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澎

呂澎

呂澎,1956年出生於四川重慶。1977—1982年在四川師範學院政治教育系讀書;1982—1985年任《戲劇與電影》雜誌社編輯;1986—1991年任四川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1990年—1993年任《藝術 · 市場》雜誌執行主編;1992年為“廣州雙年展”藝術主持;2004年,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2005—201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2011—2014年任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現為那特藝術學院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重慶
  • 出生日期:1956年
  • 職業: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
  • 畢業院校:四川師範學院
  • 代表作品:《歐洲現代繪畫美學》、《20世紀中國藝術史》
藝術簡歷,主要著作,主持活動,藝術評論,

藝術簡歷

2009年,53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邀請展“給馬可波羅的禮物”策展人(聯合策展人阿基萊·伯尼托·奧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2010年,“改造歷史:2000-2009年中國新藝術”策展人。2010年,倫敦Louise Blouin Foundation “溪山清遠——中國當代新繪畫”策展人。2011年,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主辦的“溪山清遠——中國當代新繪畫”策展人。2011年,“2011成都雙年展”總策展人兼當代藝術展策展人。2013年1月,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溪山清遠——流觴故事:中國當代新繪畫”策展人,5月,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邀請展“歷史之路”策展人(聯合策展人阿基萊·伯尼托·奧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7月,西班牙巴塞隆納聖塔莫妮卡藝術中心主辦的“溪山清遠——中國當代藝術的轉型”策展人。2015年,10月,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繪畫] PAINTING:貳拾X20”策展人。2016年,11月,南京百家湖美術館第三屆南京國際美展“HISTORICODE: 蕭條與供給”總策展人。以及數箇中國當代藝術家個展的策展人。

主要著作

出版
《歐洲現代繪畫美學》(嶺南美術出版社1989年版)
《現代繪畫:新的形象語言》(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1999年再版)
《藝術——人的啟示錄》(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
《20世紀藝術文化》[與易丹合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
《現代藝術與文化批判》(四川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與易丹合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
《藝術操作》(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溪山清遠——兩宋時期山水畫的歷史與趣味轉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0世紀中國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增訂版、新星出版社2013年第三版)
《藝術史中的藝術家》(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
《美術的故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979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史》[與易丹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
《20世紀中國美術編年史:1900-2010》(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Fragmented Reality --Contemporary Art in 21st-Century》(Charta出版社2012年版)
《中國現當代美術史文獻》[與孔令偉合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20世紀中國藝術史》英文版與法文版(Somogy 出版社2013年版)
《如何學習研究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中國當代藝術史:2000-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呂澎自選集》(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
《血緣的歷史——1996年之前的張曉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譯著
《塞尚、凡 · 高、高更書信選》(四川美術出版社1986年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再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再版)
《論藝術的精神》W. Kandinsky's The Spirit in Art,(康定斯基)四川美術出版社1986年版
《風景進入藝術》K. Clark's Landscape into Art, (肯尼斯 · 克拉克)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年版等。

主持活動

1992年為“廣州雙年展”藝術主持;
2009年策劃威尼斯雙年展特別機構邀請展“給馬可波羅的禮物”;
2010年策劃在北京舉辦的“改造歷史”展覽。
2011年在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策劃“2011成都雙年展”

藝術評論

《捍衛新藝術史-呂澎藝術史寫作與策展研究》前言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呂澎就從對西方藝術史的翻譯和介紹轉向了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的研究,他的三部藝術史(《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21世紀中國藝術史:2000-2010》)連同他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總計修訂三次,後又以英文及修訂英文版、法文出版)以及其他相關著作,已經成為研究中國現當代藝術史繞不開的重要歷史文獻。在評述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初版時,藝術史學專家邵宏這樣寫道:
由於呂著敘述的是二十世紀的中國藝術事件,因而作者有意凸顯了這一時期中國藝術與政治的緊密關係;但除此之外,作者也對藝術事件的社會關聯性反應表現出高度的重視。這種作史態度使筆者聯想到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藝術史家阿諾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及其最野心勃勃與最受批評的《藝術的社會史》(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1951)。呂澎的經歷與豪澤爾有著容易使人聯想的相似特徵:呂大學時的專業是政治學,畢業後即對藝術史寫作和翻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至今他仍是藝術史領域裡為數不多的著作等身者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也是因為體制的原因而成為了藝術學界著名的編外人員。然而,我們在“85思潮”和“廣州雙年展”這類當代中國最重要的藝術事件中,無不見到呂澎極富鼓動力的身影。另一方面,作為西方藝術的愛好者,我們一直閱讀著呂譯的《塞尚、梵谷、高更書信集》、克拉克《風景進入藝術》、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蒙克評傳》和《達利評傳》等。同時,呂1992年出版的《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和200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因其即時而令人信服地記錄下了我們這一輩所經歷的藝術事件而成為我們反覆誦讀的經典。2001年,呂澎投在范景中教授的門下攻讀藝術史博士學位,並於2004年以對兩宋山水畫的研究為學位論文完成學業。也就是在獲博士學位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呂澎又給我們奉獻出這部鴻篇巨製——《20世紀中國藝術史》。從呂澎訓練有素的中西藝術知識的雙重背景來看,他這部巨著的目的和方法卻不同於豪澤爾的《藝術的社會史》。
呂澎的藝術史填補了藝術史學界研究20世紀中國藝術史領域裡的空白,尤其是在世界新史學活躍的近二、三十年來,呂澎的著作成為新史學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範例。現在,呂澎的著作已經成為國內專業藝術院校的主要教科書(同時,他的著作也已經成為歐美國家一些大學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參考教材),他的藝術史觀念和史學成果已經成為藝術史專業的學生和專業學者研究的對象。
呂澎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方法調整了人們將80年代以來的中國現當代藝術同二、三十年代早期中國藝術家向西方學習進行簡單類比的粗糙邏輯,尤其是,呂澎建立了一個適合於分析20世紀中國藝術發展史的方法論框架,他將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現象用一種問題的鏈條串聯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具有綜合分析的歷史問題邏輯,完成了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形狀”。
出於對歷史與理性的尊重,呂澎也以懷疑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當代藝術史中最為嚴重的現象進行追問,這些追問不僅僅是要在歷史敘事上增添內容,而是從更深的質疑中重新獲得關於藝術史,進而是關於歷史的重新定義。呂澎將歷史視為一團讓人迷惑而待解的煙雲,但他又從另一方面卻從未放棄改造和重新闡釋歷史的努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呂澎意味著一個正在開啟的藝術時代,正是由於他的行動與他的歷史書寫的不完滿性和生效性,有力地呈現出1980年代以來藝術世界和社會歷史的流動,並暗示著未來的多種可能性。在當代藝術領域,罕有人能夠像他這樣,以如此豐富的側面呈現和反映整體運動的機制。
呂澎是一位藝術史家,同時也是當代藝術領域最徹底的行動者,他始終平靜地接受著不徹底和不完善的歷史。對於行動者來說,為他的行動尋找本質主義的解釋,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命運推動他們朝著不可逆的軌道前行,任何本質主義都將在波濤中粉碎。同時,呂澎在他的歷史寫作的實踐中也漸漸成為一名深謀遠慮的戰略家:在1980年代闡釋先鋒藝術,在1990年代推動藝術市場,理解和實踐著藝術操作的內在法則;在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他提出“改造歷史”;進而,當大多數人還沉醉在中心主義的迷夢中沒有清醒時,2012年的呂澎又率先開始探求始終未被任何力量泯滅的中國氣質,他以“溪山清遠”作為新的歷史問題以及書寫的起點,這有力地表現出他總是在問題的兩極建立不斷延續的歷史鏈條,其構築力難以阻擋甚至望塵莫及。的確,在呂澎的生涯中,曾經產生過無數與中國當代藝術史交織相映的重大實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以為,呂澎的歷史工作可以概括為三個關聯緊密的詞:反本質論,藝術操作以及合法性。呂澎的終極目的是完成他這個時代的當代藝術的歷史合法性,他通過在之前的歷史寫作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溪山清遠”文明含義的重新發掘,努力嘗試建立起全新的藝術價值,新藝術的合法性運動的精神之源也同樣在於:重新挖掘和發現古典文明的氣質與情懷,這與瓦薩里時代幾乎如出一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