻建,1966年生,1997年南京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在校期間發表有《韓愈概述》《阮籍詠懷詩初論》《吳均邊塞詩淺析》等專業論文。1998年到南通電視台工作,先後發表《新聞報導呼喚平民意識與人文關懷的回歸》《新聞應具有歷史意識》《實話巧說 讓新聞美一點》等十多篇業務論文。有《永遠的諾亞方舟》《拯救“小燕子”》《同是黃酒 不同“釀”法》等十多部電視作品獲省級以上政府新聞、專題獎。現為南通廣播電視台高級記者。平時業餘時間主要從事古代文學及古代史方面的研讀,也曾涉足張春研究,發表《張謇與治淮之緣》《試論張謇的法制思想與實踐》《通海墾牧張謇的新新世界》等論文。

圖書目錄

序:化干戈為玉帛 血淚鋪就和親路/l
劉細君 中國第一位青史流芳的和親公豐/l
白登之圍和親伊始/2
惜別鄉關遠嫁烏孫/7
再嫁夫孫魂斷雪域/12
劉解憂天山雪蓮情定西域 鳥孫國母榮歸故里/l7
一波三折解憂解憂/19
再嫁三嫁匈奴斷臂/24
弄巧成拙波瀾頓生/27
二子早夭榮歸故里/31
王昭君掖庭宮女草原吉祥鳥/35
單于爭位昭君探頭/35
北上大漠兩穿嫁衣/44
青冢擁黛千古流芳/47
興平武威蘭陵蠕蠕公主你來我往瓦嫁換親/52
中原板蕩公主遭殃/52
武威難威興平不平/56
柔然不柔高歡難歡/63
阿史那公主來自大草原的樂舞天使/70
突厥突崛三足鼎立/71
求婚兩載公主人塞/75
樂舞人生藝術使者/78
千金公主(大義公主)盛衰浮萍一詩殞命/84
耀眼玫瑰北插大漠/84
國破家亡報仇雪恨/87
大義千金一詩殞命/93
義成公主家仇國恨血灑大漠義一改朝換代犧牲品/l00
離強合弱義成出嫁/100
雁門之同義成顯威/105
國破家亡義成義成/1lO
弘化公主歷經磨難的大唐和蕃第一公主/ll8
兄弟分家吐谷渾立/119
太宗出手弘化出嫁/121
輾轉遷徙民族自治/126
……

序言

化干戈為玉帛血淚鋪就和親路
在人類歷史上,各“王室”之間的通婚聯姻,是一種十分自然也十分普遍的現象。這種通婚聯姻不僅是因為門當戶對,自古公主愛王子,還因為“王國”與“王國”結成“親家”,不僅增強了彼此間的信任與隋感,增進了相互間的各種交融與交流,而且還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利益、名分乃至生死攸關的政治、軍事、經濟聯盟,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因此在歐洲各國,這樣的通婚聯姻,幾成定製。在中國歷史上,這種王室之間的通婚聯姻——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和親”,也可謂源遠流長。
細察“和親”一詞,最早在先秦文獻中即已出現。《周禮·秋官司寇第五》云:“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傅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若以時入賓,則協其禮與其辭言傳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幣帛、辭令而賓相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四月,欒盈帥曲沃之甲,因魏獻子,以晝入絳。初,欒盈佐魏莊子於下軍,獻子私焉,故因之。趙氏以原、屏之難怨欒氏,韓、趙方睦。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而固與范氏和親。”不過此兩處的“和親”一詞,單純是指華夏與蠻夷或各諸侯、家族權力集團之間的往來修好活動,並不含嫁娶姻親之內容在內。然而在先秦,諸侯王室,各政治集團之間通過聯姻,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和親”來修好結盟,鞏固雙方友好關係的情形卻是比比皆是。《史記·五帝本紀》注《正義》引《帝王紀》云:“帝嚳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日姜螈,生后稷;次妃有娥氏女,日簡狄,生高,次妃陳豐氏女,日慶都,生放勛。次妃鯫訾氏女,日常儀,生帝摯。”這位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嚳玩的還是多元和親,搞得是平衡外交。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時期,襄王欲借戎狄兵力伐鄭,先娶戎狄女為王后,然後與戎狄共同出兵鄭國。這就是最為典型的以姻親方式結盟修好——和親了。在中國歷史上,把皇帝的女兒有目的地(無論是貨真價實還是僅僅是名義上的)出嫁(下嫁,遠嫁),使得兩個不同民族或同一種族的兩個不同政權之間通過聯姻修好,兩大政治集團之間停止戰爭,捐棄前嫌,轉而建立和平、友好、親睦的關係,結成暫時的或表面的政治、軍事、經濟聯盟,這樣一種類型的和親,正如班固在《漢書》中所云:“和親之論。發於劉敬。”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頓單于率兵攻打漢朝邊城馬邑,韓信投降。次年,匈奴勾結韓信,再次引兵南下圍攻漢晉陽(今山西太原),劉邦親率大軍往擊匈奴,結果在平城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陷入了匈奴騎兵的重重包圍之中,整整7天,只剩下坐以待斃,束手就擒的分兒。後來,劉邦採用大臣陳平之計,以金銀珠寶重賄匈奴閼氏(相當於單于皇后),君臣才得以乘隙突破重圍,急急如漏網之魚倉皇逃回。經此驚魂,劉邦自感大漢實力還不足以與匈奴抗衡,乃採用大臣劉敬的建議,主動與匈奴結“和親之約”,以“救安邊境”。為表明誠意,劉邦本想把自己女兒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但遭到公主的母親呂后的堅決反對,無奈之下,劉邦只好把一位宗室女加封為大漢公主,嫁給了單于。除了與匈奴和親,漢每年還給匈奴送去大量的絮、繒、酒、米等物品作為陪嫁,並開放口岸,與匈奴進行邊境貿易。劉邦開了中國歷史上“和親”外交的先河,此後,通過出嫁當朝公主,以和親方式通好異域、異邦、“異種”(特別是少數民族),便成為大多中原王朝以及各少數民族政權奉行不悖的一種政治行為。
很顯然,漢初開始的和親,是漢朝在被逼無奈情況下的一種選擇,通過實施這種政策,漢王朝和匈奴保持了(至少在表面上)長期和平友好關係,從而給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漢王朝帶來了休養生息的發展時間。有漢一代,在和親中發揮較大作用的和親公主共有兩人,一個是西嫁烏孫的解憂公主,她在西域生活半個多世紀,先後嫁給兩代三任烏孫國王,對烏孫的政治以及整個西域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成功地實現了漢王朝“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另一個就是千古流芳的王昭君了,昭君嫁入匈奴後,不但能夠“從胡俗”,畢生致力於匈奴與大漢的安定團結工作,而且還教導其子女,使他們繼續為漢匈團結友好作出不懈努力。昭君出塞,漢匈兩族“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出現了持續五六十年的和平局面,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以此為題材的各類文學作品更是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值得一提的是,王昭君當時並不是以公主,而是以宮女的身份出塞和親的。
魏晉南北朝,中國社會進入數百年的大動盪、大分裂,同時也是大融合時期,除了中原王朝,各少數民族也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其中不乏躍躍欲試問鼎中原者,於是民族矛盾就顯得異常尖銳。在各政權各政治集團之間,以和親方式互拉外援或者拆台挖牆腳的現象,也就屢見不鮮。由於此時的和親,很多是在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進行的,所以漢時所謂華夏正統論,也就棄之不論了,只要可以結成為同盟,無論夷狄,均可將金枝玉葉嫁過去或娶過來。另外還有一點,由於少數民族勢力的崛起,由於中原長期混戰不斷,此時中原王朝對於嫁過來的少數民族公主,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恭敬,西魏文帝甚至廢掉自己深愛著的皇后,改立柔然公主為後,後來甚至為取悅柔然,“賜死”了原皇后。據不完全統計,從公元293年到580年,先後有14位和親公主被立為嬪妃或皇后,這其中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人塞和親的女子,這在漢唐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隋唐時期,無論是和親對象,和親的地域範圍,還是和親的目的,都顯得超前寬泛,而且和親公主本人,也越來越多地在其中發揮著主觀能動作用,影響著雙邊多邊關係。比如和親突厥的義成公主,就利用其可賀敦(皇后)的地位,解了隋煬帝雁門之圍;出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主動上書唐玄宗要求在赤嶺豎界碑,多次調停唐與吐蕃之間的衝突;出嫁回紇的鹹安公主,則在調解唐與回紇的絹馬貿易糾紛中起了重要作用。唐朝國力強盛,加之統治者帶有鮮卑族的血統,因此對於少數民族更能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立國之初,唐高祖李淵就說:“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李世民在與大臣討論與薛延陀部和親問題時甚至說:“朕為蒼生父母,苟可利之,豈惜一女!北狄風俗,多由內政,亦既生子,則我外孫,不侵中國,斷可知矣。”唐王朝先後與周邊的突厥、吐谷渾、鐵勒、吐蕃、契丹、奚等7個少數民族政權積極和親,其效果十分顯著。當然唐代和親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文成公主人藏了。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逐漸走向衰弱的唐帝國不得不請回紇出兵幫助收復長安和洛陽,唐代最後的幾次和親,也幾乎是專對回紇一國了。為表明誠意爭得回紇的支援,憂心忡忡的唐肅宗甚至毫不猶豫拿出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寧國公主,也算是創下中原王朝和親“蠻夷之邦”的又一項紀錄。值得一提的是公元788年,唐德宗將自己第八個女兒鹹安公主嫁給回紇的武義成功可汗,此後,鹹安公主在回鶻(回紇後改名為回鶻)生活了二十一年,創造了歷嫁祖孫三代、兩姓、四位可汗的和親記錄,一舉超過漢解憂公主和隋義成公主。
北宋時期,大臣們對於漢唐和親,大都持肯定或基本肯定的態度,但對現實的本朝和親,則大都持否定意見;南宋時期,大臣們則大都對和親持否定態度,反對南宋與金人議和。宋朝之所以在大兵壓境之時拒絕遼和西夏的求婚,不懂得以嫁公主來化干戈為玉帛,主要是因為在宋朝時期,理學興盛,君臣們總是把和親政策與倫理道德對立起來,從體面、尊嚴等方面來審視和親,提出“和親辱國”的極端看法,比如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就把“中國結婚夷狄”視作“自取羞辱”。通俗地打個比方,當時宋代人認為嫁公主於少數民族政權首領,是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因此宋朝人寧可賠錢財也不肯嫁公主賠夫人,當然更不會主動去和親聯姻了。
遼、夏、金、元時期,由於這幾個政權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所以這一時期的和親,頻繁而乾脆,少了繁文縟節的禮儀,功利性更強。有的公主出嫁,甚至是“三日成婚”,比現在閃婚一族速度還要快,但是和親目的與和親類型,卻明顯地比前朝更顯得多種多樣。比如在遼國,總是借和親的名義來調停西夏與宋朝的關係,以西夏來牽制宋朝,這在以往是很少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元與高麗的聯姻,出嫁高麗的元朝公主,地位都很高,也顯得特別的強勢,她們幾乎無一例外都在高麗享有較高的地位,不過她們或因嫉妒心太強,或因太過貪婪,或者因為行為不太檢點,任性跋扈,大都沒給高麗人留下什麼好印象,只有一個承懿公主,憑著其果敢大度,贏得了一份真愛。
有明一代,幾無和親記錄。
與漢唐和親相比,清代的滿蒙聯姻則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別具一格的和親形態了。滿蒙統治集團之間累世交叉,親上加親,持續不斷的互相通婚,真正體現了滿蒙一體,親如一家的關係。細察滿蒙聯姻,其通婚人數,數不勝數,其通婚範圍,也已深入到帝王、親王、郡王以及中下層等整個滿蒙貴族階層,使得清廷與蒙古貴族都普遍建立起了血緣親屬關係。終清一代,滿蒙聯姻一直作為統治者奉行不替的一項基本政策,在清朝統一東北、入主中原、建立和鞏固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這一國策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從漢初無奈的選擇到唐朝積極和親直至滿蒙一體,親如一家,除了宋、明兩代,幾千年來,和親一直作為統治者遠交近攻、調處國家和民族關係的一項重要的外交手段和策略,和親之舉一直不絕於書。因此,一部中華民族史,既不乏金戈鐵馬,更少不了兒女情長,英雄的熱血與美人的熱淚,同樣成為鑄就千古青史不可或缺的內容。而在後者,那數千年來遠嫁異域、埋骨他鄉、萬里和親的公主們的那一行行腳印,一串串熱淚,其內涵更豐富,其留下的歷史印跡似乎也更為清晰。毋庸贅言,那些走向異域,走人大漠的美麗公主們,雖然她們有的只是名義上的公主,並非當朝皇上真正的金枝玉葉,有的甚至是罪臣之女,但她們一旦踏出國門,或如戰地玫瑰,給衝突雙方帶來一絲暖意,或成為一隻吉祥鳥,為大草原送去安寧與祥和,或主動調停戰爭,猶如一隻飛來飛去的和平鴿,以女人的溫柔發揮著千軍萬馬所難以起到的特殊作用。
當然,假如一個泱泱大國,要靠一位柔弱的女子去承當艱難的外交大任,這其中,又昭示著皇室的幾多無奈,幾多屈辱!又會令當朝君臣們感到何等地卑賤和悲哀!因此,雖然和親政策是古代中國一項重要的邊疆民族政策,其對民族友好、政治穩定、經濟文化的交融、發展都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但這些和親,有的出於自願,有的是被迫無奈,有的成功,也有的失敗,並非每次都絕對的可靠,屢試不爽,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其負面效應也十分明顯。比如魯桓公娶了齊襄公的妹妹文姜,不但未能聯手互利,反而禍起蕭牆,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在歐洲歷史上,親家之間因王位繼承等原因反目為仇,甚至引起戰爭,也不乏其例。畢竟兩國關係要靠男女關係來維繫,總有些懸乎。因此,自古至今,“和親無益”,反對和親的也一直不乏其人。如班固就認為,“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冑之士則言征伐”,但這兩種方法“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終始也”。唐中期詩人戎昱,在目睹了唐肅宗以和親方式向回紇借兵給中原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憤而寫下《詠史》一詩:“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但是不管怎么說,數千年來,還是有成百上千的美麗少女披著“和親”外衣,走上了充滿荊棘和險惡的悠悠遠嫁之路。這些少女們頭頂公主光環,遵從著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為嚴苛的君權之命,從她們踏出國門的第一步起,就猶如一隻只被裝在籠子裡的小白兔,身不由己地被推上了充滿險惡與陰謀的政治祭台,無奈地去面對一個自己永遠也無法預知、無力把握、只能任人宰割的未來,等待自己的是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因此,無論哪朝哪代,恐怕沒有哪一位公主是笑著上路的,沒有哪一個心甘情願樂於背井離鄉去出塞和親的,淚水,憂傷,哀怨,淒婉,始終伴隨著這些無可奈何的和親公主們。西漢第一位遠嫁烏孫的公主——劉細君,是一位漢宗室之女,她遠別家人,來到烏孫,丈夫死了,她還得再嫁給丈夫的孫子,這對於一個來自“禮儀之邦”的女子來說,是何等的不可思議!可是當她上書漢朝天子,希冀親人能夠幫她解圍時,娘家人卻回答說:“從其國俗,吾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無奈,她只得再次成為丈夫孫子的妻子,終於鬱鬱寡歡,積憂成疾,年紀輕輕便撒手人寰,埋骨異域他鄉。“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從她這首僅有的傳世之作,不難體味她當時的那種徹骨的思鄉之痛與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悽苦之心。
南北朝時,北朝皇室多出自草原的遊牧民族,因此他們與異邦王室之間的通婚,其出嫁公主就不像漢公主遠嫁時那樣淒切悲涼和形單影隻。然而頻繁的朝代更迭,也讓這些公主們嘗到了無根浮萍隨風飄零的滋味。突厥崛起後,西魏嫁長樂公主與突厥土門,北周也迎娶突厥之女為後,還嫁一位千金公主給突厥可汗。隋代周,隋文帝楊堅改封北周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賜楊姓。後來,隋文帝聽說她寫了一首怨詩,便使反問計讓突厥可汗將她給殺了。其實大義公主那首怨詩,也不過有些國破家亡憂感傷情,恨時懷國罷了,根本不能算是“反詩”,只不過隋文帝要除去隱患,成心要她的命罷了,但令隋文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大義公主的怨恨與命運,沒過多久便落到他隋朝公主的頭上,真是所謂“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短命的隋朝滅亡後,隋朝遠嫁異邦的公主也就如同大義公主,乃至還不如大義公主了。隋宗室女義成公主,於公元599年(隋開皇十九年)嫁給突厥啟民可汗,啟民可汗死後,義成公主又先後改嫁他的兒子始畢、處羅、頡利三位可汗,可謂勞苦功高。唐朝立國,國破家亡的義成公主多次要求丈夫頡利可汗出兵攻唐,為娘家報仇。630年,唐將李靖大破突厥,頡利可汗、義成公主被俘,李靖競將這位手無寸鐵的隋公主斬於劍下,而她的丈夫頡利可汗卻得到了赦免。
最為悲慘的莫過於唐朝和親契丹、奚的靜樂公主跟宜芳公主了,這兩位公主剛剛嫁過去沒幾個月,“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而就是這位宜芳公主,當初出國和親路上,曾淚流滿面作詩一首:“出嫁辭鄉國,由來此別難。聖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可惜那一縷冤魂,只能永遠飄蕩於白山黑水之間,長安,是永遠也回不去了。
雖然元朝的公主們仗著娘家的勢力,都比較強勢,但是在“混世魔王”王濤為高麗王時,嫁過去的亦憐只班、金童、慶華三位公主,有的被打,年紀輕輕就不明不白地死去,有的甚至被強姦,日子過得也比較悽慘。
對於這些和親公主而言,一部和親史,就是一部悲歡離合的血淚史,她們以柔軟的肩膀,似水的柔情,以她們的青春與智慧,以她們的熱血與熱淚,去充當國家無形的兵戈、城堡與紐帶,化干戈為玉帛,為國家,為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但與此同時,她們也付出了青春,犧牲了愛情,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她們,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的交流、融合、發展獻出了她們情與愛,血和淚,青春與生命,美麗與幸福的和親公主們!一部中華民族史,少不了她們那憂傷的眼神與美麗的倩影!
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理應為她們立下一座豐碑!
李鴻建
2012年夏夜於濠濱雨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