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四漁民號子

呂四漁民號子

呂四漁民號子是是江蘇省的傳統民俗文化。中國南黃海領域的漁民勞動號子,既是一種與傳統海洋捕撈作業相匹配、作為傳遞勞動信息、協調勞動節奏的號令,也是為漁民勞作抒懷、交流情感的娛樂形式,更是一種能夠完整記錄呂四傳統海洋捕撈作業全程的音樂史料。《呂四漁民號子》主要流傳於長江中下游的江北一帶,如啟東呂四、海門北部、如東以及大豐的部分地區,以啟東呂四流傳最盛,發展得也最為完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四漁民號子
  • 定位:江蘇省的傳統民俗文化
  • 地點:中國南黃海領域
  • 使用者漁民
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傳承譜系,保護狀況,

淵源

呂四地處江蘇南通啟東市北部。兩千年前,這一帶還是一片沙洲。《海內十洲記》對這裡的描述是:“其遙遙浮現於煙波之上,視若飄渺仙境。”唐五代時,這裡稱作東瀛洲,清代張宗緒所撰“慕仙樓志”載有:“八仙中呂洞賓四次遨遊呂四而得名。”早年,這裡水草豐茂,麋鹿成群,海鳥、丹頂鶴等翔集歇息,因而又名鶴城。明、清時期這裡鹽業、漁業興盛,呂四成為聞名全國的四大漁場之一。而此時的《呂四漁民號子》最為盛傳。
然而,因為號子是口頭傳承的,且多流傳於民間,歷史上很少記載,《呂四漁民號子》也就無從查找其真正的出處,在老漁民的記憶里就是“祖上傳下來的,勞動時就唱,唱了勞作才會有勁,勞作才會協調。”

基本內容

《呂四漁民號子》屬於我國民歌的原生態漁歌。主要反映呂四一帶漁民出海捕魚勞作過程。從目前已整理出的對草、攏繩、接潮、拔蓬、起錨、測水、搖擼、盤車、拉網等40多種長短不一的號子中,可以感覺出其高吭嘹亮、連綿悠長、節奏明快、音節委婉等不同的藝術風格特徵。
《呂四漁民號子》大致可分四篇,包括:“出海篇、打漁篇、接潮篇、歸港篇”等。“出海篇”由打草號子、攏繩號子、扯蓬號子、點水號子、起錨號子、盤車號子等組成,打草號子、攏繩號子等是在出海前準備工作中的號子,而扯蓬號子,點水號子等則屬出海的號子。“打漁篇”由網繃號子、拉網號子、收漁號子等組成。“接潮篇”由接潮號子、挑鮮號子等組成,“歸港篇”由稱鮮號子、補網號子等組成。這些號子都以呂四民歌的基調為主要音樂元素演變而成,不同的場面、不同的作業便會產生不同節奏、不同旋律的號子,跌宕有致,輝映成趣。
《呂四漁民號子》沒有規定的樂譜及刻意的藝術雕琢,在使用過程中,表現的是一種即興填詞,靈活多變的表演方式,即在音樂旋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演唱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感受隨意填詞演唱,演唱中可隨意添加倚音、波音等裝飾音,完全是一種在生活、勞作中即景生情、即興抒發的演唱形式。
《呂四漁民號子》種類繁多,因為受當地方言“四甲話”(也稱“通東話”,系吳方言的延伸)的影響,其獨特的音樂語彙較多地體現了吳方言與江淮方言交錯過渡的種種特性,明顯地區別於啟東南部沙地的勞動號子。從號子的調性看,羽調式、商調式居多,其次是徵調式,即結束主音大多落於羽音、商音,但即使屬相同調式的不同號子,卻也千變萬化,有的以商為骨幹音,有的以徵為骨幹音。從號子的旋律發展看,純四度加小三度模進運用居多,較多地體現了北方厚實、穩健的風格,既蘊涵了山東方言中的吆喝語腔,又透露出黃土高原上的粗獷、豪放。在演唱方式上,《呂四漁民號子》大多以男女高音為主,有領唱、齊唱、對唱、獨唱等多種形式。以“點水號子”為例:船在出港之前,漁撈長站在船的右舷,用竹篙測量水深,並唱響“點水號子”,把實際數據直接上報給船老大。“點水號子”音高聲遠,餘音久回,是《呂四漁民號子》的原生態精典之作。再如漁船進港時,船頭的漁民跟港口迎接的親人對唱“接潮號子”,風格既象山歌又異于山歌,其引用號子的音樂節奏,加上男女聲直接對話,把親人之間、情侶之間等待的焦慮、團聚的喜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呂四漁民號子》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特徵。實際上它就是勞動生產活動中客觀存在的一部分,是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協作方法。

主要價值

《呂四漁民號子》經過上千年的錘鍊變遷,已成為民俗鄉風、民間音樂、地域特性、歷史淵源等內涵豐富、韻味獨特的地方民俗百科全書,極具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首先,它是一種語言文化。對於研究當地流傳的“四甲話”(也稱“通東話”),研究吳方言與江淮方言交錯過渡情況,具有較高的價值。其次,《呂四漁民號子》作為一種音樂文化形式,蘊涵著比語言文化更為古老、更為原始的文化成份,對於研究江北一帶的人文演變和發展,研究地區朔源等都是一種極有價值的寶貴資料。其三,《呂四漁民號子》獨特的音樂特性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研究對象和音樂創作素材。其四,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呂四漁民號子》等項目同地方特色旅遊等結合起來,可以不斷挖掘其潛在的經濟價值。

傳承譜系

由於《呂四漁民號子》是一種在當地廣泛流傳於民間的非表演性的自娛自樂性文化形式,目前還未發現其明顯存在的流派和傳承譜系。呂四漁民號子最著名的傳承人是夏阿林。代表性漁歌手是:夏洪(已故),夏少達(已故),夏文斌(男,75歲)、夏文富(男,71歲)、夏文貴(男,62歲)、夏文法(男,68歲)、夏文余(男,61歲)、夏文忠(男,53歲)、夏阿林。

保護狀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海洋漁業生產也逐漸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呂四漁民號子”賴於生存的生產、生活情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打草、攏繩早已成為歷史;竹竿、水砣也已尋無蹤影;起網不再盤車,出航不用點水;重體力的船頭勞作也沒有了。與勞動生活密切相連的勞動號子正在遠離新一代的年輕漁民,流傳了上千年的呂四漁民號子,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近年來,《呂四漁民號子》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它的搶救和保護工作正被各級政府,特別是文化部門越來越重視,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
自1962年以來,江蘇、上海等各地音協派出專家學者先後十幾次來到呂四採風,收集整理漁歌、號子百餘首。1980年,南通市文化局彙編出版的《南通地區民歌選》中收錄呂四地區的漁歌、號子53首;1983年,上海音樂學院民間音樂搶救小組採風收集呂四漁民漁歌、號子76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經過黃慧、楊曉燚等啟東音樂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改編,《呂四漁民號子》作為一個民俗文化精品相繼參加了國家、省、市組織的許多演出活動,累獲讚譽。2004年,在全國第二屆原生態民歌大賽中,由呂四漁民號子傳承人夏氏六兄弟演唱的原生態漁號榮獲中國民歌歌王獎;2004年12月,《呂四漁民號子》參加《江蘇省第二屆農民藝術節》,榮獲一等獎;2004年12月28日,《呂四漁民號子》應邀參加了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欄目“溫暖2004特別節目”的演出,並接受了專訪;同年,《呂四漁民號子》參加了《第二屆江蘇省文物節》 的“江蘇絕技展”;2006年,《呂四漁民號子》參加江蘇省第七屆“五星工程”獎決賽,獲音樂類金獎; 2006年,在中央電視台“CCTV2006全國魅力城市展示”中,《呂四漁民號子》代表南通形象向全國人民展示;2006年11月,央視四套專程從北京組成攝製組來啟拍攝《呂四漁民號子》,同年進入央視《民歌盛典》;2007年12月,《呂四漁號》獲政府最高獎——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一次次的演出,一次次的展示所收到的強烈社會反響,充分顯示出民俗文化的震撼力和生命力。
在挖掘、保護過程中,當地文化工作者堅持抓住三個結合:一是保護、弘揚、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眾文化工作相結合。啟東文化人在“呂四漁民號子”的挖掘整理過程中,不僅將原生態的號子漁歌整理收集起來,而且還以這些古老的原生態文化為素材,加以創新發展,創作新的作品,在開展民眾文化活動中,將其搬上民眾文藝舞台,讓漁民號子在參與民眾文藝演出活動中普及傳唱。還組織了呂四漁民號子專場演唱比賽,在賽事中發現傳承人,培育傳承人,增強民眾對傳唱漁民號子的興趣,同時提升《呂四漁民號子》在年輕一代中的親和力與知名度。二是保護、弘揚、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文化相結合。呂四人讓原生態漁民號子的演唱走上海濱浴場、沙灘遊艇,不僅增加了旅遊項目和收入,更讓八方遊客品味了這一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大餐。目前,呂四漁民正著手將一些過去海洋作業過程中的勞作場面,改編成由遊客參與的旅遊娛樂項目,以進一步提高該文化項目的生存價值和利用價值。三是保護、弘揚、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家庭文化相結合。呂四的文化工作者在當地挖掘了二十多個家庭作為漁家特色文化戶,對其保留下來的具有呂四漁家特色的民居、家居擺設、傳統的捕撈工具乃至服裝服飾等,進行重點保護。千百年來呂四漁民對一年一度的春汛開捕儀式極為重視,我們也以此為契機,有意識地在接潮、送港、趕集、廟會、慶典等活動中,引進傳統的習俗,配以相應的號子,再造當年的文化氛圍,再現當年的文化場景,喚回當年的文化靈感。從而引導年輕漁民對傳統習俗產生興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家庭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達到了弘揚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固本、植根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