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讀音是duō duō guài shì,是一個漢語成語,釋義是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貶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咄咄怪事
  • 發音:duō duō guài shì
  • 解釋: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 用 法:偏正式;作賓語
解釋,出處,

解釋

咄咄:表示驚訝的聲音。使人驚訝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出處

1、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正音] 咄;不能讀作“chū”。[辨形] 咄;不能寫作“多”。
2、宋 楊萬里《明發棲隱寺》詩:“何如今晨天地間,咄咄怪事滿眼前。”
3、清 沉起鳳《諧鐸·帖嘲》:“世有一字不通之輩,而能知我高才,可謂咄咄怪事。”
4、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噫!一小說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於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
引證解釋
1. 感嘆聲。表示感慨。《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咄咄子陵 ,不可相助為理邪?” 晉 陸機 《東宮》詩:“冉冉逝將老,咄咄奈老何!” 唐 李益 《北至太原》詩:“咄咄薄遊客,斯言殊不刊。”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咄咄危哉!大事去矣!”
2. 感嘆聲。表示責備或驚詫。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一:“﹝其姊﹞咄咄責妹曰:‘何處無婚姻,必欲與我共一壻?’”《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人們對他的行動咄咄稱奇。”
3. 呼驢馬等牲畜之聲。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鳥獸呼音》:“留都呼馬驘驢曰咄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