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戰爭(吳蜀之戰)

吳蜀戰爭

吳蜀之戰一般指本詞條

吳蜀戰爭指東吳蜀漢的戰爭,第一次和談,之後兩次都是東吳獲勝。第一次是湘水劃界,最終劉備和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第二次是白衣渡江,呂蒙趁關羽與曹魏交戰,奇襲荊州,最終奪取荊州全境,關羽被俘殺。第三次是夷陵之戰,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蜀戰爭
  • 時間:公元3世紀初
簡介,湘水劃界,奇襲荊州,

簡介

吳蜀戰爭指東吳與蜀漢的戰爭,第一次和談,之後兩次都是東吳獲勝。第一次是湘水劃界,最終劉備和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第二次是白衣渡江,呂蒙趁關羽與曹魏交戰,奇襲荊州,最終奪取荊州全境,關羽被俘殺。第三次是夷陵之戰,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又稱湘水之盟,是指三國時期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孫權雙方為解決荊州土地歸屬問題而達成的劃分邊界的協定。
協定中重要內容為:劉備和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矛盾,雙方關係已趨惡化。

奇襲荊州

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捉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為解樊城之圍,遂致書孫權,勸他襲取荊州。孫權召集眾將,拜呂蒙為大都督,總領江東軍馬,點兵三萬,快船八十餘艘,率韓當周泰蔣欽朱然潘璋徐盛丁奉等大將藏於船中,選一些精兵扮作商人,皆白衣,搖櫓西上,晝夜行進,直抵蜀軍烽火台江邊。蜀軍一時大意,讓化裝的吳船泊岸避風。二更天,吳軍齊出,將守軍盡擒,於是吳軍長驅直入,悄然到達荊州,裡應外合襲取了荊州。守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的糜芳,守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的傅士仁聞風而降。
關羽聞信後大驚,忙差馬良伊籍成都求救,自帶關平、廖化領兵回荊州。回軍途中,蜀軍鬥志皆失,逃散無數。關羽愈加忿恨,催軍急行。正遇吳將蔣欽,戰不三合,吳軍敗走,關羽追出不遠,韓當、周泰引兵從兩邊殺出,丁奉、徐盛領兵從後殺出,殺至三更天,關平、廖化帶兵殺入重圍,救出關羽,帶殘兵退至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吳軍遂圍住麥城。關羽守不多日,令廖化殺出重圍,去上庸求救兵。上庸守將劉封孟達拒發救兵,廖化只得往成都而去。
關羽在麥城,只剩三百餘人,糧草又盡,救兵不至,關羽只得令周倉王甫堅守麥城。自帶關平、趙累突圍。關羽率二將,領二百殘兵突圍出北門。在臨沮山路中伏被擒,拒不降吳,父子遇難。孫權盡收荊襄之地。此戰嚴重破壞了吳蜀聯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