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錫

吳宗錫

吳宗錫(1925),筆名左弦夏史程芷、虞襄等。曲蓼評論家。評彈理論家、作家。江蘇蘇州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宗錫
  • 別名:夏史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5年
  • 職業:中國評彈理論家
  • 畢業院校聖約翰大學
  • 主要成就: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
人物生平,與陳雲交往,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1945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經濟系。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寫詩,曾與人合編詩刊《野火》及《新文藝叢刊》,在報刊上發表詩歌、詩評和散文。曾任上海《新文叢》編輯。建國後,歷任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副科長,上海評彈團團長,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1949年後在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工作,曾參加上海戲曲評介人聯誼會的組織和領導工作。1950-1951年任上海《大眾戲曲》副主編,1952年起擔任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上海市人民評彈團、上海評彈團)領導工作。1963年起當選為上海市曲藝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上海分會(上海曲藝家協會)主席。1979年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四屆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第二、三屆)。1984年任江蘇、浙江、上海評彈工作領導小組組長。1984年8月當選為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積極推動評彈的創新、整舊以及藝術形式的改革,探討和總結評彈藝術規律。著有《怎樣欣賞評彈》(1957年)、《評彈藝術淺談》(1981年)、《評彈散論》(1981年)等專著,另有一批理論文章散見於各報刊。2012年,吳宗錫獲“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國曲藝牡丹獎”是全國曲藝最高專業獎項,每兩年評選一屆。)
吳宗錫當年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的文學青年,當地下黨聯繫人要他在解放後擔任戲曲幹部時,他只是一個會說蘇州話評彈外行,曾誤認為評彈是未入流的低級文藝而不屑一顧。然而吳先生從1950年代初走進評彈起,長期擔任了上海人民評彈團團長和黨支部書記,從此吳先生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弘揚海派文化評彈的事業中去了。
吳先生從1951年組織18位單幹評彈藝人成立“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起始,領導了新中國評彈的“整舊”和“創新”。在1959年出版的《評彈叢刊》第一集中,就可看到吳先生在整理舊戲劇本中親自作的努力,在整理《描金鳳》的《求雨》和《老地保》後他寫的“前言”中,對原劇本的長處和缺陷加以分析,對刪略和添補的內容說明原因,還談到了改編後的演唱效果。以後他的文章一貫如此,緊要處寫得十分具體清楚。吳先生又帶頭親自動手創新,他把北朝詩歌《木蘭辭》改寫成適合評彈演唱的《新木蘭辭》,在1958年上海市第一屆曲藝會演中,徐麗仙首唱的這個開篇以明朗剛健流利的格調引起轟動,聽眾要她再唱一遍,此曲促成了“麗調”新一輪的創新。“一片段預告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痴心總如我,人遠天涯近,故鄉煙水闊,滿懷愁緒深,俯仰添惆悵,日落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為了讓上海工人大眾在工作之餘多多欣賞評彈,評彈劇目開創了兩三個小時把書說完的“中篇評彈”新形式;為了使評彈雙檔的說唱音色契合得更為和諧,讓朱慧珍蔣月泉一起拼檔,結果誕生了評彈史上為人稱道的最優美的一對雙檔,留下了像《長篇白蛇》、《玉蜻蜓·庵堂認母》那樣膾炙人口的佳書。這樣音色兩相匹配的搭檔後來就成為評彈雙檔的一種主要模式延續至今。這些都是吳團長親自指導下的對評彈曲藝創新的成果。
吳先生很快成了的的刮刮的評彈內行。在他的領導和大家的努力下,上海的評彈這門曲藝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就在評彈最繁盛各個流派唱得最好的1960年代初期和1980年代,吳先生髮表了大量對評彈的研究論文。他為普及評彈,編寫過《怎樣欣賞評彈》和第一本的《彈詞開篇集》,後來他出版了《評彈藝術淺談》、《評彈散記》、《聽書談藝錄》等專著。不久前吳先生又有一本新著《走進評彈》和一本主編的《評彈小辭典》問世。

與陳雲交往

1988年1月5日,陳雲同志寫信給何占春,隨信寄去四個條幅,分別贈送給吳宗錫、何占春、楊振雄。送給楊振雄兩個條幅,一幅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幅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說:楊振雄在1962年為我畫過一個扇面,以此為報。聽了《西廂記》50多回的錄音,楊振雄的書藝極好。

個人作品

評彈作品有短篇《黨員登記表》,中篇《白虎嶺》、《人強馬壯》、《王孝和》、《蘆葦青青》、《晴雯》(均與他人合作)等,此外,還改編了開篇《新木蘭辭》,編寫開篇《紅紙傘》等。為《中國曲藝志》及《曲藝音樂集成》上海卷主編。與周良何占春合稱評彈三劍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