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覺龍

吳覺農 Wu Juenong (1897~1989),原名榮堂,後更名“覺農”,以示為振興祖國農業而奮鬥之志,曾用筆名有詠唐、池尹天、施克剛等。屬雞,浙江上虞豐惠鎮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覺龍
  • 別名:榮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畢業院校:浙江農專
  • 信仰:為振興中國農業而奮鬥
簡介,詳情,

簡介

1916年浙江農專畢業,1919年官費留學日本,為中國第一位去國外攻讀茶葉的學生。1935年任中國茶葉公司總技師,翌年在嵊縣三界創辦浙江茶葉改良場,1942年在福建崇安創辦茶葉研究所。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上海新華制茶公司總經理。建國後歷任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茶業公司總經理、中國茶業學會理縣事長,全國政協七屆常委、民主建國會第五屆中央咨議委員會副主任。有《中國茶葉問題》、《茶經述評》等多種著作傳世。

詳情

“覺農先生畢生從事茶事,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態度嚴謹,目光遠大,剛直不阿。如果陸羽是‘茶神’,那么說吳覺農先生是當代中國的茶聖,我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陸定一在《茶經述評》序言中對吳覺農所作的評價是中肯得當的。
當代茶聖吳覺農,博學多才,不慕官祿,不良強權,艱苦創業,矢志許茶,為我國當代茶學理論、科研育人、產銷貿易等方同作出了劃時代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我國當代茶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為要覺人先自覺 自小與茶結親緣
吳先生原名榮堂,因立志要獻身農業(茶業),故改名覺農。“覺”乃佛家所說的“自覺悟”是也,只有“自覺”方能“覺人”,這是“覺”的真正內涵與本質。
覺農先生浙江上虞人,系書香門第之後。上虞自古產茶,[宋代]便有後山名茶問世,茶業一向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環境的關係,他自小就接觸茶事,並時常擠身在茶棧里,看著熱鬧非凡的買賣場面,聽著哼歌般的報價聲和唱秤聲,使他對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稍長便考入浙江省中等農業技術學校(浙江農業大學的前身),開始研習茶學。當他知道我國產茶歷史悠久、我國茶品曾飲譽世界,但自18世紀英國扶植殖民地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發展茶業而逐步奪走我國茶葉外銷市場後,就立志要為重振祖國茶業而奮鬥終身,他在一篇回憶青少年時期憧憬的文章中曾這樣說過:“我入學讀書,逐漸了解到絲綢和茶葉都是我國歷史上很早的出口商品,……我生自茶鄉,因此在中學讀書時,就對茶葉發生了興趣。”可以這樣說,強烈的事業心和民族責任感是奠定他非凡茶學成就的思想基礎。1916年農校畢業後,留校作了三年助教。
胸懷大志赴日本 誓勢為祖國正茶名
1919年,吳先生抱著實業救國、科技興茶的強烈願望,官費赴日本留學,在農林水產省茶葉試驗場學習。他衣不解帶,目下交睫,如饑似渴地研究日本先進的科學技術,蒐集和研究世界各產茶國茶的栽培、製造、貿易等方面的史料文獻。當他看到英國人勃拉克氏在《茶商指南》里說及“有許多學者……主張茶的原產地為英國而非中國”、易培生氏在《茶》一書里說到“中國只有栽培的茶樹,不能找到絕對的野生茶樹,只亞薩發現野生茶樹曰Theahaqmh,……植物學家都視為一切茶樹之祖”以及1911年出版的《日本大辭典》里說“茶的自生地在東印度”等等的荒謬絕倫的敘述後,一股莫明之火不由得在胸中燃起。他頓足疾呼:“一個衰敗了的國家,什麼都會被人掠奪!而掠奪之甚,無過於生乎吾國長乎吾地的植物也會被無端地改變國籍!……在學術上最黑暗、最痛苦的事,實在無過於此了!”
1922年,吳先生決心對這種有意的對歷史事實的歪曲進行回擊。他根據我國古籍有關茶的記載(包括詩詞),引經據典,寫了《茶樹原產地考》一文,雄辯地論證茶樹原產於中國。文中寫道:“《神農本草經》雲,‘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時在公元前2700多年,……我國飲茶之古,於此已可概見,……印度亞薩野生茶樹的發現,第一次在印度還是獨立時候的1826年,第二次則為印度被吞併以後。”他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我國茶樹的發現和利用要比印度早上幾千年。他的這一篇文章是我國首篇系統駁斥外國某些人有意歪曲茶樹原產地的專論,也是一篇聲討殖民主義者進行經濟文化掠奪的檄文。他為茶的祖國正了名,為祖國人民爭了光。他的文章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初露才華的吳先生也因此而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振興茶業在科技 不畏艱辛親實踐
1922年底吳先生學成回國,旋即自籌資金在家鄉試辦機制茶廠,以圖改變千百年來的落後手工制茶方式,並試圖通過自己的實踐摸索,為以後的推廣作出示範。但終因資金不足及社會的動盪而未能如願。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應蕪湖省立第二農業學校之聘去教書。後又因薪金菲薄不敷家用而浪跡上海,靠創作餬口。
1931年,時任上海商品檢驗局局長的我國前輩農學家鄒秉文先生因器重吳先生的才華而邀請他籌辦茶葉出口檢驗事宜,並委任他為技正兼茶葉處處長。這是他為實現振興華茶宿願的開端。他在商檢局的7年時間內編制了中國第一部出口茶檢驗標準。但他認為完全靠出口檢驗是消極的,而應當提倡產地檢驗,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指導生產與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為此,他到江西修水等地去推行產地檢驗制度,把出口檢驗與產地檢驗聯成一個系統,並同時開展科學研究。他的這一明智之舉,果然收到了提高產品質量的效果。
吳先生還認為:“要想全面提高我們茶葉的質量,非採用科學方法從種植、採摘、製造、貯藏入手不可”。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一批茶葉科學工作者不顧條件的困難,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省的廣大茶區進行調查考察,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後,他與胡浩川先生合作撰寫了長達13萬字的《中國茶業復興計畫》一書,並於1935年在上海印書館出版發行。這是一個復興中國茶業的戰略性計畫,曾引起農學界、茶葉界的高度重視,內中的許多論點至今仍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