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師機

吳師機

吳師機,名安業,字尚先,清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清代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於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早年中過舉人,後則棄儒隨父笏庵寓居於江蘇揚州,詩文之外兼學習祖國醫學,尤其致力於中醫外治法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師機
  • 別名吳尚先
  • 國籍:清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錢塘(今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公元1806年
  • 逝世日期:公元1886年
  • 職業:醫學家
  • 信仰道教
  • 主要成就中醫外治法
  • 代表作品:《理瀹駢文
履歷,成就,外治法,外治藥物,外治方法,評價,

履歷

至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一家搬遷至江蘇泰州居住,開始自製膏藥為人治病。由於吳氏之外治法具有較好的療效,故而受到當地廣大患者的歡迎。吳氏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他強調,醫者應盡其心。對於各類患者,不論是貧苦之人,還是富貴之家,應當一視同仁。對於自製之膏藥,雖無人所見,亦應當如實配伍,不可自失其真而摻有假品,更不可乘人之危,挾貨居奇,貽誤病機。對於貧苦之人,更應當十分同情,盡力周濟,如此等等。著有《理瀹駢文》。
吳尚先吳尚先

成就

外治法

吳師機在前人經驗的啟示下,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驗證,積累了豐富的個人經驗,充分肯定了外治法的可靠療效。他不僅運用膏藥以外治,還運用敷、熨、熏、浸洗、擦、坐、嚏、縛、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二十種方法,可以說是對中醫外治的一次總結。吳師機通過外治法的套用,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意即中醫治病,要掌握病因、病機,強調辨證,要根據臟腑的陰陽寒熱虛實表里加以分析,然後才給予恰當的治療。內治法是如此,外治法同樣如此。並非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將外治法僅僅看作是局部用藥,應當將其與內治法同等看待,外治法同樣在用藥遣方上要有中醫理論和藥性理論作指導。應當把外治法與內治法僅僅看作是給藥方法與途徑不同而已。他十分強調經絡的作用,認為外治法是通過在人體體表的經絡而透達到人體體內的。

外治藥物

吳氏認為,外治之膏藥,其運用於臨床,完全應當依據內治的理論而套用。膏與藥有區別,膏是一種劑型,藥則可摻膏內,也可外治配合貼膏之用。膏的套用亦應以內治之理為基礎,當分三焦、臟腑與八綱。這樣,吳師機將膏藥的套用奠立在中醫理論基礎之上,是對中醫學的一個重要貢獻。至於外治法的膏方,即配製膏的藥方,吳氏亦強調其取法於內治法的湯丸劑型之方,其藥物組成亦以君臣佐使等方劑配伍理論為指導,以辨證論治為宗旨。可以說效用是一致的,只不過劑型不同而巳。他提出,凡湯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因此,香蘇飲、神術散、黃連解毒湯、木香導滯丸、竹瀝化痰丸等,以及理中丸、平胃散、六君子湯、六味地黃丸、養心湯、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內服湯丸,均可作為膏方使用。
吳師機吳師機

外治方法

吳氏認為,病在人體之中,無非在上、在中、在下。而外治法套用於人體,亦不過治上、治中、治下。因此,吳氏依據三焦的三部分,給予不同的外治方法,以治療各種疾病,形成了三焦分治的用藥法則。對於“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搐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他認為取嚏之法具有同汗吐一樣的功效。除此之外,上焦外治之法還包括塗頂、覆額、塗眉心、點眼藥、塞耳法、擦頸項與肩法、扎指法、握掌法、敷手腕、塗臂法等。對於“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為第一捷法”。病在中焦,脾與胃也。用藥敷臍上,藥物通過臍中作用體內以達到調中的目的。對於“下焦之病”,“以藥或研或炒,或隨症而制,布包坐於身下為第一捷法。”病在下焦,肝腎之部,包括膀胱、胞宮、大小腸諸臟腑,坐法通過藥物的作用,可就近到達下焦諸臟腑,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吳氏強調膏藥的使用,應根據病變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膏藥。即一要辨陰陽,二要辨四時五行,三要審求病機,四要度病情,五要辨別病形。吳氏運用膏藥,強調此五法,其中心含義為運用外治法時,既要分別陰陽,又要注重病因、病機的分析,審症求因,才能藥證合拍,取得療效。對於膏藥的用法,吳氏強調其貼法不專主一穴,應根據病情不同而各異。如治太陽經外感,初起宜貼太陽、風池、風門、膻中穴,更用藥敷天庭,熏頭面腿彎,擦前胸後背及兩手心足心,分殺其勢。其他諸經,均可依此原則以推廣施用。若病在臟腑,則根據病情之所在,上貼心口,中貼臍眼,下貼丹田,或兼貼心俞與心口對應,命門與臍眼對應,足心與丹田對應。如屬重症,酌情摻用藥末,以提高療效。如屬外科病,用一膏藥貼患處外,還套用一膏藥貼心口以護其心,或用開胃膏以進飲食,以助藥力。這樣可以代替內托之法,不必另外服藥。
一般而言,膏藥之作用,熱者易效,涼者次之,蓋熱性急而涼性緩的緣故。攻者易效,補者次之,蓋攻藥之力峻而補藥之力緩。但臨症涼藥與補藥並非不用,大熱之症,則非涼藥無以取勝。極虛之本,非補藥則不能使氣盛神安。除此之外,臨症用膏藥也可用從治之法。比如,熱症而用熱藥者,是藥力可因熱得行的緣故,而熱藥又可引邪外出,故用之可以取效。虛證而可用攻藥者,是有病當先去其病,不可以養癰為患,同時亦俱有同氣相感的效用,故虛人之體也能勝任。另有寒熱並用、消補兼施諸法,於膏藥中亦可以運用。溫性膏藥可與涼性膏藥並用,補性之膏亦可與攻邪之膏同用等。
吳師機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外治法與內治法只是給藥的途徑和給藥的方法不同而已,治病的原理並無二致,內服藥經口腔進入體內,通過臟腑經絡布於周身,外治法“雖在外,無殊治在內也”。二者治病實有“殊途同歸”之妙。外治法必須遵循的原則是,明陰陽,察四時,分五行,求病機,度病情,辨病形。而人體臟腑深藏於內雖不可見,但可通過經絡與體表相連,由於臟腑俞穴皆分布與背部,故外治背部俞穴即能達到條理內臟的效果。

評價

吳師機在中醫外治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出了外治法的理論基礎,尤其在膏藥的運用上更為熟練,成為中醫歷史上外治法運用與膏藥運用的專家。當然,吳氏並不是惟外治論者,只是其在外治方面經驗獨到而已。吳氏外治方面的經驗與成就,非常值得我們繼續挖掘與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