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義(清朝將領)

吳進義(清朝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進義(1679年―1762年),字子恆,陝西寧朔人,清朝將領。

基本介紹

  • 本名:吳進義
  • 字號:字子恆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陝西寧朔
  • 出生時間:1679年
  • 去世時間:1762年
  • 職業:將領
人物生平,史籍記載,家庭成員,

人物生平

吳進義出身於官宦世家,曾祖父吳鼎,明嘉靖年間(1507年-1567年),歷任寧夏右衛指揮、寧夏鎮協守副總兵、征西將軍、寧夏鎮總兵官;祖父吳健,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官至侍御;父親吳開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進士,官至雲南元江副將。
吳進義年少時入伍參軍。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北方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再次舉兵內犯,康熙帝命令郎談為昭武將軍,以振威將軍、甘肅提督孫思克為參贊軍事,調集各路征討大軍到寧夏,準備出塞討伐。當時年僅十五歲的吳進義,便在這次大戰之前報名參加孫思克部受訓。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吳進義跟隨孫思克軍隊征討噶爾丹戰鬥中建立戰功,被指定擔任代理守備之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御駕親征噶爾丹,坐鎮寧夏指揮。吳進義再次隨孫思克軍出征,經過一年的戰鬥,噶爾丹軍主力被殲滅殆盡,噶爾丹戰敗而死,邊患平息。吳進義因作戰勇敢,多次立功,班師後調往江南擔任千總。後來多次升遷至江南壽春鎮總兵、江南提督。吳進義在任期間,大力整頓太湖地區水上治安,受到朝廷的嘉獎。不久調任浙江提督,再調任福建提督,復任浙江提督。
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擔任浙江總兵時,發生轄區江西衛千總盧魯生,冒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孫嘉淦名義,偽撰奏稿,假造朱批,指斥乾隆帝有“五不可解,十大過”的特大案件。吳進義受到牽連,被浙江巡撫上報定為“重辟”罪人。而乾隆帝批示為“愍其老,命貰罪”,暫時不殺。三年後案情查清,真相大白,受怨枉的吳進義被釋放、平反。乾隆帝感到老將吳進義“無辜廢斥”,心懷憐憫,便召他進京,當面誇獎一番,重任他“以提督銜署直隸宣化鎮總兵”,不久改任古北口提督。吳進義沒有因怨案的打擊而受到影響,仍然忠於職守,整兵修武,日夜操勞,不顧自己年逾七旬高齡,堅持“訓練撫綏,兵民鹹感頌焉”。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廷加封吳進義太子少保官銜,以表彰他鎮守要塞的功績。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了慶賀皇太后萬壽大典,乾隆帝決定專對老臣進行獎賞,時八十三歲的吳進義獲得當朝“欽賜列九老”的尊榮,並畫像陳列到香山館閣。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吳進義在古化口提督任所無疾而終,享年八十四歲,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壯愨。乾隆帝為了表示對這位老將軍的格外尊重,親手給他寫了碑文。同時,清廷還兩次頒諭詔告祭文。此後,還命在吳進義的家鄉寧夏府城光化門大街(今銀川市利民街)給他賜建牌坊,乾隆帝特為牌坊親筆御書“矍鑠專閫,節鎮耆英”八個大字。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列傳一百四》

家庭成員

曾祖父:吳鼎,明嘉靖年間(1507年-1567年),歷任寧夏右衛指揮、寧夏鎮協守副總兵、征西將軍、寧夏鎮總兵官。
祖父:吳健,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官至侍御。
父親:吳開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進士,官至雲南元江副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