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風(台灣先賢—阿里山通事)

吳風 :字元輝,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正月十八,生於福建漳州座平和縣壺翮林。阿里山通事時,為說服高山族同胞廢除獵取人頭作為祭奠用的陋習而捨身取義。 陋習逾千載,欲除難又難。英雄仗義來,慷慨赴泉壇。

基本介紹

  • 本名:吳風
  • 字號:元輝
  • 所處時代:清康熙、乾隆年間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福建漳州座平和縣壺翮林
  • 出生時間: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正月十八
  • 去世時間: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八月十日
  • 主要成就:說服高山族同胞廢除獵取人頭作為祭奠用的陋習
吳風 :字元輝,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正月十八,生於福建漳州座平和縣壺翮林。五歲時他隨經商父親去台灣。全家遷居台灣諸羅縣打貓東堡鹿麻產村(今嘉義竹崎鄉)。早年,隨父在家讀書。稍長,他即佐父進阿里山與高山族人進行貿易往來,因而他非常熟悉高山族人的語言與風俗。康熙十六年,吳風受官府委任,就任為阿里山通事。他的辦事處設在阿里山出入口處的,東堡番仔譚莊。他為官清正廉明,待高山族人民如赤子,關心他們疾苦,並常為他們排難解紛,所以他深得他們的愛戴。
高山族人有一惡習。每年逢新谷登場,都要下山去“出草”,即獵取血淋淋的漢人頭顱來祭神,當地人謂之“粟祭”。吳風任通事時,適在台灣朱一貴起義被鎮壓以後不久。他獲悉朱一貴在這場大亂中曾殺了許多漢人,還保存有四十幾顆人頭。便商得高山族頭人的同意,每年用一顆人頭祭神,並佐以牛羊為助祭。如此,則相安了四十餘年。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時,頭顱用盡。高山族人復請吳風,準其殺人祭神。雖經吳風苦口勸說,高山族人只肯寬限,一連寬限了三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八月十日,吳風出於無奈,經精心喬裝打扮,用自己保貴的生命,來換取高山族人終止殺人祭神的惡俗。
據《嘉義縣誌》記載:“乾隆三十一年,髑髏用盡,番詣風求殺人以祭,風諭以明年,明年穀熟又請,復諭明年,如是者三。番怒其誑已,群嘩而至。風責以大義,並謂曰:“既與汝輩約,義不食言。明日當畀與汝一人。記取:“有朱衣紅巾人,徘徊於懈側者是也。”眾歡呼謝去。風與番約,不願食言,成仁之志已決。遂歸潭仔莊,謁告祖廟,將殉取而感化。闔家涕泣諫阻,不聽。翌晨,(朱衣紅巾)束裝,徑走入社口。時番已攜弓伏伺,見紅衣紅巾者至,趨割其首。諦識之風也,悲悽作鳥獸散。”至此,番“粟祭”惡習遂竭。
吳風廟,位於台灣嘉義市東南十二公里處。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870年),它是為了記念說服高山族同胞,廢除獵取人頭作為祭奠用的陋習,而被殺害的英雄吳風修建的祀廟。廟宇莊嚴肅穆,廟內古木參天。距廟二公里的路旁,還建於一座記念碑和吳風騎馬的塑像。吳風被台灣人尊稱為阿里山神。凡到台灣去過的人,大多會到阿里山忠王祠去瞻仰並祭祀吳風。這個阿里山忠王祠,又被稱為吳風廟。
英靈啟示:吳風,一舊時之小吏也,為剔除陋風惡習,不惜壯烈獻身。望當下二岸那些都自以為代表人民,為民執政,為民服務者們。值此民眾呼喚吶喊,正義公平之日。強烈呼籲:儘快廢除陳腐體制,實行民主憲政。從而讓二岸在共同體制下,促成並實行和平統一。為了民族、民生之根本利益,雙方應該拋棄前隙,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此舉,必將功垂千秋。國家幸甚!民族幸甚!民生幸甚!隔岸相望六十載,欲破堅冰萬千難。安得吳風真漢子,高義相攜一統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