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劑原理與套用

吸附劑原理與套用

《吸附劑原理與套用》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祖保

基本介紹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內容簡介

概述了π絡合吸附劑的製備、結構理論及套用,介紹了聚合樹脂、柱撐黏土、碳納米管這些新型吸附劑在化學工業、環境保護等各領域潛在的套用價值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書全面系統地對商用和新興開發的吸附劑製備、吸附過程基本原理和套用作了詳細歸納總結,介紹了吸附劑研究開發的基本理論、手段和方法,新型吸附劑的套用研究和潛在的套用價值。著重分析了廣為套用的活性炭、矽膠、分子篩等多種吸附劑的表面性質、結構特點與吸附性質的關係,吸附劑設計、選擇的理論。本書取材著眼於近10-20年吸附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歸納了原著者在吸附劑研究、開發、套用領域近200多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的研究論文和成果,是原著者集20餘年在國際吸附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本書可作為從事吸附、催化及相關專業研究的高年級學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專業科研工作者和教師的專業參考書。

目錄

1.概論
1.1 平衡分離和動力學分離
1.2 商業吸附劑和套用
1.3 新的吸附劑和未來的套用
參考文獻
2.吸附劑設計基本要素
2.1 吸附勢能
2.2 吸附熱
2.3 吸附質性質對吸附的影響:極化率(α)、偶極矩(μ)、四極矩(Q)
2.4 吸附劑設計需要考慮的基本因素
2.4.1 吸化率(α)、電荷(g)、范德華半徑(r)
2.4.2 孔隙大小和幾何形狀
符號
參考文獻
3.吸附劑選擇:平衡等溫線、擴散、循環過程和吸附劑選擇標準
3.1 平衡等溫線和擴散
3.1.1 單一和混合氣體的Langmuir吸附等溫線
3.1.2 單一氣體和混合氣體的吸附等溫線勢能理論
3.1.3 多元組分的理想吸附溶液理論及與Langmuir理論和勢能理論的相似處
3.1.4 微孔擴散:濃度依賴性和混合擴散係數預測
3.2 變溫吸附和變壓吸附
3.2.1 變溫吸附
3.2.2 變壓吸附
3.3 吸附劑選擇的基本原則
符號
參考文獻
4.孔徑分布
4.1 Kelvlin方程
4.2 Horvath-Kawazoe法
4.2.1 狹縫形孔的原始HK模型
4.2.2 狹縫形孔的修正HK模型
4.2.3 圓柱形孔的修正模型
4.3 積分方程法
參考文獻
5.活性炭
5.1 活性炭的形成和生產
5.2 孔結構和活性炭標準檢測方法
5.3 一般吸附特徵
5.4 表面化學性質及其對吸附的影響
5.5 溶液吸附及表面官能團的影響
5.5.1 稀溶液吸附(特別是酚類)
5.5.2 表面官能團對吸附的影響
5.6 活性炭纖維
5.7 碳分子篩
5.7.1 炭沉積步驟
5.7.2 動力學分離過程:吸附等溫線和擴散
5.7.3 碳分子篩膜
參考文獻
6.矽膠、MCM和活性氧化鋁
6.1 矽膠:製備和一般性質
6.2 二氧化矽的表面化學性質:矽醇羥基
6.3 矽醇羥基數(OH/nm2)
6.4 MCM-41
6.5 二氧化矽化學改性和分子印跡
6.6 活性氧化鋁
6.7 可作為特殊吸附劑的活性氧化鋁
參考文獻
7.沸石和分子篩
7.1 A、X和Y型沸石
7.1.1 A型沸石的結構和陽離子位置
7.1.2 X和Y型沸石的結構和陽離子位置
7.1.3 分子篩舉例
7.2 沸石和分子篩:合成和分子篩特性
7.2.1 A、X和Y型沸石的合成
7.2.2 合成沸石和分子篩中的有機添加劑
7.3 獨特的吸附性質:陰離子氧和孤立的陽離子
7.4 吸附質分子與陽離子的相互作用:陽離子位置、電荷及離子半徑的作用
7.4.1 陽離子位置
7.4.2 陽離子位置對吸附的影響
7.4.3 陽離子電荷和離子半徑的影響
參考文獻
8.π絡合吸附劑及其套用
8.1 三類吸附劑的製備
8.1.1 負載單層鹽
8.1.2 離子交換沸石
8.1.3 離子交換樹脂
8.2 分子軌道理論計算
8.2.1 分子軌道理論——電子結構方法
8.2.2 半經驗法
8.2.3 密度函式理論方法
8.2.4 逐步計算方法
8.2.5 基組
8.2.6 有效核勢能
8.2.7 化學模型和分子系統
8.2.8 自然鍵軌道
8.2.9 吸附鍵能計算
8.3 π絡合鍵的本質
8.3.1 分子軌道理論對π絡合鍵的解釋
8.3.2 不同陽離子的π絡合鍵
8.3.3 不同陰離子和載體的影響
8.4 π絡合大容量分離
8.4.1 π絡合吸附劑的失活
8.4.2 COπ絡合分離
8.4.3 烯烴/烷烴分離
8.4.4 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分離
8.4.5 模擬移動床套用的可能的吸附劑
8.5 π絡合純化
8.5.1 從烯烴中除去二烯烴
8.5.2 從脂肪族化合物中除去芳香族化合物
參考文獻
9.碳納米管、柱撐黏土和聚合樹脂
9.1 碳納米管
9.1.1 催化分解
9.1.2 電弧法和雷射蒸發法
9.1.3 碳納米管的吸附性能
9.2 柱撐黏土
9.2.1 PILC的合成
9.2.2 微孔大小的分布
9.2.3 陽離子交換容量
9.2.4 吸附性能
9.2.5 作為載體的PILC和酸處理黏土
9.3 聚合樹脂
9.3.1 孔結構、表面特性和套用
9.3.2 樹脂和活性炭的比較
9.3.3 吸附機理及氣相套用
參考文獻
10.吸附劑的套用
10.1 空氣分離
10.1.1 5A和13X型沸石
10.1.2 Li-LSX型沸石
10.1.3 鹼土金屬離子負載x型沸石
10.1.4 含Ag的LSX沸石(AgLiLSX)
10.1.5 氧-選擇性吸附劑
10.2 H2的精製
10.3 儲氫
10.3.1 金屬氫化物
10.3.2 碳納米管
10.4 甲烷儲存
10.5 烯烴/烷烴分離
10.5.1 吸附劑
10.5.2 PSA分離
10.5.3 其他吸附劑
10.6 氮氣/甲烷分離
10.6.1 斜發沸石
10.6.2 ETS-4
10.6.3 PSA模擬:吸附劑的比較
10.7 運輸用燃料的脫硫
10.7.1 燃料和硫組成
10.7.2 已研究或套用的吸附劑
10.7.3 π絡合吸附劑
10.8 燃料中芳香烴的脫除
10.9 NOx的脫除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