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仁

吳克仁

吳克仁(1894--1937)字靜山,吉林省寧安縣(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三道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7軍軍長。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克仁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吉林寧安(今屬黑龍江)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37年11月9日
  • 職業:陸軍中將,第67軍軍長
  •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

人物生平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出生於吉林省寧安縣(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三道灣一個農民家庭。童年入鄉塾受啟蒙教育,民國成立後入縣城高小和中學肄業。
1915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畢業後入皖系邊防軍,後轉投奉軍,積功由排長累遷至營長。1925年,赴日本學習炮兵。回國後,任東北陸軍講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導隊上校隊長。後改任東北炮兵第十八團團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退入關內,時任第六十七軍第一一七師副師長。1933年,日軍侵犯熱河,繼犯長城,遂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初與敵戰於古北口,後調至灤東組織防禦。次年,晉升為一一七師師長。
1936年4月,升為六十七軍副軍長,隨軍長王以哲駐延安,執行合作抗日的協定,為紅軍輸送彈藥物資,不久,擢升為六十七軍中將軍長,駐防皖北豫東。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當即通電請纓參戰。旋接令集結全軍沿津浦路北上滄州,接應退守馬廠一帶的二十九路軍。指揮所部頑強抵抗,屢屢出擊,斃敵甚眾,擊毀日軍汽艇5艘,繳獲山炮3門。10月,奉命轉隸平漢線第一戰區,防守臨名關(今永年)。曾督部力戰禦敵,迭施反擊,所部傷亡慘重。不久,奉命調離北戰場,開往淞滬作戰,駐防青浦一帶。11月,奉令率部進抵松江,在黃浦江北岸阻擊日軍谷壽夫師團。親臨第一線督戰,屢次擊退日軍進攻。旋日軍調集援兵攻占松江城東、南、西三面,企圖合圍六十七軍,67軍為掩護淞滬戰場我方大部隊撤退,死戰不退,堅守至9日。完成阻擊任務的67軍已傷亡大半。吳克仁率餘部從北門突圍西撤。在蘇州河架設浮橋時,不幸中彈殉國。

主要事跡

寧安地處國防前線的牡丹江流域,曾備受日、俄侵略者蹂躪之苦,吳克仁目擊身受,壯懷激烈,遂立志棄文習武,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學習,畢業後分派皖系邊防軍服役。直皖戰後被張作霖收編,從此進入奉軍。因吳學術優良,在一、二次直奉戰中屢立戰功,先後由排長、連長升至營長。
1925年被選派赴日本入炮兵學校深造,翌年學成回國,任東北講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導隊上校隊長。
1928年夏,張作霖於返奉途中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出任東北保全總司令後,著手整頓奉軍,炮兵教導隊改為炮兵教導團,吳克仁任團長,後來改任為東北炮兵第十八團團長。
1930年張學良為提高東北炮兵素質,又派吳克仁赴法國考察炮兵,回國後升任東北講武堂炮兵研究班少將教育長。吳精心治學,將在國外學到的炮兵戰術傳授給學員,為國家培訓了大批炮兵指揮人才。
1933年春,日軍侵略熱河,吳克仁被任為國民革命軍第一一七師副師長,編入以王以哲為軍長的第六十七軍,參加長城抗戰。
1934年春,張學良自歐回國,因在義大利期間受法西斯主義影響,高唱“擁護領袖”口號,接受蔣介石所委鄂豫皖“剿匪“副總司令職,調東北軍南下“剿共”。吳克仁時任一一七師師長,率該師自北平清河鎮進駐河南光山,對紅二十五軍作戰。
1934年9月,紅二十五軍自鄂豫皖西撤,進入陝南,張學良奉蔣介石令,派王以哲率六十七軍開赴陝南追擊。中央經軍到達陝北後,蔣介石改委張學良為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督率王以哲等部進攻陝北,在榆林橋、直羅鎮兩次戰鬥中被紅軍殲滅了近三個師之眾。張學良既遭到紅軍的沉重打擊,又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爭取下,認識逐步轉變,終於在1936年4月在洛川與周恩來會談,達成東北軍與紅軍合作抗日的協定。此時吳克仁已升任六十七軍副軍長,隨王以哲進駐延安,與參謀長趙鎮藩共同協助王以哲執行張學良與紅軍達成的協定,負責對陝北紅軍輸送彈藥物資,保護紅軍人員來往的安全。東北軍雖然是支軍閥部隊,但通過和紅軍的頻繁接觸,思想很快發生了變化,許多愛國軍官和廣大士兵強烈要求停止內戰,打回老家去。
吳克仁痛感祖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欺凌為軍人之恥,故1936年春即參加了張學良為首的東北愛國進步軍官秘密組織“抗日同志會”。 西安事變爆發後,王以哲留西安協助張學良處理軍政大計,吳克仁則率六十七軍移駐隴東平涼地區,監視蔣軍朱紹良部的行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到南京,被蔣扣留,東北軍內部因此發生混亂,王以哲竟被孫銘久等少壯派所殺。六十七軍官兵聞耗,極為憤激,紛紛要求進兵西安為王以哲報仇。吳克仁與王以哲友誼素篤,雖亦極悲痛,但為顧全大局,力予勸阻,使東北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自相殘殺的災難。 王以哲遇害後吳克仁經西安抗日聯軍總部委為六十七軍軍長。
吳克仁吳克仁
1937年2月,東北軍被迫調離陝甘,東移蘇北、皖北和豫東地區。六十七軍軍部移駐界首,各部分駐阜陽、渦陽、沈丘等地。所轄五個師經過整編,合併為一零七、一零八兩個乙種師。六十七軍整編甫畢,即爆發了盧溝橋事變,吳克仁當即率全軍將士請纓。
1937年7月1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布動員令,東北軍劉多荃、吳克仁兩面三刀軍皆在動員之列。吳克仁接到動員令後,即集結全軍經商丘、徐州開赴滄州,接替自平津南撤的二十九軍正面陣地。
8月下旬,六十七軍又奉命馳赴大城,接替二十九軍王長海部,堵擊獨流出動的日本侵略軍。當時二十九軍在西起姚馬渡、中經馬廠迄小衛莊一線構築陣地防守,六十七軍開到大城後,即在左翼姚馬渡扼守拒敵。當年夏季,我國北方大雨為災,平地水深沒膝,六十七軍輾轉跋涉,行軍備極艱苦。但自“一二九”救亡運動後,中國共產黨即派劉景希(谷牧)、楊西光等一批共產黨員在該軍開展工作,官兵都有一定的政治覺悟;開到前方後,中共東北特委又派於毅夫等人以東北救亡總會名義前去慰問、鼓動,故全軍上下鬥志昂揚。
8月21日,日軍向津浦線發動新的攻勢。吳克仁率六十七軍對沿子牙河南下之日軍中島師團進行了頑強的阻擊。但因正面二十九軍於9月11日向南撤退,六十七軍亦不得不於16日放棄姚馬渡,輾轉經獻縣到達邯鄲,撥歸商震指揮,擔任防守臨名關的任務。
10月15日,日軍土肥原師團猛攻臨名關,六十七軍在敵軍猛烈炮擊下,死傷慘重,漸不能支,要求商震增援,商震拒不派援。16日,吳克仁被迫率軍南撤,到達新鄉休整。 吳克仁對河北前線各軍將領保存實力、怠於作戰,致被日軍各個擊破,非常痛心,前往南京向蔣介石陳述,要求調離北戰場。這時上海戰局吃緊,蔣正苦於無兵可調,遂將該軍迅速運至安亭。淞滬抗戰自8月13日爆發後,南京統帥部為了打破日本侵略軍迫我作城下之盟的企圖,提出了不惜任何犧牲守住大上海的口號,先後投入了八下五個師的兵力,在北起寶山,中經江灣、閘北,東迄浦東、川沙約一百公里的弧形陳地上,與日軍展開了極其慘烈的搏鬥。日軍雖然投入了二十餘萬人,挾其優勢的火力,歷時兩個多月,攻勢迄開進展。但至10月下旬,淞滬戰場形勢開始逆轉。
10月31日,日軍突破我左翼方面軍大場防線,威脅中央方面軍側背。適於此時吳克仁率六十七軍開到戰場,經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陳誠撥歸右翼方面軍張發奎指揮,作為右翼的總預備隊,駐軍青浦。
11月5日,日軍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等三個師團及第五師團之國崎登旅團在金山衛登入,獲得灘頭陣地後即直撲松江。張發奎當即命令吳克仁率六十七軍協同四十三軍郭汝棟部及松江專員兼保全司令王 公(王與)死守松江三日,以掩護上海守軍撤退。
吳克仁
6日傍晚,吳克仁率六十七軍趕到松江。當時郭汝棟所率四十三軍僅存殘部五六百人,武器又窳陋不堪,而六十七軍則軍容嚴整,裝備齊全。吳克仁向王公(王與)了解敵情後,即命令一零八師師長張文清率部防堵城西之敵,一零七師師長金奎壁出新東門迎擊北犯之敵。金師出擊後,與日軍谷壽夫師團先頭部隊遭遇,殺敵人五六百人,敵被迫後撤。該師三一九旅旅長吳騫負重傷,三二一旅旅長朱之榮光榮犧牲,團、營長亦傷亡多人。
7日下午,敵谷壽夫師團大隊開到,將金師擊潰,直趨蘇州河左岸。張文清率一零八師開出城外,敵人崎登旅團即已接近松江城垣,乃令三二二旅旅長劉啟文率部占領松江城至石湖盪之線。
7日中午,劉旅在三十號橋附近與敵遭遇,劉啟文力戰陣亡。敵軍遂突進到松江城西關大橋附近,與夏樹勛三二四旅展開激戰。
至8日下午,戰況愈趨激烈,夏旅傷亡慘重。吳克仁以戰況緊急,乃親自出城督戰。堅持到8日半夜,吳克仁以守城任務已經達成,遂與郭汝棟、王 公 (王與)商定突圍,令六十七軍向崑山撤退。
9日黃昏,吳克仁在指揮部隊渡河時不幸中彈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