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哲波

周哲波

周哲波(1948— ),男,1948年生於安徽省肥西縣,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安徽新安書畫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安徽新安書畫院副院長、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高級美術師。把文學的意境和意象帶入畫中,中西美學相融於畫,這是周哲波的藝術追求。畫作構圖打破時空,具有油畫意蘊,體現了獨特的人文主義理想,多幅牡丹畫被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墨西哥、新加坡、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國際友人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哲波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省肥西縣
  • 出生日期:1948
  • 職業:畫家
個人經歷,相關報導,別樣的牡丹情,魯彥周和一個文學晚輩,周哲波:從作家到畫家,同庚話新德,安徽理工大學教授,

個人經歷

2008年6月15日上午,經安徽省文聯和安徽省民政廳批准,“安徽新安書畫藝術研究會”在九獅苑賓館召開了成立大會。大會推選了鄭伊農為會長,周哲波為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安徽新安畫派”久負盛名,曾產生過黃賓虹漸江等一代宗師及享譽海內外的一批書畫家。“安徽新安畫派”在歷史上對中國的書畫藝術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也是“徽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導弘揚徽文化,繼承、發展我省傳統書畫藝術,“安徽新安書畫藝術研究會”的成立,既有其一定的必要性,更有其深遠的現實意義,它將負有不可懈怠的歷史使命。
周哲波
會上,“安徽新安書畫藝術研究會”鄭伊農會長、周哲波秘書長均表示,要在有關部門和“合肥文達集團”的支持配合下,不僅要組織書畫家們積極開展有益的活動,還要在美學理論上對“新安畫派”進行研討,以弘揚新安書畫藝術,為我省打造“徽文化”品牌,做出積極的貢獻。
出席此次會議的有季家宏、沈培新、郭因等一批老同志、老專家等各界人士及來自全省各地的會員代表一百餘人。
法人代表、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哲波在成立大會上作工作報告
周哲波

相關報導

近 日,安徽新安書畫藝術研究會一批著名畫家前來文達電腦集團,創作近百幅優秀國畫,捐獻文達,受到集團領導和師生的一致好評。
翰墨鑄真情,拳拳教育心。安徽新安書畫藝術研究會著名畫家鄭伊農、周哲波、葛俊生、胡志輝、劉筱元、馬希伯、周先明、祁少龍、李曦攝等不顧酷暑炎熱,興致勃勃來到文達集團揮毫潑墨,競相獻藝,創作近百幅傳統題材山水、花鳥、人物畫,《荷塘月色》、《春光無限》、《野趣》等作品飽含真情,或奔放,或凝重,或灑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近百幅藝術佳作捐獻文達電腦集團,表達了畫家
們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和關懷。
周哲波
文達電腦集團向來重視文化建設,致力於文化事業、藝術事業的發展,傾力回報社會。先後支持參與“第一屆、第二屆“安徽紫蓬民間詩歌節”;舉辦“童鳳莉個人畫展”;成立安徽李鴻章研究會;成立徐悲鴻教育基金會理事會;多次邀請合肥市文聯書畫家與師生交流書畫藝術;與中央電視台合作,舉辦大型綜藝活動;與央視合作,拍攝3部教育題材音樂電視,在央視展播,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 (魏澤清)
難了教師情
提起教師二字,我就要淌眼淚,只因這二字太崇高了,並不時地觸動著我的靈魂。
1973年春,我從部隊轉業到教育戰線這條新的火線。那真是一條火線啊。那時鄧小平剛復出抓教育,被踐踏而衰敗的校園露出幾許生機,但學生們仍像脫韁的野馬一樣,令教師頭疼。我擔任了一個後進班的班主任。我一腔熱血,把整個心都撲在班上。每天晚上家訪。有一天晚上我家訪5家,穿過工廠區時差點兒觸上了被風颳斷的高壓線,是被學生班長一把推到一旁而使我脫險的。
我這其實不是在寫自己,我們不能忘卻歷史。我曾根據我的11本班級日記寫了部記實小說,著名美學家郭因撰文稱之為《一段教育史的標本》(發表在合肥晚報上)。這就是說,那故事不是說我的,說的是那個特殊年代的教育的艱辛和那種應該記取的教訓及應該崇尚的教師精神。
1985年春我離開學校調到出版社工作至今。我時常做夢我仍是個教師。每每夢醒沉思良久。箇中滋味誰人能解。我想重返教壇但身不由己。我常聽人說要去九華山蓮花佛國淨化靈魂,洗滌人世間的污濁,殊不知當你面對一群天真無邪的學生時,你是否想到你面對的不就是一片“蓮花佛國”嗎?當今哪個家長不想自己的孩子能淨心學習,但殊不知教師這邊風景獨好。當你在備課或批改作業,而你的孩子能安靜地在一旁學習時,你是否意識到你在紛紜嘈雜人世間擁有一份難得的清靜和優越?
“我以我血薦軒轅”。我準備退休後再讓教師的燭光燃燒自己的生命。
(安徽人民出版社)

別樣的牡丹情

稿件來源:江淮晨報 作者:周哲波
不久前,我的一幅四尺牡丹畫,掛上了劉伯承元帥家的牆上。說起來,這其中還有一段經歷。
周哲波
去 年6 月 12日上 午,正在終審一本書稿子的我接到了樓下傳達室的一個電話,說有位老者找我。我問對方是哪個單位的,姓什麼?傳達回答說:“姓汪,是省委辦公廳的。”我便知道是誰,並說請他進來。一進辦公室,老人便拉開宏亮的嗓門:“哲波啊,你又從作家到畫家啦!”原來,老者汪法文與我是30多年前的同事,當年汪法文是合鋼二廠工會主席,我是宣傳幹事。後來,他調到省信訪局,我則進了出版社。70多歲的汪法文退休後喜讀報紙,他在6 月 9 日的安徽日報上一篇題為《周哲波:從作家到畫家》的文章,才知道了我的牡丹畫。於是,他便興沖沖地找來。
一番寒暄後,他說明了此番來意,是想請我畫一幅牡丹給他,他作為壽禮送給他的姐姐。
汪法文的親姐姐就是劉伯承元帥的夫人汪榮華。我出生於肥西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是伴隨著人民解放軍的炮火呱呱落地的。學說話時,母親就教我拍著小手唱門歌:“什麼人守護大別山,什麼人南下過長江……劉伯承守護大別山,解放軍南下過長江……”因此,小小年紀的我就知道了劉伯承的名字。長大後,我對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建立不朽功勳的劉伯承元帥格外敬仰。聽汪老說,他姐姐汪榮華是六安人,跟隨劉伯承戎馬生涯,悉心哺育了6個品行優秀的孩子......沒等汪老說完,我便當場應承,並表示竭盡全力畫好這張畫。
為畫好這張畫,我做了近半年時間的準備。從構圖到顏色的搭配,我幾易其稿,濃墨中深含了我對藝術的孜孜追求,更有對元帥及元帥夫人的無限敬意,我邊畫邊在心裡祝願元帥夫人健康長壽。說實話,我從來沒有過這樣,我是飽含淚水畫好這幅畫子的。畫面上一色紅的9朵大牡丹、6朵小牡丹,盛開在像獸脊似的山巒上,色彩鮮艷而富有寓意。
周哲波
今 年3月,汪老把這幅牡丹送到了帥府,當汪榮華老人看到家鄉人為她作的這幅意義深遠的牡丹時,她連聲道好,並請弟弟轉達對我的謝意。
從知道劉伯承元帥的名字到為元帥夫人作畫,漫漫幾十年,我不由得又一次淚濕衣襟。

魯彥周和一個文學晚輩

本文較早期發表於合肥晚報 作者·周哲波·
11 月 26日清晨,我做了個夢:我工作所在地的大廈轟然倒塌,醒來沉思良久,不得其解。第二天我看到《合肥晚報》報導“著名作家魯彥周病逝”,我不禁愕然。
我早在中學時代就讀過魯彥周的散文《桃花汛前》。那優美的文筆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至直接影響了我後來的文學創作。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調到出版社工作,與這位久仰的文學前輩有了面對面的接觸。我編輯出版《巢湖柘皋志》,才得知魯彥周是柘皋人,一個從千年古鎮走出來的文學家。那天我坐他的車子從柘皋回合肥,我們一路上談的多是文學。對“痞子文學”的抨擊,對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學之心愿,使我們兩代人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或許是魯老見我是個出身貧困的自學成才者,或許是我與他的名字共含個“周”字的心理作用,或許是由於我與他的作品風格一脈相承,魯老對我尤為關心,我也非常敬重他。十幾年來,每逢節假日,我都少不了去看望他。他後期每日都坐在電腦前寫他的《梨花似雪》。在清靜的櫻留居里,他告訴我,他患有氣喘病和糖尿病。我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我很想和他合個影,但我怕他會敏感到什麼,終未開口。我在心裡默默祝福他長壽。他送了我他的兩幅書法,一是我搬新家時,他為我寫了“春草書屋”,二是他得知我畫牡丹,為我寫了“牡丹亭”。我將永遠珍藏。
這就是魯彥周和一個文學晚輩的情結。它裝載著太多沉重的理想。有科學家說,人本身就是一個磁場,會不時發出電磁波。我想也許魯老與我之間有著電磁波心靈感應,才會演化出那場夢的。魯老不正是一座安徽文學大廈么?它凝結著安徽文學前輩的艱辛和理想。它倒了,它其實沒有倒。它將會在後輩的努力下變得更加輝煌壯麗。

周哲波:從作家到畫家

【來源:安徽線上-安徽日報】
周哲波這個名字,對於我省知識界的朋友來說並不陌生。他是安徽人民出版社中、英文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近些年來他又讓文學與丹青喜結良緣。畫筆之下,千姿百態的牡丹競相開放,爭妍鬥奇。
周哲波生於1948年,伴隨著新中國成長而歷經風雨,他當過農民、士兵、工人、中學語文教師、記者和編輯。創作出版了小說散文集《紫蓬緣》、長篇小說《浦老師和他的學生們》等。1980年,年屆“而立”的周哲波看到我國改革開放的勢頭越來越猛,深深感到:一個民族的文學發展是離不開對外文化交流的。他從此刻苦自學外語。1987年,他翻譯出版的英國長篇紀實小說《陌生
周哲波
周哲波
的舞伴》受到《文匯報》和《博覽群書》的肯定。1996年,他應安徽文藝出版社之約,又翻譯了世界名著《霧都孤兒》該譯本已再版多次,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及專家好評。“知天命”之後,周哲波又開始探索另一種更為直接的交流語言——繪畫。
周哲波認為:繪畫如同音樂,沒有國界,並且是一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視覺藝術,可以很方便地用來進行更直接、更廣泛的交流。他少年時代便愛畫畫,上世紀七十年代又搞過攝影。調到出版社工作後,他與畫界名流多有交往,受益匪淺,他審時度勢,拿起畫筆,專攻牡丹。他說:牡丹是國花,與外交流,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為了畫好國畫,他向諸多牡丹畫家求教,汲其之長,師承中國“牡丹王”、現任洛陽大學藝術系教授孫玉德。他兩次自費赴洛陽現場觀摩牡丹花開,拍攝牡丹照片200多種。
文學與繪畫有著密切的藝術共通點。把文學的意境和意象帶入畫中,把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的精華融於畫作,這是周哲波的藝術追求。他所畫的牡丹,介於傳統的工筆與寫意,有油畫意味,形似而韻濃;構圖打破時空,並注意汲取西方現代派移情說與抽象說及精神分析美學的養分,讓畫作體現了獨特的人文主義理想。
周哲波現為中國書畫研究院高級美術師,其牡丹畫作頻頻見諸報刊。多幅畫作被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墨西哥、新加坡、泰國等國際友人收藏。由於他注重汲取中國年畫的藝術特色,他的牡丹畫作又深受廣大普通老百姓的歡迎。

同庚話新德

今 年8月8日那天,黃新德君發來簡訊說:“哲波,我在人家幫助下開部落格了!名為‘黃梅新德’,有空看看!”我對部落格也不甚懂,但我當天就在同事的幫助下看“黃梅新德”。從此每天都進此部落格,也就走進了絢麗的黃梅戲及其領軍人物的網路世界。
新德與我同是安徽省民盟文化委員會委員,平時各忙各的,見面甚少,但心是相通的。
去年年底,我用自己的牡丹畫繪製了些賀年片寄給朋友們。新德收到後回簡訊說:“周老師,謝謝您的賀卡!你我同歲,又同為盟員,但在藝術造詣上我卻遠不能與您相比!祝您在我們的本命年中更加快樂進步!”我妻子看了說:“黃新德看來那么年輕,怎么會與你同歲!”很不相信,而且呈現出一股似乎憤憤不平的樣子。我對此不抬槓,卻因他的謙詞而感到汗顏。
新德之成就和聲名都遠遠在我之上。我不過寫作、翻譯、繪畫、編輯都涉及而無一大成的“四不像”文人,難望其項背。請看新德簡介:黃新德,國家一級演員、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何謂虛懷若谷?新德是也。
走進“黃梅新德”,對新德又有了進一步了解。他比我大6個月,我們有著同樣的苦難和奮鬥。他也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父親做碼頭工,母親種田。10多歲的他就餓著肚子報考省藝校,從此走上艱難而多彩的演藝道路。我瀏覽了他的演出劇目,看了他介紹如何培養黃梅新秀如趙媛媛等事跡,讀了他撰寫的《藝術的實與虛》、《港台戲曲之我見》等論文以及他在接受央視“戲苑百家”採訪時為馬蘭脫離黃梅劇團而落淚的情節。我深深為之感動,然而最觸動我心弦的,還是他的《病中望月》。
今年夏天,臨近退休的新德病倒於西北要塞的一座古鎮。月華皎皎,病中望月。新德寫道:“啊!月亮竟在不知不覺中伴我走過了好幾十載春秋!只是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它如此地留意和關注。”對新德的這番話我有兩種詮釋。其一,數十年風風雨雨,新德跋涉和拼搏在振興發展安徽黃梅事業的藝術道路上,忘記了月亮,忘記了“花前月下”。唯有此時才得知月之美好。其二,這也透露出新德對生命的眷念。“黃梅新德”開博不到一個月,就有10多萬人光顧。其中許多人關心新德的病情。在《我還活著》的博文中,新德回答說,經省立醫院檢查,只是“舒張壓略高”,沒有心肌梗塞等諸症。朋友為新德的健康擔憂,而新德也倍感生命的美好,唯此時才感到人世間月之珍貴。是嗎?
對人虛懷若谷,對事業鞠躬盡瘁———這是黃新德的兩大品格。新德,在本命年裡,讓我們共同攜手,迎接第二春的到來吧!

安徽理工大學教授

周哲波:1963年生,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製造技術、機械傳動和超高壓水射流。近 五 年來,主持和參加省部級科研項目七項,在國內外科技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二十餘篇,曾在德國、義大利等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學習、工作過一年。
周哲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