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新館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新館

201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北京市文物局聯合多家單位在全市開展系列活動。其中,2014年恰逢第一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85周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新館正式建成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新館
  • 類別:北京人遺址博物館
  • 地點:北京
  • 開放時間:2014年5·18
新館外觀,新館內容,新館展陳,新館相關,

新館外觀

遺址上“長”出博物館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遷建工程是城南行動計畫項目之一。工程於2011年7月開工建設,新館面積8000餘平方米,達老館的8倍。建築層次分為地上二層,地下一層。
新館整體外觀創意源於“北京人”製作和使用的勞動工具——石器。建築線條簡約、粗礪、剛毅,多折面的面與面之間形成鋒利的石器“刃口”結構。建築由南向北逐漸降低,與周邊山脈天際線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有關設計人員介紹,不同於任何其他博物館,新館追求從遺址上“長”出博物館的感覺。整體上就像是原始人遺落的一件石器。

新館內容

展出6顆頭蓋骨模型
據悉,新館增加了1000多件展品,主要是當時的勞動工具。全部展品達到1600餘件。
周口店遺址涵蓋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個古人類階段,構成一個連續的古人類演化序列,在古人類遺址中絕無僅有。本次展出了6顆相對完整的頭蓋骨模型。
其中,“北京人”第III號頭蓋骨是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第1地點主持發掘出土的第一顆“北京人”頭蓋骨,1941年原件失蹤,展品為模型,根據當時原件復原而成,為新館二級標本。據專家介紹,頭骨屬於一個八、九歲的兒童,腦量約為915毫升。
展出的“北京人”第V號頭蓋骨模型,原件由四部分組成,包括1934年發現的左側顳骨及其相連部、1936年辨認出的右側顳骨破片、1966年發現完整的額骨以及右半枕骨和部分頂骨。其中1934及1936年出土的部分原件失蹤,1966年出土的額骨及枕骨目前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據介紹,這顆頭骨為成年男性頭骨,腦量約為1140毫升。
此外,新館還展出了“北京人”肢骨模型,正是通過對出土的人類肢骨進行研究,可推算出當時“北京人”的身高男性約為156厘米,女性身高約為144厘米。此外,新館還展出了山頂洞人頭骨等模型、李氏野豬頭骨、裴氏轉角羚羊角、葛氏斑鹿前腳骨、周口店雙角犀左下頜骨、中國鬣狗完整骨架等標本。

新館展陳

遊人可洞中望祖
新館重張後,展陳手段有了很大提升。館內除了基本陳列和臨時陳列,還設定了4D影院,講述“北京人”的故事。展覽注重互動性,遊人可以在展覽中通過相關互動設備跟祖先比高矮、比腦容量。取材於館藏洞熊和虎骨架的複製品被做成滑鼠,遊人輕輕觸發,便可在螢幕上看到骨架的復原圖,生活於距今久遠年代的一隻虎和一隻熊“活”了起來,生動形象。
此外,展覽還大量採用模擬場景的展陳方式。比如觀眾可以在一處模擬原始人生活場景的展區真切體驗祖先的生活狀態。在崇山峻岭,森林茂密,水草豐富的環境中,趴在狹窄的洞穴入口,遊人可以看見裡面放映的猿人生活景象。岩壁上投影的火苗跳竄,和展區里猿人模型共同還原了“北京人”用火的情景,使遊人感覺身臨其境。
新展中還增加了一面石器牆,展出的是石砧、石錘、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錐等石器。

新館相關

京城各博物館活動異彩紛呈
除主會場活動外,2014年5·18博物館日期間各博物館的展覽及活動異彩紛呈。故宮博物院的“故宮博物院裡的文物醫院”專題講座;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大美木藝——中國明清家具珍品》、《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等近20項展覽;中國科技館的“科學隧道”主題展覽、“洋蔥DNA提取”、“小木工製作”等互動活動項目;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台灣同胞抗日鬥爭史實專題展覽》;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辦的《館藏電影器材》展覽;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設計的由機械恐龍為“助教”的主題活動;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辦的“歲月留痕:廣告中的汽車生活”為主題的專題展覽;海淀區博物館與頤和園管理處聯合推出《皇室遺珍——頤和園明清家具展》等為廣大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大餐。
2014年5月18日,除已免費開放的52家博物館外,北京地區部分收費博物館免費或低票價向公眾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