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溝雙髻鯊

吻溝雙髻鯊

吻溝雙髻鯊原稱路氏雙髻鯊,俗稱相公帽、官鯊。軟骨魚綱、真鯊目、雙髻鯊科。體延長,粗大而側扁。頭較大,前部平扁,後部側扁,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南海、東海和黃海均產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吻溝雙髻鯊
  • 拉丁學名:Sphyrna lewini
  • 別稱:相公帽、官鯊、丁字鯊
  • :動物界
  • :雙髻鯊科
  • 分布區域:太平洋西部
  • 學科:生物工程
簡介,形態特徵,產地產季,經濟價值,種群分布,主要食物,生殖,釣捕方式,

簡介

吻溝雙髻鯊(又名路氏雙髻鯊) Sphyrna lewini( Griffith)
別名:狀元鯊、丁字鯊、官鯊、相公帽。
隸屬:鼠鯊目、貓鯊亞目、雙髻鯊科、雙髻鯊屬。
形態:體延長,側扁而高。頭的後部側扁,前部平扁,向兩側擴展,形成槌狀突出體背側深灰色,腹面白色。
漁業:屬外海暖水性大型魚類,一般體長1m左右,最大個體超過3m。大型個體為延繩釣所捕獲,小型個體為底拖網所捕獲。卵胎生,曾有人從捕獲3m長的雌魚中共剖出胎兒26尾。
經濟價值:肉可供食用,肝為制魚肝油原料,皮可製革,鰭可作魚翅,是名貴珍品,經濟價值較高。
分布: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海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亞,北至日本。我國產於南海諸島、海南島、廣東沿海以及東海和黃海沿岸。

形態特徵

額骨區向左右兩側呈錘狀突出,突出的外緣圓凸,後緣幾乎平直;吻端廣弧形而波曲,正中凹入,外側在鼻孔處深凹;口寬大,前位,弧形;下唇褶甚短小,無上唇褶。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邊緣光滑,齒頭外斜,每側各15枚,正中齒1枚;下頜齒與上頜齒同形、同數,稍狹。眼較大,位於頭兩側突出部的端面偏前,圓形,有瞬膜。噴水孔消失。鰓孔每側5個,中大,前4個約同大,後1個較小,後2個位於胸鰭起點稍後上方。尾部較長,稍小於全長之半,側扁;尾柄較粗,長約為高的2倍左右,無側突,尾基上下方各有1凹窪。背鰭2個,分離。第1背鰭高大,始於胸鰭里緣中央背上,前緣後傾,頂角鈍圓,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第2背鰭很小,起點位於臀鰭起點稍後背上,前緣後傾,頂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胸鰭中大,前緣弧形,外角和里角鈍圓微凸,後緣凹入,外角尖端近伸達第1背鰭基底後端。腹鰭稍大於臀鰭,近方形,位於兩背鰭中間稍偏前下方,外角鈍圓,後緣斜直或微凹,里角圓鈍微凸。臀鰭比第2背鰭稍大,起點超前於第2背鰭起點,前角鈍尖,後緣深凹,后角延長尖突。尾鰭寬長,尾椎軸上翹,上葉近尾端;下葉前部呈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與後部間有1缺刻,後部呈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連;尾端鈍尖,後緣凹入。體深灰色,腹面白色。兩背鰭後緣、第2背鰭上部、尾端上部、尾鰭下葉前部下端、胸鰭外角下面均黑色。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大者可達3米。
吻溝雙髻鯊

產地產季

產 季: 為捕撈其他經濟色類的兼搞對象,無顯著漁期。

經濟價值

肉供食用;鰭加工成魚翅;肝可提取魚肝油,皮可製革,軟骨可藥用。

種群分布

棲息於大洋上層。性兇猛,喜追逐飛魚,常游向近海水域索餌。我國的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主要食物

魚類、頭足類及甲殼類。

生殖

生殖期6—8月。胎生,每產15-31仔,每胎最多可達27尾。

釣捕方式

常用延繩釣漁具釣捕,底拖網漁具可兼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