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式建築

有一回陪北京的一位古建專家去看揭陽學宮(嚴格而言應是孔廟),走進大成門,他突發感慨:“沒想到揭陽還存有這處周式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式建築
  • 外文名:Week of architecture
  • 性質:科學
  • 類別:建築
”我告訴他:“只是一個變體。”“對對,這中軸是虛的了。”
有同行從事仿古建築的專業人員問我:“那位老先生所說的‘周式’體現在哪裡?”答曰:“在高台基月台的雙台階上。”還補充:“其實,國內的古建宮殿和孔廟,為了體現尊重禮制,大體保存雙台階的形式。”
周式”關係到中國建築空間觀念的問題:中軸的實與虛、台階的雙與單的存亡及其史跡。
大成殿大成殿
根據出土遺址,考古學家發現:從西周到西漢,中國建築中軸都是實線,宛如一個“中”字,與後期中軸變空,完全相反。
中軸為實線,就是禮制建築的正中是一根柱子,空間上分開為對稱兩個部分。國內已經沒有這樣的實例存在,只有部分建築題材的漢代石刻畫像,記錄了這一歷史文化現象。因為正中是兩個房間,這就決定了台階不能只是一個,由中央而上,而必須分布於兩側,中間以“御路”隔開。揭陽孔廟月台兩側有台階東、西向而設,中間斜置一個具有象徵性的太陽圖像的“御路”,就是由此而來。各地的孔廟,北京故宮的主要殿閣,都也保存這樣的模式。
揭陽孔廟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天井兩邊有著兩條連通月台雙側台階的凸起的石路,這就昭示了:現在看到的大成門前後的台階都被改造過:改造前的大成門外,應是中間御路,兩側台階的結構,與內側一樣,這樣的組成才能合乎禮制,才使尊卑有別。可惜自從它被改造以後,至今沒有恢復過來。
讀過《禮儀》的人就可知道:周公和孔子的文化觀念,很大部分表現在從空間體現禮節,並形成制度。漢朝以前的文獻,經常記載著這方面的內容。譬如:規定客人從什麼地方登上殿堂,從什麼地方走下來;主人從什麼地方登上殿堂,又從什麼地方走下來。登堂之後如何入室——即坐在哪個地方,面向哪裡?對於古人來說,這是對於禮的遵守問題,十分重要。客人面東而坐,主人面西而坐,這就是禮貌。
大概到了東漢,建築雙開間雙台階,特別是雙開間的空間受到了“正位”觀念的衝擊。不像主、客之顯示於左右,正位的奠定決定了雙開間要改為單開間,這樣,中虛的主軸線就出現了。坐正位者,自然必須高高在上,於是,中國的建築里,就因正位的存在,改變了平等的歷史,人的關係從左右變為上下了。坐正位者,是擁有最高權力的人,是超凡的尊者,如神佛,如祖先。
中軸間數的由雙變單,台階的由雙變單,空間因人際關係的由左右變上下,乍看是建築格局的改變,但從實際而論,卻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損失。歷代的權力者(包括他們塑造起來的“精神領袖”神靈)既不願“克己”以失尊威,又樂於“復禮”以規範他人,於是就出現了中軸單間,台階分設的“變體”建築形制。揭陽孔廟與北京故宮等見證了這個文化嬗變的存在。
至於民間,就乾脆造成虛的中軸:單間與單階了。這樣的中軸只是一個觀念的架構,也就是一條抽象的線。在西方,從巴洛克時代起,軸線也受到很大尊重,可是他們的軸線常常是一條大路,或者是一個長條的空間,用今天的說話,這中軸線叫“動線”。但中國是沒有動線這個觀念的。因此,中軸虛線是中國影響了西方,或者西方影響了中國,還是可以討論的問題。
從類似揭陽孔廟這樣的“變體”構造,我們可作若干宏大的文化論事,但要簡單到一言以蔽之也容易,就是“中國特色”四個字。
揭陽北門天后宮(媽宮)的造式,與揭陽孔廟無異,但作為“仿古建築”,它只是對於孔廟表象的依樣畫葫蘆,沒有什麼文化意義可以發掘。所以同是“文物”,以其建築價值而論:孔廟是寶,媽宮是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