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再生法

吸附再生法又稱為接觸穩定法或生物吸附法。這種運行方式的主要特徵是將活性污泥降解有機物的兩個過程——初期吸附和生物代謝分別在兩個構築物或一個構築物的兩段中進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吸附再生法
  • 外文名:adsorption-regenera1ionmethod
  • 別稱:接觸穩定法
  • 特點:利用再生活性污泥與污水混
  • 優點:降低了處理廠的投資
  • 缺點:不能處理有機物高的污水
主要特點,原理,工藝流程圖,
經過再生後的活性污泥與污水一起進入吸附池,在吸附池中經過30~60min的充分混合接觸,完成吸附過程,混合液進入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排除剩餘污泥後的污泥回流到再生池,完成生物代謝過程,使活性污泥恢復活性和吸附性能,然後再進入吸附池,進行下一個循環。吸附池和再生池可分建成兩個構築物,也可把一個構築物分成再生段和吸附段兩段,吸附和再生分別在兩段中進行。

主要特點

(1) 污水與活性污泥在吸附池中的接觸時間較短,只有30-60 min,吸附池容積較小。再生池接納的是已排除了剩餘污泥的回流污泥,污泥濃度較高,因此再生池容積也較小,吸附池與再生池容積之和小於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曝氣池。
(2) 由於再生池中貯存了大量的活性污泥,當吸附池中活性污泥受到破壞時,可從再生池中得到補充,因此具有一定的抗衝擊負荷能力。
(3) 適用於處理有機物以膠體和懸浮狀態為主的污水,不適宜處理溶解性有機物含量較高的污水。
由於污水在吸附池中的停留時間較短,吸附再生法的處理效果不如傳統活性污泥法。

原理

利用活性污泥在高濃度有機污染物的高速吸附作用,從傳統的活性污泥發展而來,又稱為生物吸附法或接觸穩定法。該方法將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曝氣池分為前後兩個,且是前面的小,後面的大。在小的曝氣池內,讓新鮮的高濃度有機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接觸.接觸時間大約為15min左右,這時污水中的大量有機污染物質被污泥所吸附,然後將吸附大量污染物質的污泥排入沉澱池,在吸附高濃度污染物的污泥被分離後,污泥排入曝氣池的後段進行再生曝氣,污泥上所吸附的大量污染物在此被氧化,並使污泥再度恢復強大的吸附能力,然後再循環進入第一個曝氣池。在這個池中所處理的是經濃縮了的污染物,對空間利用率和氧的利用率都有提高。
吸附再生法是以氧化處理污泥為目的,所以污泥的回流比較大,幾乎100%的污泥都需要回流,所排放的剩餘污泥都是經過回流的污泥。由於前面吸附池所需時間很短,而後段的曝氣再生池又是處理污泥的池(曝氣池不進污水),所以總的曝氣池容積大大減小,提高了空間利用率,降低了工程投資。較大比例的回流污泥使之具有較強的調節能力,能更好地適應污水負荷的變化。但是,該方法是因為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沒有經過充分的曝氣氧化,只是經過吸附池吸附後便排放。因此,在污染物的去除率上相對偏低,因此,這種運行方式對於那種對出水水質要求很高的情況是不適應的。

工藝流程圖

在圖6—3A中,再生池為單設。當進水中有毒物等衝擊負荷時,單設的再生池可起保護污泥的緩衝作用。但在城市污水中這種情況較少,一般多採用圖6-3B的布置,較為靈活。特別是近年我國設計中,多將普通曝氣、階段曝氣與吸附再生三種方法結合起來,在曝氣池前部設多點進水,當第一進水點不進水時,第二進水點以前的曝氣池即作為再生池使用。這樣,系統的靈活性得以提高,可任選普通法、階段法和吸附再生法運行。但此時風管及其閥門設計應有足夠的靈活性,以保證多程運行方式所需風量。
實踐證明,吸附時間為1—3小時的吸附再生法出水,BOD去除率可達90%,略低予普通法,但容積負荷可提高較多。有些超負荷的已建普通曝氣池,在不增加池容的情況下,經簡單改造,採用吸附再生法,往往可使產水量翻番。
對於城市污水,再生池與吸附池的容積比,一般採用1:1。
吸附再生法
吸附再生法的機理是吸附-二次沉澱-氧化,因此不宜採用過長的曝氣時間,否則機理可能轉變為合成-二次沉澱-好氣消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