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俊(全國政協委員、東至籍民主人士)

周志俊(全國政協委員、東至籍民主人士)

周志俊(1898-1990),原名周明焯,志俊是他的字,以字行,號市隱,又號艮軒主人。安徽至德縣(今東至縣)人,周馥嫡孫,周學熙次子。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是安徽東至籍的民主人士。

基本介紹

  • 本名周明焯
  • 字號:字志俊,號市隱,又號艮軒主人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安徽東至
  • 出生時間:1898年
  • 去世時間:1990年
個人簡介,個人履歷,個人作品,成就及榮譽,個人其它信息,社會評價,

個人簡介

周志俊(1898-1990),安徽省至德縣(今東至縣)人,周馥嫡孫,周學熙次子。幼年隨祖父和父親寄居青島,倍受先輩思想薰陶。

個人履歷

1915年,他隨父遷往北京,父親為他請了一位英語家庭教師,使他掌握了英語,並涉獵多種書籍,還參加了美國亞力山大漢彌爾頓商學函授學校學習資本主義經濟學,側重於鑽研現代企業管理專業。1918年在父親接著籌辦公司第二紗廠一一青島華新紗廠時,為了與美國美興公司洽商訂購設備,父親選他擔任自己的翻譯。從此,引導他走上了經營民族工商業的道路,與父親共同經營著青島華新紗廠。此後他還效仿父親的東瀛之行,於1933年西行考察了美、德、法、英、荷、比、丹、奧、瑞士、義大利等國家。在8個月的行程中,重點考察了棉紗業,特別是在美國參觀了產棉區和紡織印染廠、紡織機械廠近百處,還參觀了芝加哥百年博覽會,開闊了眼界,接觸了新技術。

個人作品

此行他寫了《瀛寰小記》、《杼軸漫談》、《芝博瑣言》3本書,並在歸國途中賦詩一首,抒發當時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負。詩曰:吾道不行浮海去,一年作客感秋來;長風萬里吹華發,驛路千程誌異材;故國經猷空自許,郵亭身世漫相催;篋中留得興齊策,擊楫高歌亦快哉!民國八年(1919)至二十六年間,先後擔任青島華新紗廠總經理、青島市政治設計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前夕,青島華新紗廠在周家父子的苦心經營下,擁有4.4萬紗錠、8000線綻、500檯布機的規模,成為紡織印染全能廠。抗日戰爭爆發後,周志俊又把青島華新紗廠的機械設備移到上海,先後又在上海創辦了“三信”(信和、信孚、信義)“三新”(新安、新成、新業)工廠,使他在上海企業界建立了聲譽,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同時在香港、仰光、昆明經營運輸業,給大後方運送物資,支援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後,他繼續經營青島華新紗廠外,還在上海開設機電、制酸、電器等工廠。如果說周志俊在前半生繼承父志的生涯中,突出的是以“實業救國”為個人奮鬥目標,而其後半生的政治生涯則標明了他還繼承了先輩愛國愛鄉的思想和行為。全國解放前夕,在民族資產階級究竟何去何從的大是大非面前,周志俊一度有過徘徊彷徨,他曾攜家去香港,調去了一部分資金,有留居該地的打算。後來天津解放,有關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方針、政策的訊息不斷傳來。加上一些進步人士的動員和堂兄周叔弢已留在天津,使周志俊思想陡轉,終於在1949年初,在信和紗廠董事長顏惠慶的電召下,毅然返回上海,迎接解放,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成就及榮譽

1950年,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一架;1954年他所辦的華新、信孚、新業、新安等主要工廠全部實現了公私合營;1956年,他主動提出放棄領取定息,支援祖國建設;1979年至1985年,先後向山東省工商聯、兒童福利基金會、體育中心捐款6萬餘元。1984年他委託山東省工商聯代為辦理手續,將自己應在青島、上海、南通、無錫等地10多個單位領取的95萬元定息,全部上交了國庫,還先後購公債、國庫券6.8萬元,受到了黨和社會的尊敬和讚賞。周志俊在建國後加入了中國民主建國會,先後擔任青島市人民代表,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董事,山東華建公司董事長,山東省第三屆、四屆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山東省第五、六屆人民代表、常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關心祖國統一大業,並寄語海外親友,為早日實現和平統一而共同努力。在愛鄉方面,周志俊也和周馥、周學熙一樣,都是戀鄉愛鄉之人,特別是對養育過他們的紙坑山愛得深切。周志俊繼承父志,幾十年間不斷為家鄉辦學校、建醫院、解囊相助、惠濟鄉民。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在宏毅學舍舊址開辦私立國小,校名為“至德縣周氏敬慈國小”,學生來源於附近的周村、梅城、南門,迅速擴大到徐村、孝義等地,連縣城堯渡周圍的學生也慕名而來。

個人其它信息

1949年至德縣解放,縣教育科派員擔任敬慈國小校長,但辦學經費仍由周志俊供給。以後周志俊又將歷年購買的公債4萬元交給家鄉人民政府,學校改稱“梅城國小”。1980年下半年,周志俊又從解凍資金中再撥3.5萬元給梅城國小,修建校舍,改善辦學條件。到1995年,敬慈國小的規模擴大為有13個國小班、1個幼兒班,學生總數達500多人。與此同時,周志俊還倡導成立至德縣衛生會,在敬慈國小旁創辦了至德縣仁壽診所,並委任內侄吳曦春代為管理,此診所為敬慈國小的學生免費就醫,周圍百姓在此就醫只收掛號費、免收診費、醫藥費。周學熙晚年得知此事非常高興,即賦詩一首,並附言:先公遺命辦施醫事,忽忽七十年,此願未尚。今歲兒子明焯始定章則,成立至德衛生會,開辦醫院,聊以告慰。詩曰:“桑梓疴瘝觀七十年,緬懷遺訓每泫然;於今創業堪垂統,繼述還期後嗣賢“。

社會評價

建國後,仁壽診所活動經費仍由周家資助。1980年,私營工商業政策得到落實,周志俊又撥款10.7萬元給東至縣衛生部門,由縣決定建成了堯渡醫院新樓,給縣城民眾治病帶來了方便。周志俊1990年病逝濟南,東至縣委、人大、政府、政協以及縣誌辦分別發了唁電,並派專人代表家鄉人民前往哀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