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進(金石藏家周進)

周進(金石藏家周進)

周進(1893-1937),字季木,室名居貞草堂,安徽至德(今東至縣)人,清兩江總督、揚州小盤谷花園創建人周馥之孫,周學海四子,著名歷史學家周一良之叔,出身於封建官宦家庭。周叔弢之弟。著名收藏家、考古學社員。著有《季木藏印》、《新編全本季木藏陶》、《貞居草堂漢石影》、《魏石經室古璽印景》、《周季木遺墨》。他收藏古代碑刻的原石,而且限於較早的漢、魏、晉刻石。收集漢、魏、晉刻石,在清朝末年端方以後,他是第一人,也許是僅有的人了。如今他的收藏全在故宮博物院裡。

周季木英年早逝,1937年去世時只有44歲。日本侵華期間,周季木盡力保護所藏古物,不使落入敵寇之手。解放後,其子女們將父親所珍藏的漢晉碑石等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現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曆代墓誌彙編》書中收錄三國至清代墓誌234方和高昌磚志122方,本書編者指出:墓誌中既有端方陶齋舊物,也有周季木、徐森玉馬衡等一一批民國時期著名收藏家的品。

北京石景山區在古人看來,這裡是難得的風水寶地。這裡曾出土漢代幽州書佐秦君石闕、晉代華芳墓誌、遼代韓佚墓志銘;更有數量眾多的墓碑和寺廟碑文,是石景山區石刻最集中的地方。在眾多的石刻中,有一塊鮮為人知的周進墓志銘。周進墓志銘由柯昌泗撰文,商承祚篆蓋。柯昌泗,山東膠州人,字燕舲,齋堂為謐齋,精金石考據之學。商承祚,字錫永,號蠖公、契齋,廣東番禺人,為二十世紀著名的篆書大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進
  • 出生地:安徽至德
  • 出生日期:1893
  • 逝世日期:1937
生平簡介,家族,家族名人總結:,郵壇泰斗周今覺,藏書萬卷 嘉惠後學的周叔弢,金石收藏大家周季木,敦煌壁畫收藏家周叔迦,戲劇文獻收藏家周明泰,

生平簡介

周進(1893-1937),字季木,室名居貞草堂,安徽至德(今東至縣)人,清兩江總督、揚州小盤谷花園創建人周馥之孫,周學海四子,著名歷史學家周一良之叔,出身於封建官宦家庭。周叔弢之弟。著名收藏家、考古學社員。著有《季木藏印》、《新編全本季木藏陶》、《貞居草堂漢石影》、《魏石經室古璽印景》、·《周季木遺墨》。他收藏古代碑刻的原石,而且限於較早的漢、魏、晉刻石。收集漢、魏、晉刻石,在清朝末年端方以後,他是第一人,也許是僅有的人了。如今他的收藏全在故宮博物院裡。周季木英年早逝,1937年去世時只有44歲。日本侵華期間,周季木盡力保護所藏古物,不使落入敵寇之手。解放後,其子女們將父親所珍藏的漢晉碑石等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現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北京石景山區的老山形如大鰲,虎視眈眈注視著永定河。在古人看來,這裡是難得的風水寶地。無論是皇室貴胄,還是平民百姓,都關注著這塊土地。這裡曾出土漢代幽州書佐秦君石闕、晉代華芳墓誌、遼代韓佚墓志銘;更有數量眾多的墓碑和寺廟碑文,是石景山區石刻最集中的地方。在眾多的石刻中,有一塊鮮為人知的周進墓志銘。周進墓志銘由柯昌泗撰文,商承祚篆蓋。柯昌泗,山東膠州人,字燕舲,齋堂為謐齋,精金石考據之學。商承祚,字錫永,號蠖公、契齋,廣東番禺人,為二十世紀著名的篆書大家。早年師從羅振玉為入室弟子,21歲入北京大學研究所為研究生,未畢業即受聘任南京東南大學講師,翌年任北大教授,後一直在中山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出版有《殷虛文字類編》、《商承祚秦隸冊》等。

家族

最後一排左起第一人周叔弢、第二人是周進;最後一排左起第一人周叔弢、第二人是周進;
20世紀的中國,以培養子弟整齊,於文化界、學界有重大影響者,主要以兩大文化世家最為著名:一是建德(或東至)周馥、周學熙家族,再就是新會梁啓超、梁思成家族。建德周氏"明""良"兩輩人才輩出,出了周叔弢周叔迦、周季木、周志輔、周梅泉,及周一良周珏良周煒良周煦良周紹良、周呆良、周以良周與良周景良兄弟,於人文社科及理工科諸領域,大放異彩,令世界矚目。
周馥周學熙周叔弢為代表的建德周氏家族,是20世紀天津乃至中國北方最為著名的實業家族。周馥以做李鴻章幕僚起家,風雨龍門四十年,是李鴻章剿太平軍、辦洋務及庚子和談最為倚重的左右手,李鴻章的功績,有一半應歸功於他。周學熙與南通張謇齊名,南北並尊,人稱“南張北周”,俱為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祖師爺,奠定今日中國工商業的基本格局。
周家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望族。既有以實業興家的周馥,又有以行醫著稱的周學海;既有數學家周達,又有北方工業的奠基人周學熙;既有國學大師周紹良,又有著名歷史學家周一良。現簡介如下:
周馥,名宗培,字玉山,號蘭溪。道光十七年(1837)十一月十三日生於安徽省建德縣(今東至縣),據周馥所修《建德縣紙坑山周氏宗譜》載,其遠祖為唐代的周訪(646-719)。周訪在唐高宗時任中丞。天授元年(690),武則天稱帝,周訪便由徽州遷至建德紙坑山,其後代便在此繁衍,生生不息。至唐代後期,有周繇(841-912),字為憲,鹹通十三年(872)進士,先試官校書郎,調河南尉,檢校御史中丞。詩有盛名,與許裳、張喬諸人稱“鹹通十哲”。周馥年少時即聰穎過人,且又寫一手好字。鹹豐年間,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建德亦成戰場,周家僅有的一點家業都毀於戰火之中。於是周馥投筆從戎,離家出走,尋求生路。一個偶然的機會,周馥為友代寫的一封家書為李鴻章所見,李對之大為讚賞,遂留周馥在自己幕中總文牘。周馥長期效力李鴻章,屢立功勳。光緒二十五年(1899),周馥任四川布政使。二十七年(1901),任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同年冬,授山東巡撫,正值黃河在利津和馮家莊決口,周馥組織官民進行治理,並沿河架設電報線,預備大量石塊以防不測。此後十餘年,山東段黃河未再決口。周馥還在山東積極推行“新政”,二十八年(1902)在濟南設工藝局,發展官營工業。同年創辦山東師範館,興辦師範教育。並於同年11月招募巡警,在濟南設巡警總局,開辦近代警政等。翌年在濟南開辦警務大學堂訓練警官。三十年(1904)5月,聯合袁世凱等奏請自開濟南商埠,並同時開設周村、濰縣兩處分埠。同年,擢兩江總督,後調任兩廣總督。三十三年(1907)辭官歸鄉。1921年病逝,謚“愨慎”。周馥去世時,他生前為官的地方,紛紛發電民國政府,要求建祠以祀,先後有直隸、江蘇、山東等省建了周馥祠,安徽省撥款在周馥發跡處的安慶鴨兒塘建有周懿慎公祠,家鄉秋浦縣在南門嶺建了鄉賢祠。遺著有《玉山詩集》、《易理匯參臆言》、《負暄閒語》、《周愨慎公全集》等。
周學海為周馥長子,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曾任河捕同知,治理準堤,功效明顯。再改任江蘇候補道。學海由於體弱多病,一生於仕途淡泊,唯好讀書,尤喜鑽研醫學,其人生信念是: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在醫學研究上,尤重校刊和評點歷代醫學名著。其一生於醫學上的最主要成就是《周氏醫學叢書》,此外還著有《形色外診簡摩》、《脈簡補義》、《診家直訣》、《讀醫隨筆》、《傷寒補例》、《內經評文》、《評註史載之方》、《診脈評脈章句》。1906年5月病故。
周學海長子周達,是我國20世紀初著名的數學家,他熱心提倡發展我國的數學事業,注意加強中日間的數學交流,而且對初等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方面進行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他還與上海集郵家發起成立中華郵票會,自任會長。後被吸收為英國皇家郵票會會員,並因收藏郵品宏豐,郵識渾厚而榮升為會士,受聘擔任國際郵展評審員和理事。後人說他是 “學術界一代宗師,集郵界一代泰斗。”
周學熙,字緝之,號止庵,又號臥雲居士,周馥第四子。幼從長兄學海課讀,督責極嚴。1896年,周學熙任開平礦務局總辦,這是他從事實業的開始。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天津,天津失陷。時曾任職天津海關稅務局的英籍人德璀琳,企圖侵吞開平,奪取開平礦務局的礦產權。於是玩弄陰謀,威逼周學熙簽字。周學熙拒不簽字,並辭去總辦之職,表現出身為中國人的民族氣節。1901年,周學熙赴山東,受山東撫府袁世凱委派,籌辦山東大學堂。其間受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影響,以新法辦學,使大學堂頗具規模。次年,袁世凱委任周學熙總辦北洋鑄造銀元總局,成績卓著,被袁譽為“當代奇才”。1903年,周學熙赴日本考察,所見所聞,使其更加深了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認識,堅定了以實業救國、發展民族工業的決心。該年八月,周學熙總辦天津工藝局。五年間,他把工藝局辦成了北洋官營實業的樞紐,因而名聲大振,晉官進爵,五年中先後被任命為通永道、天津道、長蘆鹽運使、直隸按察使,封賞一品,並上溯三代封賞為光祿大夫、誥命夫人。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周學熙出任內閣財政總長,厲行改革,頗收成效。1915年,袁世凱企圖稱帝,周學熙堅決不與附合,並拒撥帝制活動經費,故得罪了袁,被軟禁於北京北海。直至袁帝制美夢破滅,周學熙方得與家人團聚。此後他致力於民族工業的振興,於棉業著力尤多。並遵從父命,募捐義賑,救濟百姓,受益者甚多。1947年,周學熙病逝於北京。周學熙是我國著名的實業家,北方近代民族工業的奠基人,其一生所創實業甚多,故與當時南方著名實業家張謇為世人並稱為“南張北周”。
周叔弢為周學海三子,名暹,字叔弢。青少年時,即喜歡文字訓詁之學、古文和詩詞,國學基礎深厚。後隨叔父學熙經營實業,成為周氏家族中又一個著名的民族實業家。日本侵華時,他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極力保護民族工業,表現了一個實業家的民族氣節。解放後,他更是致力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曾任天津市第一任黨外副市長,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至第六屆代表和第一至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一生愛書如命,是著名的藏書家,後將所藏之書全部捐給國家。1982年病逝。
周紹良為周學熙長孫、周叔迦之子,1917年4月23日生於天津,祖籍安徽東至。1936年北京大學史學系肄業,1954年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室編輯,1979年起任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副館長、館長,1983年起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1986年起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並曾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文化部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第七和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唐史學會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副會長、會長。周紹良學術領域廣泛,在敦煌學、唐史、紅學、佛學、明清小說、清墨、古籍版本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詣。著有《敦煌變文匯錄》、《敦煌文學芻議》、《敦煌寫本壇經原本》、《百喻經今譯》、《紹良叢稿》、《紅樓夢研究論文集》、《清代名墨談叢》、《蓄墨小言》、《清墨叢談》等;合著有《敦煌變文論文錄》、《敦煌文學作品選》、《敦煌變文講經文因緣輯校》、《敦煌變文集補編》、《紅樓夢書錄》、《古典文學研究彙編·紅樓夢卷》、《近代文論選》;主編有《唐代墓誌彙編》、《房山石經》、《英藏敦煌文獻》第1、2卷等。
周一良為周周叔弢長子,早年曾用字太初。周一良精通日語、英語、梵文,精熟傳統經典,學貫中西。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日本史、亞洲史,此外在敦煌學、佛學、中外關係史方面也有較深的研究。主要專著有《亞洲各國古代史》(上冊)、《中日文化關係史論集》、《世界通史》(與吳於廑主編)、《魏晉南北朝史論集》、《魏晉南北朝史札記》、《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中日文治維新的幾個問題》、《中外文化關係史論》、《中外文化交流史》(主編)、《唐代密宗》等。
周進,字季木,周學海第四子,自幼好古,獨精金石之學。藏行既豐,更精於鑑別。日本侵華期間,周進盡力保護所藏古物,不使落入敵寇之手。解放後,其子女將周進所珍藏的漢晉碑石等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現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至德周君墓志銘》說:周進,字季木,安徽至德縣(今東至縣)人,祖先為吳南亭侯周瑜。從唐代荊州刺史周訪開始,遷至至德縣。曾祖周光德,清代官至光祿大夫。祖父周馥,清代官至兩廣總督,諡號“愨慎”。父親周學海,清光緒壬辰(1892)科進士,官至浙江候補道。祖父的功勳、德行與功業,載於史冊。周進的父親、伯父、叔父,或以文學見長,或以政務突出,享有盛名,他們教下一代各專一門學問,當代人公認周家是名門望族。
周進自幼喜好古代的事物,尤其精通金石之學。清代乾隆、嘉慶以來,金石之學單獨列為一門學問,不再是傳統史學的附庸,名家連續不斷地出現。近代濰縣的陳介祺(字壽卿,號簋齋),在京城高級官員中,在鑑別、收藏方面,可謂博大精深。稍後有黃縣的丁斡甫等名家。周進剛滿二十歲,就在家接待陳、丁兩家來訪的賓客,相互探討、請教,深得要領。周進收藏的鼎㚟璽印封泥、陶磚之類,碑刻善本、著述手稿,堆積了滿滿的一桌子,整天沒有空閒。周進用的濡脫朱墨是從陳介祺那裡學來的,修復古陶的方法是從陳氏那裡學來的。他從齊國故城臨淄尋求到很多寶物,一時嘆為觀止。周進將丁斡甫過去收藏的寶物,附以自己新發現的,綜合到一起,拓出來出版,流傳後世。此書一面世,引起轟動,一致認為是金石學領域的巨著。周進將過去的石刻按區域劃分,不輕易移動,為前人收藏所不及。近年以來有收藏金石之風,販賣的漸漸多起來,流動性較大,藏在私人家裡比較保險,以免散失不傳。有的物件不易發現,相同的難得,收藏的人少,又不能多得。只有豐潤縣曾任陸軍部尚書的端方蒐集繁多,從漢代到明代,蔚然大觀。周進於是專收石刻,限漢代、晉代的篆、隸兩種書體,不用再費心思,雖與端方方法不同,但能達到同一目的。遇到端方的遺物,一旦在市場上出現,周進從不放過,經過各種途徑挑選。他還用賄賂手段,得到東漢建寧四年的楊叔恭碑誌、三國時期的曹真碑等碑,端方的精華,周進全都湊齊了。從此搜羅不止,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得碑一百五十餘塊,後來漸漸增至三百塊。尤為難得的是,從黃縣丁氏那裡獲得三國時期用大篆、小篆、隸書三種字型書寫石碑,一面刻《尚書·無勉君奭篇》,另一面刻《春秋·僖公·文公篇》;從西安獲得漢代《朝侯小子碑》。1920年,洛陽人從地表土壤疏鬆的地方發現晉石尠、石定墓誌父子墓誌,可補史志這不足。周進聽說後,出重金用車運至家中。後又得到青州居巢劉君墓中石羊六件,安徽出土的漢石刻,為首次發現。周進還有其它方面的學問,不可盡數。有知識的人深切盼望一睹石刻,以滿足心愿。柯昌泗曾為周進的圖錄引作序,圖錄引中以唐朝文學家韓愈不曾涉及的內容而著稱,多數讀者認為言辭懇切。然而周進不喜歡巧取豪奪。西漢趙國群臣為其王劉遂祝壽時所刻的刻石,在河北省永年縣婁山山崖,晉代美男子韓壽所題石刻存於洛陽。有位石匠,詐稱能將這兩處岩石鑿下,賣與周進。周進嚴肅地對此人進行斥責,絕不與此人交往。周進所購寶物,均出於節省衣食費用,而且不太計較價格。為減少投資,周進生活簡樸,不謀世事,生活水平下降。在天津居住二十年間,往來者均為不諳世事的雅士。周進名氣不小,當時很少有人認識他,有人甚至懷疑他是有錢人辦慈善的事情。民國十七年(1928),周進遷居北京,當時名流為他接風洗塵,見他面容憔悴,好象有病。進入他的書房,破舊簡陋,沒有華麗的裝飾。他對自己文章的氣韻或格調不滿意,不足以被人推崇。至於說到辨別分析的深奧,言語旨意的深遠,無不驚奇詫異,稱其為辨識了解各種事物的君子。在京居住時間久了,周進的名聲與日俱增。凡登門造訪、希望交朋友的人,周進都由衷地歡迎,始終沒有倦容,可見周進雖疏遠世俗,但熱心公益事業。他依附幽靜的居室,讀書不止。閒暇之時,寫詩自娛,韻味深遠澹淡。他曾考核訂正宋代的儒者的書,經常通宵達旦地寫作,可知周進自勉不公公是金石之學。可惜呀!中年逝世,沒有把他的見解和度量完全發揮出來。民國二十六年(1937)十月初一日,周進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五歲。臨終時安然自若,一如既往,泯滅俗念,開朗豁達,不在乎禮教對人的約束,含笑離去,順其自然,高雅的情致使認識他的人越發傷感。遺著《居貞草堂漢晉石影》一卷,《魏石經室古璽印影》八卷,商承祚的《十二家吉全圖錄》,顧廷龍的《古陶文善錄》,均經他親手編訂,都在世上流通。周進之妻姓楊,民國二十五年(1936)秋天去世,葬於宛平縣西郊的老山周家墳,這是生前買的墳地。周進之子周理良等人護送靈柩,將周進安葬在這裡。周進與柯昌泗交情最深,請他撰寫墓志銘。周進在金石方面的學問,海內人士必能永遠地稱揚述說,由此可見其為人。至於器量、風度,包含了他美好的素質,這裡就略而不述了。夫人楊氏,安徽省至德縣人,去世時四十三歲。偏房永氏、左氏。子理良、鎮良,左氏生。琨良,永氏生。女琬良、琰良,永氏生。琬良嫁給安徽省桐城縣孫潯。轉自——雙塔邨人2011年6月25日

家族名人總結:

周馥是晚清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是洋務運動的實施者和推動者,他從一介書生到封疆大吏,追隨李鴻章辦理洋務30多年,官至兩江、兩廣總督,兵部尚書,在建沒北洋海軍、編練新軍、巡警,治理海河、黃河水患,興辦洋務與改革經濟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成績和巨大貢獻。周馥宦海浮游幾十年,輾轉大江南北,將深居東至大山的周氏家族帶到了祖國各地。周馥之後,100多年來,周氏家族枝繁葉茂,人才輩出,已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望族。這個家族在歷史上還出現了幾位收藏大家。

郵壇泰斗周今覺

周馥長子周學海周學海長子周達。周達字美權,號今覺。周今覺是上世紀國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曾當選為中國數學會理事。但他更大的成就,是一位集郵家,被譽為中國郵壇“一代泰斗”。作為收藏家,周今覺入道時已經45歲。那一年他的幼子煒良生病住院,他經過上海靜安寺跑馬廳,看有外國郵票展覽並有外郵出售,就順手買了一袋,本是想讓兒子開心的,沒想到這一袋郵票卻讓自己著了迷。自此之後,他投入巨資,將中國清代奇罕孤絕包括“紅印花小字當壹元”在內的珍品悉數收藏,一時間轟動郵壇,被稱之為“郵王”。周今覺對中國集郵界的貢獻不僅僅如此,1925年成立中華郵票會並任會長,會刊《郵乘》研究宣傳早期中國珍郵,如“華郵四寶”、“民國四珍”等,影響大力度深,為中國郵票奠定在世界郵壇的地位,打下了厚實的基礎。該刊於1926年獲紐約國際郵展特別銅牌獎。著作有《華郵圖鑑》、《圓壽廬郵話》等,先後被聘為多屆國際郵展評審員。享名中外之我國郵壇巨擘,,擁浩繁之華郵一代巨藏,具精湛深遂之豐富郵識,獲我國“郵王”寶座之尊號,歷二十年而不衰。

藏書萬卷 嘉惠後學的周叔弢

周叔弢是人們熟知的著名民族實業家、大收藏家、國家政壇要人。他生前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經擔任過16年天津市副市長,同時還兼任過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市圖書館學會名譽會長等職。周叔弢逝世後,人民日報曾發表紀念文章,稱他是“忠誠的愛國主義者,共產黨的親密朋友”。
周叔弢(1891—1984)名叫暹,又名暹,號秋浦,又號弢翁,是周馥的孫兒,周學海的第三個兒子,與郵票大王周今覺是同胞兄弟。他少年時在揚州讀書,父母相繼去世後,他不願在揚州繼續經營家傳的鹽業,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於是先到了青島,後來去天津投奔其四叔周學熙,學辦實業,成為繼周學熙之後,“周氏企業集團”中新一代的領軍人物。這位愛國主義者,一生中不僅在事業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畢生熱愛藏書,以收藏宋、元、明三代的經、史、子、集善本書名播海內外。周叔弢從16歲住在揚州時起就受家庭影響開始買書。當時,周叔弢父親周學海在南京做候補道,而家住在揚州,每次回家必帶一大批書回來,給了他很深的印象。最初藏書,周叔弢是根據張之洞的《書目答問》買一些研究舊學的實用書籍。後來無意中得到一部日本印本莫友芝所著《呂阝 亭知見傳本目錄》裡面記載了許多宋、元、明刻本和舊抄本書,並常常評其優劣,這才注意善本。1914年從青島移居天津之後以廉價買到清代皇家書庫“天祿琳琅”舊藏的宋本《寒山子詩》是收藏宋本的開始,曾取名“拾寒堂”的齋名以作紀念。以後若干年中,他對善本書續有所得, 20年代末期山東卿城楊氏海源閣藏書由其後人運到天津之後,周叔弢就陸續買得楊氏藏書55種。
周叔弢和書的關係,可以歸為三句話:苦心收書;一心愛書;熱心獻書。抗日戰爭前他經營工廠,收入是不少的,但是善本書價錢之高也使他常常要費力才能得到。宋元本書一部動輒幾百、上千乃至幾千元。有一次北平的書商從上海買到宋余仁仲萬卷堂刻本《禮記》帶到天津給他看,他見這書刻工印刷都十分精美,毅然以1萬元高價買了下來。五十年代初,周叔弢在北京開會期間,去逛書店,發現了《經典釋文》這部宋版奇書,竟然出資一兩黃金購回此書,使一部珍貴的善本書得以完璧歸趙。周叔弢的愛書,可以從他自己定的“五好”標準,窺見一斑。所謂“五好”就是:一是版刻好,等於一個人先天體格強健;二紙張好,等於一個人後天營養得宜;三是題跋好,如同一個人富有才華;四是收藏印章好,宛如美人薄施脂粉;五是裝潢好,像一個人衣冠整齊。以人喻書,生動形象。他苦心收書,一生所得精品甚多。在全國解放之後,他看到了當年憧憬的全國統一安定的日子已經來到,就陸續將自己收藏的宋、元、明、抄、校的善本都捐給了國家。1952年,將715種共2672冊全數捐給了北京圖書館;1954年捐給南開大學中外書籍3500多冊;1955年捐給天津圖書館清代善本書籍3100多種共22600多冊;1972年又捐給天津圖書館善本書籍1800多種9100多冊。除收藏善本書而外,他還收藏古璽印和敦煌卷子,和一些名人書畫,也都捐給了國家。50年代捐書時, 周叔弢先生受到了政府嘉獎,1981年天津市人民政府還曾召開發獎大會表揚他這種愛國行為。
周叔弢一生藏書以萬卷計,他把藏書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和精深學識,撰寫成《善本書目》和《談書》兩部著作,以嘉惠後學。他曾經在手訂的書目上記下了這樣幾句話留給他的子孫:“生計日艱,書價益貴,箸錄善本或止於斯矣。此編因不足與海內藏家相抗衡,然數十年精力所聚,實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孫私守之。四海澄清,宇內無事,應舉贈國立圖書館,公之世人,是為善繼吾志。倘困於衣食,不得不用以易米,則取平值也可。勿善之私家,致作雲煙散,庶不負此書耳。”這就是弢翁的藏書觀。這種藏書觀是與他的為人冰清玉潔,清高不矜相一致的。據記載,叔弢生前曾留下遺囑,對他的後事做了安排,他提出,死後“千萬不要發訃告,千萬不要開追悼會,千萬不要保留骨灰盒,投之滄海,以飽魚蝦,毋為子孫累”。這個短短的遺囑,表現了周老的崇高精神境界,顯示出他的浩浩碧波,耿耿丹心。

金石收藏大家周季木

周學海四子周進,字季木,則是一位金石收藏大家。少年時代,周季木就對碑帖產生興趣,但20歲後,他開始不滿足打本的收藏。1915年冬,他從一位姚姓藏家手中購得刻石五種,其中一塊為漢代石刻,這使他收藏欲望大增,也為他打開“居真草堂”藏石之門。之後兩年,他花巨資先後在市場購得漢楊叔恭殘碑、魏曹真碑、食齋祠園刻石等十餘種。收得多了,眼界大增,對藏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並以晉為石刻收藏下限。那一階段,周邊多省凡有新出土的碑刻,或人送上門,或親自下去,遇到精品往往不計價格,一時間在天津聲名大震。周季木英年早逝,1937年去世時只有44歲。但他一生所藏斷碑殘石精品,大小有二百多種,並著有《居真草堂漢晉石影》、《魏石經室古璽印影》、《季木藏陶》等文集。日本侵華期間,周季木盡力保護所藏古物,不使落入敵寇之手。1937年,季木在北京去世。。解放後,其子女們以琬良、琰良、理良、鎮良、琨良的名義,將父親所珍藏的漢晉碑石等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現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敦煌壁畫收藏家周叔迦

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有一位與湯用彤先生齊名的佛教史研究專家——周叔迦。叔迦原名明夔,字志和,筆名雲者、演濟、水月光,叔迦為其後改名,他就是周學熙的第三子。叔迦早年肄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工科。後創辦實業,然時事弄人,最終他所創辦的企業先後破產。於是叔迦隱居青島,潛研佛學。1930年至北京後,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大學、中法大學、輔仁大學、民國大學等校講授佛學。他曾著有《中國佛教史》和《中國佛教簡史》,闡明中國佛教的源流和演變,以及在歷史上和學術思想上的作用,觀點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之言。另有關於佛學論著10餘部,論文50餘篇。,周叔迦對敦煌壁畫收藏有特別喜好,常不惜重金以收之。他與畫家黃賓虹有私交深厚,所藏敦煌壁畫,都有畫家的鑑定和題記。曾編就《敦煌劫餘錄》14帙。1940年,他建立居士林圖書館,所藏經書萬餘卷,全部公開借閱。之後他還將他收藏的一些佛畫精品如金代《五大明王像》、明代《水陸畫》、西藏《二十五佛》等,公開進行過展出。可惜他的這些藏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盡一空。。新中國成立後,他發起並參加了中國佛教協會,團結國內佛教徒,為增強祖國的安定繁榮和加強國際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56年為印度摩訶菩提會推為終身會員。1964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1970年因病逝世。我國著名的作家、紅學家、文物學家和文物收藏家周紹良先生就是叔迦的長子。

戲劇文獻收藏家周明泰

周明泰,字與輔。是周馥四子周學熙的長子,他年齡稍小於兩位堂兄,所以他的收藏愛好受他們影響較大。他的一些品位極高的封泥珍藏,就是周季木讓給他的,依據這些藏品,他編成《續封泥考略》六卷、《再續封泥考略》四卷。但他在收藏上最大的成就,還是戲劇文獻的收藏。周明泰對中國戲劇有一種特別情結,與名角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尚小雲等的交往,使他在戲曲理論研究方面更上一個層次。他為收集戲曲圖書資料,常常置千金而不顧。所藏許之衡欽流齋原抄本《五福記》、《金丸記》,乾隆內廷精抄本弋腔《江流記》、崑腔《進瓜記》等,都是難得一見的曲目珍品。而乾隆至德書屋抄本《幽閏記》中“拜月”、“回軍”,曹文瀾抄本《連環記》中的“議劍”等崑劇身段譜,更是研究戲劇形體動作發展的第一手資料。這些以“幾禮居藏書”、“至德書屋世故本”冠名的珍貴戲劇圖書資料,解放前後分期分批均捐獻給了國家,現分別藏於上海圖書館、中國京劇院等地。明泰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三曾年譜》、《易卦十二講》、《續易卦十二講》、《元明樂府套數舉略》、《續劇說》、《續曲類稿》、《幾禮居隨筆》、《明本傳寄雜錄》、《枕流答問》等,另有《幾禮居叢書》六種:《都門紀略中三戲典史料》、《道鹹以來梨園系年小錄》(該書後在香港更名《京戲近百年瑣記》再版)、《五十年來北平戲劇史料》、《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近百年的戲劇》、《楊小樓評傳》、《幾禮居雜著》等,這些著述大多已絕版,現北京圖書館收藏有其著述。1994年5月,明泰在美國逝世,登壽9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