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司勛過連昌宮

《和李司勛過連昌宮》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借連昌宮前開元遺老的問語,表現對元和中興、媲美開元的希望,抒發了時代興廢變遷的萬端感慨。全詩構思巧而含意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李司勛過連昌宮
  • 作者:韓愈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李司勛過連昌宮
夾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壓山原。
宮前遺老來相問,今是開元幾葉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李司勛:李正封,隨裴度平淮西任隨軍判官。在京曾任吏部司勛員外郎,故稱李司勛。連昌宮:唐高宗時建築的離宮,在今河南宜陽,往來長安、洛陽兩地要從宮前經過,唐玄宗在開元年間曾臨幸,以後長期鎖閉。
②夾道:道路兩側。槐:槐樹。出:露出。
③甍(méng):屋脊。桷(jué):方形的椽子。
④遺老:經歷世變留下的老人,一般指前一個朝代或本朝代前幾代皇帝統治時候留下的老人。當時上距開元六十年,開元遺民猶有存者。
⑤今:今上,即當今皇上,指唐憲宗。開元:唐玄宗年號。史稱“開元之治”,比隆貞觀。葉:代。孫:子孫。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路兩旁稀疏的槐樹露出了老根,高高的屋脊粗大的椽子在山原上壓得怪沉沉。
宮前遺老們前來相問,當今天子是開元皇帝的幾代兒孫?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七月,宰相裴度出任統帥去平定淮西的叛亂,奏請作者做他的行軍司馬,十月叛亂平定,十一月啟程回朝。中途經過已長期鎖閉的連昌宮,同行的李正封寫了首七言絕句,作者就和作了該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夾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壓山原。”這兩句詠前朝遺宮連昌宮。詩人一行帶著勝利的喜悅路過這裡,離宮便榜然目前。低處所見,夾道古槐,如同長安城中古槐一樣象徵著皇家氣度的樹木,此刻已稀稀疏疏,便知即有殘缺失落也無人補植了;且地面時時露出老恨,可見其盤突糾纏,則路面為風雨侵蝕沖刷的殘損之狀不難慨見;高處所見,分岩絕壑,宮殿屋脊高張,挑檐方椽井然,仍有著威鎮山原的氣勢。詩句沒有過多的修飾,便活現出當年離宮的殘狀。離宮前的古槐日漸稀疏,道路失修,正是多少年國勢衰微的一個象徵。詩人仔細觀察與描寫,既緊扣詩題,又為人物活動提供一個場所和背景,而這背景,作為盛寓時代唐玄宗的離宮,在詩里無疑是帶有象徵色彩的。
“宮前遺老來桕問,今是開元幾葉孫?”當詩人一行在宮前低徊之際,一位白頭野老問及時事,見長安棋局更新,朝廷有振作氣象,便急急問道:當今的皇上是開元玄宗皇帝的第幾代孫子。詩歌就此戛然而止。這裡的問而不答,重要的倒不是略去答案以微見含蓄,而是有意突出強調詢問時的熱烈情感和潛在的期望。野老身經理亂,追念故君,兼懷盛世。
詩人途經離宮,所見所聞所感自難三言兩語了結,而獨選宮前相問這一情景,大有深意在。中唐以後,唯唐憲宗銳意圖強,先後評定劉辟李綺,討平淮蔡之役,更是削除國家十年心腹大患,一時聲威大振,史稱中興。從某種角度看,詩人正是在此以連昌宮為背景,借野老口吻,以媲美開元盛世的厚望寄於憲宗。如此寫來,既使詩歌免入俗媚歌功頌德的泥淖,又能含蘊豐厚的時代內容和複雜多樣卻積極向上的情思。

名家點評

清·黃周星《唐詩快》:“問得妙,殊勝‘白頭宮女閒說玄宗’矣(末二句下)。”
清·朱彝尊《批韓詩》:“‘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昔人已謂妙矣。此乃因今帝致問,尤有婉致。”
清·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俯仰慨然,妙在言外。”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含味自深。”
清·紀昀《韓集點勘》:“詩意蓋謂昔年父老幸值元和中興,皆欣欣復見太平之盛,惟安樂而思終始,克紹開元之治,免蹈天寶之覆轍耳。宮雖置於顯慶,而開、寶間車駕幸東都,屢駐此宮,故公詩云爾。”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質直如話,讀之自爾黯然。”
清·俞陛雲《詩境淺說》:詩至中唐,才力漸薄。昌黎為之起衰,雖絕句而有勁朴之氣。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又稱“韓吏部”“韓文公”。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韓愈25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國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職。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