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雜言古詩組詩作品。其一由胡地習俗之異,寫到昭君流落之苦,再寫到明妃思歸作曲。其二寫了昭君從被選入宮到遠嫁胡人的過程,借漢言宋,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兩首詩敘事、抒情、議論雜出,轉折跌宕,而自然流暢,形象鮮明,雖以文為詩而不失詩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作品別名:和王介甫明妃曲、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全宋詩》
  •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 作者:歐陽修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其一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其二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這組詩是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
⑵明妃:即王嬙,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
⑶胡人: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⑷中國:指中原地區。
⑸咨嗟(zī jiē):嘆息。
⑹新聲譜:新曲譜,指昭君所彈的琵琶曲。
⑺纖纖(xiān):細小貌。
⑻洞房:猶深閨。
⑼黃云:沙漠上空的雲,因黃沙瀰漫,連雲色也變黃了。
⑽單于國:指匈奴。單于,匈奴的首領。
⑾畫工:傳說漢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後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乃窮案其事,畫工毛延壽等皆同日棄市。見晉葛洪西京雜記》。
⑿夷狄(yí dí):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這裡泛指華夏以外的各民族。

白話譯文

其一
北方少數民族以鞍馬為家,以打獵為生。
泉水甘甜,野草豐美沒有固定的地點,鳥兒受驚,野獸互相追逐。
是誰將漢人女子嫁給胡人,風沙是無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麗。
出門都很難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馬背上暗自思念故鄉。
在琵琶聲中,胡人也會感到嘆息。
如此美麗的女子流落異地,死在他鄉,而琵琶曲卻傳到了漢宮裡。
漢宮裡爭著彈昭君所彈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卻不知道從何說起。
細小的手生在閨房之中,只能學彈琵琶,不會走出閨房。
不知道沙漠中的雲是這么飄出邊塞的,哪裡知道這琵琶聲是多么的令人斷腸!
其二
漢宮裡有一位美貌佳麗,最初天子並不認識。
突然間要隨著漢使離去,嫁給匈奴國君,要去遙遠的邊地。
姣美的容顏天下無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
雖然天子發怒可以把畫工殺死,對於事情又有什麼補益?
眼前的美醜尚且不能分辨,怎么能制服萬里之外的夷狄!
漢代的“和親”實在是笨拙之計,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
明妃離去時傷心落淚,傷心的淚水喲,灑向花枝。
日暮黃昏狂風吹起,風起花落啊,飄向哪裡?
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運,不必怨天尤人,原應自己嘆息!

創作背景

自漢代以來, 王昭君的故事一直是詩人們樂於吟誦的題材,但在主題上大多不出“悲怨”二字。其中著名的如盧照鄰昭君怨》、李白《王昭君》、杜甫詠懷古蹟五首》等都以渲染和挖掘悲劇內涵取勝。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議論新警,一時和者甚眾。於是歐陽修也作兩首以和。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組詩第一首頭四句,破空而來,用類似散文的詩語,寫胡人遊獵生活,晴示胡、漢之異。接著以“誰將漢女嫁胡兒”,接到明妃身上。寫明妃以“漢女嫁胡兒”,以“如玉”之顏面,冒“無情”之“風沙”,而且“身行”之處,連“中國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為琵卻手琶”,緊承“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卻手”,猶言一推一放。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畫明妃滿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卻十分感人,連胡人聽了“亦咨磋”不已。這種寫法與王安石“沙上行人卻回首”相同。以上三層,由胡、漢習俗之異,寫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寫到明妃思歸作曲,譜入琵琶,層次井然,而重點在於這一琵琶“新聲譜”。因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發慨嘆的。
“玉顏”句承上;“琵琶”句啟下。脈絡十分清晰,而筆勢極為矯建。作者所要講的就是琵琶“傳入漢家”以後的反應。明妃的“思鄉曲”,本應引起“漢家”的悲憫、同情與憤慨;然而“漢宮”中卻將其視為“新聲譜”來“爭按”,以別人的苦楚,供自己享樂。“遺恨”、“苦聲”並沒有激起應有的反響。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漢宮中“纖纖女手”“學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為統治者喜好這種“新聲”的緣故;而喜好這種“新聲”,正是因為他們“生於深宮之中”,根本不知道邊塞之苦。這裡講的就不止“纖纖女手”了。自石晉割棄燕雲十六州,北邊廣大地區在北宋一直沒有恢復,有許許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時,遼國、西夏交替侵擾,而宋朝君臣卻仍粉飾大平,宴安如故。“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這正是作者對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與譴責。以前寫明妃的人,或寫明妃個人遭遇,或藉以抒發“士不遇”的感慨,歐陽修卻從夷夏之辨講起,從國家大事著眼,這是他高於前人之處。而且,議論國事,卻只就琵琶“新聲”而言,能從小中見大,因而較《和王介甫明妃曲》後篇的“在詩中發議論”,藝術性更強。
第二首詩中“漢宮”四句化用西漢李延年詩歌之意,略敘明妃事實,筆力簡勁。“絕色”兩句,緊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說話;“雖能”兩句轉向責備漢元帝,就事論事,語挾風霜。但這只是為下邊兩句作鋪墊。
“耳目”兩句,為全篇警策,宋人說它“切中膏肓”,得以廣泛傳誦。詩人說,眼前的美醜尚不能辨,萬里之外的“夷狄”情況是不能判斷的,那么就不能制定製服“夷狄”之策了。這是極深刻的歷史見解,而又以詩語出之,千古罕見。事實卻不是“制夷狄”而是為“夷狄”所“制”。因而自然引出“漢計誠已拙”這一判語。
“漢計誠已拙”語簡意深,是全詩主旨所在。漢代的“和親”與宋代的“歲幣”,同是乞求和平,為計之拙,正復相同。詩中表面上是說漢朝,實際上是說宋朝。妙在一經點出,便立即轉入“女色難自誇”,以接回明妃身上,否則就成了《和親論》而不是《明妃曲》。
“明妃去時淚”四句,用淚灑花枝,風起花落,渲染悲劇氣氛,形象生動,但主要用以引起“紅顏”兩句。這兩句要明妃“自嗟”“薄命”,怨而不怒。歐陽修對王安石詩中講的“人生失意無南北”、“漢恩自淺胡自深”等語,也像王回等人一樣,有所誤解,故下此兩句,以使之符合於“溫柔敦厚”的“詩教”。歐陽修、王安石的思想境界之差別,亦於此可見。但解釋時也不能太坐實,像錢晉齋說是“末言非元帝之不知幸於明妃,乃明妃之命薄而不見幸於元帝”,則與篇首“天子初未識”,“耳目所及尚如此”相矛盾,有失於詩人“微而婉”之旨。
前一首寫“漢宮”不知邊塞苦,後一首寫和親政策之“計拙”,借漢言宋,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間敘事、抒情、議論雜出,轉折跌宕,而自然流暢,形象鮮明,雖以文為詩而不失詩味。

名家評價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先公平生未嘗誇大所為文,一日被酒,語棐曰:‘吾詩《廬山高》,今人莫能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後篇,太白不能為,惟杜子美能之;至於前篇,則子美亦不能為,惟吾能之也’……今閱公詩者,蓋未嘗獨異此三篇。”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 又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幼貧而好學。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合,退居潁州知州。卒諡文忠。提倡古文,獎掖後進,為北宋古文運動領袖。散文富陰柔之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學韓愈李白,古體高秀,近體妍雅。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