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線(哈里托諾夫的小說)

"米拉舍維奇的小箱子“里裝著一份神秘的手稿,主人公在清理、解讀這份手稿的過程中,過去的故事與當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命運線》
  • 作品別名:《米拉舍維奇的小屋》
  • 創作年代:1992年
  • 作品出處:《各民族友誼》雜誌1992年1-3期
  • 文學體裁:後現代派小說
  • 作者:哈里托諾夫
應該說,在近年來不太景氣的俄羅斯文學中,《命運線》算是為數不多的佼佼者之一。大器晚成的哈里托諾夫在作品中追求的是一種大跨度的對人的命運作哲理思索的藝術品格,作品涵蓋了十月革命前後1907—1936年和70年代俄蘇社會兩個重要階段的外省社會生活,塑造了兩個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作家米拉舍維奇和文學評論家利扎溫。前者才華橫溢,他的作品充滿幽默、富有機智,他的"外省哲學"閃爍著理性之光和獨特的哲理,但是在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卻命途多舛,一生坎坷,唯有文學和寫作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留給後人的是一箱子用化學鉛筆寫在糖紙上的、充滿智慧和玄秘的札記。幾十年過去了,剛過而立之年的副博士利扎溫偶然在檔案館一間堆雜物的屋子裡,發現了這隻小箱子,無數糖紙上謎一般的文字,使這位執著於文學事業的主人公,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來破譯解讀。時代不同了,但他的心靈卻與半個世紀前的另一位主人公是相通的,他常常與米拉舍維奇的靈魂交談,不過只能在夜深人靜、世上的一切都沉睡之時。白天,他也得經受各種喧囂、煩惱、流言、失戀、喪父、職稱、住房、求醫各種世事的困擾……作品的成功不只在於內容和情節上,也在於形式和手法上。長篇寫於1981—1985年,發表於1992年。作者出生於外省偏僻小地,面壁十年,博覽諸子,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又獨闢蹊徑,故事情節不再像畫卷式徐徐打開、娓娓道來,而是隨著利扎溫對雜亂無章的糖紙進行不懈的破譯和解讀,毫無次序地、時空跳躍地展示米拉舍維奇曲折錯綜的命運線。當讀者讀完全書,腦海中才能形成兩條比較清晰的情節線素。這種"無序"也許就是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特徵。敘述的無序模糊和斷續雜亂,作品處處充滿荒誕、象徵和寓意,雖增加了閱讀的困難,但也平添了一份解讀、揣摩的樂趣,給讀者留下了一片自由聯想和思索的空間。尤其是,哈里托諾夫雖舉著叛逆的旗幡,卻也依舊讓人看出對俄羅斯文學的某些承襲的遊絲。比起那些否定傳統,否定繼承的年輕的"後現代派"和"荒誕派"作家,他對歷史的反思和解釋要溫和得多,至少不那么隨心所欲。《命運線,或米拉舍維奇的小箱子》(全書約25萬字,因篇幅所限,只選擇6萬餘字,介紹給讀者。選譯的這部分,主要為與米拉舍維奇命運線有關的章節;與利扎溫那條命運線有關的章節,只能以梗概的形式略加介紹,使讀者對全書有個較比完整的印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