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已

周行已(1067-1124)字恭叔,學者稱浮沚先生。永嘉縣(今鹿城區)人,祖籍瑞安縣。

基本介紹

  • 本名:周行已
  • 出生地:永嘉縣(今鹿城區)
  • 出生時間:1067
  • 去世時間:1124
基本介紹,經歷,

基本介紹

十四五歲時,即歲父親周詠(官至正議大夫)宦遊開封、洛陽等地。十七歲時入太學,學習王安石的新學。過了四年,即元祐二年(1087),改習古文,曾向太學博士呂太臨(關學著名學者張載的學生)問學。不久,離開太赴洛陽跟程頤讀書。周行已從程頤學習的時間,最早當在元祐二年八月以後,最遲亦在元祐五年四月以前,元祐期間是舊黨呂公著等執政,這是王安石新學實際上已成禁學,所以《永嘉縣誌》說:“時兢尚新學,行已獨王伊洛(即洛陽),從二程子(程頤)游”。以及《宋元學案》中類似的說法,都與實際情況不符。

經歷

元祐六年(1091),周行已中進士,仍設法在洛陽附近的糧庫做小官,以便繼續跟程頤讀書。這是他學習非常努力,記錄有《程伊川(頤)語錄》一卷,即《程氏遺書》卷十七《伊川先生語三》。
紹聖四年(1097),哲宗起用新黨,貶斥舊黨,程頤被編管涪州(今四川涪陵)。過了四年,才赦歸洛陽。這段期間,周行已任河南原武縣知縣,有《宋史、張繹傳》和他自己《浮沚集》中的《原武神廟祈雨文》可證。這事,《永嘉縣誌》和《宋元學案》都未記。
崇寧中(1104年左右),周行已任太學博士,因母老請求回家養親,改任溫州州學教授,這是他第一次在家鄉講學。稍後調齊州州學教授,大觀三年(1109),新黨侍御史毛某參劾他師事程頤,被罷官,又回到溫州,這是他第二次在家鄉講學。他在永嘉城內建築浮沚書院(今鹿城區松台山附近),招收生徒,講習洛學和關學。這次時間很長,約從政和元年(1111)到宣和元年(1120)止,中間除政和七年一度代理過樂清縣事外,都在家中講學。
宣和二年,他赴京師(開封)任秘書省正字,不久又謀東歸。這時正是方臘在浙江起義(自宣和元年冬至三年八月),歸途被阻,只好應他在太學時的同學、鄆州知州王靚聘請,赴山東鄆州任幕僚。《永嘉縣誌》和《宋元學案》等書都說即死於鄆州,但這說法有問題,因為他的文集中存有《臥病京師蒙少伊察院惠米因敘歸懷奉呈》、《次少伊韻反招隱》等五首詩,這位許少伊御史就是他的同鄉許景衡。查許景衡《橫塘集》卷三也有《次韻周恭叔五首》詩,可以互為印證,許景衡任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是在宣和六年,可見宣和六年時周行已仍在京師。
從元豐末年到元祐年間,和周行已一起在太學讀書的有:許景衡、劉安節、劉安上、蔣元中、沈躬行、戴述、趙霄、張煇,共九人。號稱“永嘉九先生”。以後周、許、二劉兄弟與戴、沈等六人親經程頤授學,蔣、趙、張三人則是私淑。這九人對溫州學術文化都起過或多或少的作用,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周行已,宋儒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稱他是“永嘉學問所從出也”。似乎有點誇大。但北宋時期溫州還是個文化比較落後的地方,周行已能首先將先進的洛學和關學學說傳入,是起了酵母的作用。到了南宋乾道淳熙年間(1165-1189),溫州文化學術大放異彩,“號為文物極盛處”,人才輩出,“溫之多士為東南最”。出現了永嘉事功學派薛季宣、葉適等思想家,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出現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人才,《宋史》中有傳的就有三十餘人,《溫州經籍志》著錄的學者有二百四十多人,真是溫州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這裡面,周行已是有一份功勞的,而他的私淑弟子鄭伯熊更起了很好的作用。
南宋初年,秦檜當國,洛學一度被禁止。這是鄭伯熊私淑周行已,傳播洛學和關學學說。鄭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學者稱敷文先生。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鹿城區)人。累官國子司業、宗正少卿、後已直龍圖閣學士知建寧府(今閩北地區),死於任上。他首先刊行程顥、程頤的著作,自己有時也在家講學,使溫州成為當時傳授洛學的中心,他自己和其弟伯英也成為溫州學術界的領袖。南宋學者曾任溫州知州的樓鑰說“中興(指南宋建國)已來,言理性之學者宗永嘉”。清儒全祖望也說:“乾(道)淳(熙)之間,永嘉學者連袂成帷,然無不以先生兄弟(鄭伯熊及其弟伯英)為渠率”。正因為周行已、鄭伯熊對溫州學術文化有所貢獻,所以全祖望稱讚他們說:“永嘉諸先生從伊川者,其學多無傳,獨先生(周行已)尚有緒言。南渡以後,鄭景望私淑之,遂以重光。……先生之功不可沒也”。這個稱讚不是過譽,是合乎實際的。
“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這是孫衣言先生為南雁盪山會文書院所寫的一幅楹聯,永嘉(即今溫州地區)自兩宋以來為什麼文風特盛,究竟是誰開始把“伊洛”的學術思想傳到溫州來的呢?這就是周行已。他於北宋後期曾兩次在家鄉講學,將當時著名大儒程頤程顥以及張載的理學傳至溫州,這個貢獻是十分巨大的。因為二程是洛陽人,其學說稱為洛學,張載是關中人(陝西),故稱關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