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城鎮(山西呂梁市離石區吳城鎮)

吳城鎮(山西呂梁市離石區吳城鎮)

吳城鎮位於離石城東35公里處,介於北緯37°27'—37°43',東經110°56'—111°37',海拔1100—2008米,坐落於薛公嶺山腳下,東與汾陽市接壤,西和離石區田家會相鄰,南與中陽縣相連,北與文水縣相界,是離石的東大門,歷來是商貿雲集之地,兵家必爭之地,自古有“拉不完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地理位置:離石城東35公里處
  • 面積:427平方公里
  • 車牌代碼:晉J
  • 海拔:1100—2008米
  • 平均氣溫:4—6℃
  • 平均氣溫:10℃
地理人口,建置沿革,環境資源,民俗文化,經濟發展,社會狀況,名勝古蹟,新聞報導,

地理人口

吳城鎮位於離石城東35公里處,坐落在著名的薛公嶺山腳下,東與汾陽市接壤,西和離石區田家會街道相鄰,南與中陽縣相連,北與文水縣相界。北緯37°27'—37°43'東徑110°56'—111°37',海拔1100—2008米,東部氣候較冷,西部較溫和,平均氣溫4~6℃,日平均氣溫≥10℃,年平均積溫2500~3000℃,1月份氣溫-6.9℃,夏季平均氣溫21.7℃,冬季平均氣溫-21.5℃,無霜期100~125天,屬半濕潤半乾旱冷涼地區,氣候優勢成為避暑的寶地。
吳城鎮總面積427平方公里,占離石區總面積的30%。截止2010年底,全鎮人口為14560口人,其中農業人口為11080人,總耕地面積62781畝,荒山荒坡17.5萬畝。人口居住分散,主要分布在沿東川和三交溝、驛溝、羅卜溝、洞溝、北海溝境內。
森林面積達28.4萬畝,有北海山、九鳳山、黃蘆嶺、薛公嶺等山脈。有石窟泉、油坊坪泉等河流。旅遊勝地有吳城水庫、白馬仙洞等,薛公嶺山頂風景如畫,秋季時各種樹葉五彩繽紛十分耀眼。
境內已探明地下石英、砩石、鎂礦等,儲量豐富。還有石灰石、砂等建築材料。
2011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928.39萬元,總費用810.95萬元。農民純收入882.82萬元,人均純收入747元,是一個純農業鄉鎮,二、三產業滯後。
當地為晉語離石方言,東部部分自然村為汾陽方言。

建置沿革

戰國時期,魏國大將軍吳起在驛溝口修築城牆練兵,故名吳城,現吳城鎮驛溝口尚有舊城址。漢代於離縣設定於吳城。明清時期在吳城設定吳城所,民國時期設區公所,抗日戰爭時期屬離石縣東川區管轄。1946年吳城為離石縣第六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吳城屬第六區(六區六個村,即:吳城、三交、王治莊、四皓、王營莊、義居)。
1953年仍為第六區,下設6個鄉(不包括上樓橋鄉),即:吳城鄉、油坊坪鄉 、上四皓鄉、下王營鄉、下三交鄉、下豐村鄉。
1954年建制變更,取消區、公社。
1958年至1983年設吳城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鎮建制,設吳城鎮,所轄21個行政村。
2001年2月鄉鎮撤併,王營莊鄉併入吳城鎮,大東川合二為一,鎮黨委、政府駐吳城鎮街上村,同時原32個行政村合併為16個行政村,含70個自然村,即:街上村、九里灣、上三交、下三交、上羅卜、下羅堡、上豐村、陳家塔、李家灣、李家溝、上四皓、油坊坪、任家塔、上王營莊、下王營莊、兔坪村。

環境資源

吳城鎮是一個純農業鄉鎮,境內東高西低,山多溝深,有廣闊的森林面積,境內有吳城林場。
自然資源豐富,有營養價值很高的野木耳、羊肚菌、厥菜、沙棘,果木有山杏、山桃、山楂,中藥材有柴胡、黃芩、全地龍、甘草等十多種,農作物主要以土豆、穀子、玉米、莜麥等為主。境內有石英、石料、長石、螢石、鎂、鐵等非煤礦產資源。

民俗文化

吳城鎮有一年一度的七月古會。逢四、逢八集市貿易。

經濟發展

吳城鎮屬冷涼山區,適宜核桃種植,近五年來,國家投入5000餘萬元在我鎮水庫下游6村大力發展核桃林種植,面積達到11800畝,成立了核桃產業全作社,建立了6個500畝以上的精品園區,同時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取得國家投資的日光節能溫室項目,已建大棚蔬菜基地800餘畝(800個),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2009年以來,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文水大象禽業有限公司,投資8000萬元在吳城鎮驛溝建設種豬場,在任家塔村建設肉養雞場,帶動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2010年引進投資30億元的石頭造紙項目,選址完成,進入建廠階段。石英礦石的開採利用也在建設中。
吳城鎮地理優勢較好,307國道往返車輛較多,推動了餐飲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全鎮沿途大小飯店、酒家60餘戶,商業門店20多戶、修理業30多家。大型運輸車輛200餘輛、裝載機、鏟車30餘部。
2010年底,糧食總產241.4萬公斤,油料6.39萬公斤、蔬菜67.91萬公斤,肉蛋21.96萬斤,企業總產值1800萬元,上繳稅款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20元。

社會狀況

集鎮建設。 2011年,全鎮16個行政村通電、通公路、通有線電視、通自來(流)水,網際網路用戶106戶,2004年至2007年全鎮共完成街道硬傾42.7km,有70%的村實現了戶戶通。2010—2011年街巷硬化94.16km,其中街道硬化64.3 km,巷道29.86km。16個行政村90%的街巷得到硬化。2010年街上村、上王營莊列為有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村,2011年上四皓村也列入整村推進村,上述三村各項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農民居住方式基本達到宜居,全鎮有14個村有文體活動廣場,農民文化閱覽室。目前,農村有了清潔工、清潔車環境得到較好改善。農民通往市區每天有八趟客運車往返城鄉,達到每半小時一趟,方便了民眾出行。赴省城有火車、大豪華車,兩個多小時可到達,甚至可當天返回。
教育。 境內有街上、上王營莊兩所寄宿制國小,街上寄宿制國小列為“雙百”示範校,開設遠程教育,教室、宿舍均為新建、改擴建。
衛生醫療。 鎮內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30名,病床20張,設有急珍、內科、外科、婦幼、放射科,能開展普外、婦科的常規手術。全鎮建成新農村衛生所16個,並已全部驗收合格,投入使用。全鎮共有醫護人員18名,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醫療防護保健網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村普遍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檔案,計畫免疫兒童衛生保健普及率達到89%。
文化體育 。農家書屋一村一室,1000人大村面積達到60㎡,全鎮共有文藝隊5家,秧歌隊7支,威風鑼鼓隊2支,每年參加區比賽,三年來均評為二等獎,鎮老年活動中心自編自演節目深受民眾歡迎。老年體育隊曾兩次參加區老年人體育運動比賽,象棋、桌球榮獲二等獎。

名勝古蹟

白馬仙洞國家森林公園
坐落於離石區吳城鎮上王營莊以北的洞溝九鳳山,距市區25公里,距307國道5公里,交通方便。投資20.8萬元,實施了白馬仙洞旅遊綠化5.4公里,共栽植2.5米高油松7124株。
九鳳山風景秀麗,環境優美,四周九山環抱,山上均為蒼松翠柏的大森林,山頂九山環抱,林間珍奇走獸漫步其間。
白馬仙洞地質絕對年齡約為1.4億年,洞口與洞底全長約1000米,相對高差168米。洞外有“淵濟殿”,洞陽觀,望仙坡,韓仙掌、聖靈泉、長春岩、快活林、姑子庵八景。洞內現已探明有八洞,洞中套洞,景中生景,具有深、險、奇的特點,專家稱之為“華北第一險洞”。洞中險境遍布,岔道時有,寬處可跑馬閱兵,窄處難容一人。布袋嶺高低不平,三仙洞如入仙境,駱駝石如猛虎擋道,珍珠山琳琅滿目,鳳凰山白雲繚繞,朽木橋古樹老根,通天柱巧奪天工,懸空石心驚肉跳,水簾洞由高瀉下,三仙池清靜悠閒,翻身澗脫胎換骨,嶼心石橫臥道中,石鐘擊之有聲,仙骨洞心有餘悸,青龍頭騰雲駕霧,葫蘆洞巧奪天工,棋盤山賞心悅目,跑馬灘寬闊奇險,一線天如峭壁中羊腸小道,蝸牛頂形象逼真,變形石看啥像啥,洞內灰華及鐘乳遍地,各種天然形態造型不一、栩栩如生、琳琅滿目,使人如置身仙境。
據離石地方志記載,此洞為遠古黃帝之別宮,周朝得道仙翁“赤松子煉丹之所”,洞外建築自唐貞觀年起歷代都有擴建。當地民間各種傳說和悠久的歷史,給此洞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捉摸不透。該洞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地質構造形成史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同時又是一處集考察、地質勘測、旅遊開發於一體的福澤聖地,蘊藏著無窮的潛力,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
地址:離石區吳城鎮洞溝村。
自駕車路線:
呂梁市區→沿307國道→田家會街道→吳城鎮上王營莊村→白馬仙洞景區。
太原方向高速→吳城高速口下→吳城鎮上王營莊村→白馬仙洞景區。
吳城古鎮
自古民間流傳“拉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吳城鎮當年有三條路可通往山外,除經東南方向黃蘆嶺的官道之外,還有一條由羅卜溝向南經中陽到晉南的路,第三條是走驛溝向北到交城、太原。使從磧口等地聚集到吳城的貨物源源不斷地從各個方向運往各地,有的向東運往河南、河北,有的向西運往甘肅、寧夏。以前由於交通落後,本地沒有公路,運輸主要靠駱駝、騾馬等牲口。磧口、吳城成了聯結秦、晉、冀的貿易通道。
當時吳城鎮商貿業發達,每天來往運輸的牲口不下數千頭,據民間傳說:吳城當時有大小客店四十八家,據記載從陝西運到臨縣磧口鎮的貨物堆積如山,光麻油一項就說“一天不運堆成樓,三天不運滿街流”。而來自磧口的貨物、糧食主要通過吳城運走,可以說磧口是水碼頭,吳城是旱碼頭。從磧口運來的貨物從上午就陸續到達吳城住了店,雞叫時分就動身走了,所以說填不滿的吳城。
吳城鼎盛之時,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平遙、祁縣等地的商人紛紛來此設分號,鎮上每月都有廟會,從正月起各個廟上開始輪流開台唱戲,而所有費用全都由商會出資,僅此足以證明當時吳城商貿業的發達興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隨著晉商的沒落和交通的發展,吳城作為貨物中轉站的地理優勢不復存在。
目前吳城古鎮保留的吳城古街長1.5公里,街道兩邊包括了騾馬店、駱駝店、糧庫、油庫、客棧等建築,其中客棧、糧庫保存比較完整。此外還有明清民居。

新聞報導

吳城鎮(山西呂梁市離石區吳城鎮)
近日,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普查隊在吳城鎮上四皓村關帝廟遺址普查時,發現了一通元代經幢。研究發現,這通經幢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割據政權“漢國”的活動位置進行了明確的記載。
這通元代經幢為青石質六棱形柱體,幢頂已遺失,幢座、幢身保存較為完好;經幢共分六面,兩端刻有雲紋和盤勝紋飾。該經幢極具史料研究價值的是,經幢通高0.92米,寬0.16米;其中Ⅰ—Ⅳ面,總計有482字,記載了劉淵為“冒頓之後……今離石左國郎單于所徙庭也……泰始之初,建國成邦,後謚漢光文帝。此處建立行宮,立其廟”等重要史實;Ⅴ—Ⅵ面有線刻龍鳳呈祥圖案和眾檀越姓名;立石時間為大元至元庚辰年(1280年)。據史料記載,西晉永興元年(304年),匈奴左賢王劉淵率領五部匈奴在離石起兵,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割據政權———漢國。
此經幢的發現,為進一步研究劉淵在離石境內的活動,提供了珍貴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