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挺(南宋名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挺(1138年-1193年6月27日),字仲烈,祖籍德順軍隴乾縣(今甘肅靜寧縣)。南宋名將,四川宣撫使吳璘第五子。

吳挺早年隨父從軍,升至利州西路前軍同統制。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起,隨吳璘抗擊西線金軍,屢立戰功。二十五歲時便以官拜武昌軍承宣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熙河路經略安撫使中軍統制。吳璘去世後,他入朝任左衛上將軍、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淳熙元年(1174年),吳挺建節,重掌四川的主要兵權。淳熙四年(1177年),改授知興州、利州西路安撫使。累加至檢校少保、太尉

紹熙四年(1193年),吳挺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後諡號“武穆”。

基本介紹

  • 本名:吳挺
  • 別稱:吳武穆、黃旗兒
  • 字號:字仲烈
  • 所處時代:宋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武階守舍
  • 出生時間:1138年
  • 去世時間:1193年6月27日
  • 主要成就:抗金保蜀
  • 籍貫:德順軍隴乾縣
  • 官職:知興州、利州西路安撫使、太尉
  • 追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
  • 諡號:武穆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史料記載,後世遺蹟,

人物生平

吳挺為為南宋抗金名將吳璘第五子。現存《世功保蜀忠德碑》明確記載:“王守武階日,(吳挺)生於守舍(今武都區桔柑鄉大岸廟)。”吳挺幼時十分聰慧,深得吳璘寵愛。初識字,便能讀《左氏春秋》。年十七,始從軍為後部準備將。不久,又遷為中書第一將。這年,吳挺到京城呈送檔案,宋高宗親自召見,向他詢問西邊地勢、兵事及戰守情況,他對答如流。高宗十分驚奇,對左右大臣說:“這真是將門出虎子啊!”當即下詔提拔吳挺為右武郎、浙西路兵馬都監,賜金帶。以後,又相繼任右武大夫、利州東路前軍同統制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正月,時任興州駐札御前中軍第一正將的吳挺,在宋高宗召見後,升任“兩浙東路兵馬都監兼御前祗應”,留在“行在所”臨安府任職。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回川任添差利州路兵馬鈐轄,次年任利州東路興元府御前諸軍前軍同統制,後改任利州西路興州御前諸軍前軍統制兼主管中軍軍馬。
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金主完顏亮背叛和盟,派遣合喜勃堇為征西元帥,率大軍南下,直逼秦隴。吳挺受命鎮守興州(今陝西略陽),但執意要上前線,他對父親說“願率兵出征,建功立業於陣前。”吳璘十分高興,便任命吳挺為中軍統制,率軍北進。在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參與收復西北三路的戰鬥。朝廷授其為榮州刺史,後又遷升為興州御前諸軍中軍統制、熙和路經略安撫使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吳挺隨父親吳璘防守河池(今甘肅徽縣)。六月,金將完顏悉烈領兵十萬前來攻城,吳挺多次親率精兵襲擊金營,給金兵以重大殺傷,金兵傷亡慘重,只好退兵待援。由於吳挺在這次戰鬥中指揮得當,功績顯著被任命為武昌軍承宣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中軍統制。這年,吳挺年僅二十五歲。
吳挺治軍有方,“紀明律修,軍中悅服”。
宋孝宗乾道年間,吳挺又回到臨安,任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
乾道八年(1172年),吳挺出任鄂州御前諸軍都統制
吳玠吳璘先後統率蜀兵達二十多年之久,早在紹興末年吳璘病重時,有人多次提出將吳玠之子、鄂州諸軍都統制吳拱調回四川接替吳璘,由於許多人反對四川軍權形成吳氏世襲的狀況,而沒有回四川任職。
淳熙元年(1174年),吳挺建節,領定江軍節度使,並出任興州諸軍都統制,吳氏重又掌握四川的主要兵權。淳熙五年(1178年),兼任利州西路安撫使興州知州淳熙十年(1183年)冬,特加檢校少保
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春,吳挺因積勞成疾,請求致仕,朝廷同意,並加授其為太尉。但是以太尉致仕的詔書還未到達,吳挺已在五月二十七日(6月27日)病逝于軍中,終年五十七歲。八月,朝廷追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後諡號“武穆”。
吳挺臨死前,口囑幕僚遺書,全文都是憂君愛國、備邊養民之事,無一字言及家事,閱者無不感動。吳挺生前很受朝廷器重。孝宗常對別人說:“吳挺,是朕千百人中親選出者。”光宗多次賞賜內府珍奇,以表示對吳挺的厚愛。
關於吳挺的卒年,還有紹熙五年(1195年)夏的說法。

人物評價

脫脫:挺累從征討,功效甚著,有父風矣。

親屬成員

吳挺生五子:吳璋、吳曦、吳曉、吳晛、吳踔。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後世遺蹟

吳挺死後,葬於同谷(今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城關石碑寨)。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立“世功保蜀忠德之碑”於墓前。碑額為宋寧宗親書,由國子祭酒高文虎奉旨撰文。正文共八千四百六十一字,詳盡記述了吳挺抗金保蜀的豐功偉績。該碑保存完好,是研究宋朝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書法雕刻藝術的珍貴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