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水石魚

吐水石魚

吐水石魚具有西洋風格的吐水石魚,兩條漢白玉石魚大小一致,身長125厘米,高58厘米。據專家考證,這對石魚原本位於現在圓明園的標誌性建築大水法前,大水法從乾隆十二年動工,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因此這對石魚至少有248年的歷史。圓明園遭劫後,這對石魚於20世紀20年代末流落民間,終於被有識之士無償送回了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吐水石魚
  • 外文名:Spit water stone fish
  • 朝代:清
  • 風格:西洋
探訪發現地,發現故事,邂逅石魚,書中記載,

探訪發現地

西單四合院:石魚躺了半世紀
在西單橫二條的一處四合院裡,此次回歸圓明園的兩條漢白玉石魚,曾靜靜躺了半個多世紀。四合院的主人——今年59歲的趙玉蘭阿姨告訴記者,從1971年他們家搬進這間院子起,石魚就已經在這裡了。而據前一家住戶說,這對石魚解放前就在這裡了。
幾十年來,石魚“躺”在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正中間,兩個石座(即須彌座)上,一直沒有挪過窩。“我們很愛惜石魚,沒事兒就澆澆水,洗洗漢白玉。家裡孩子多,從小就不讓他們騎爬,也不準在石魚上亂刻亂畫”,趙玉蘭自豪地說:“除了風吹日曬,其他都沒損壞。”
趙玉蘭記得,家裡老人閒話時曾說起,這物件兒是圓明園拉來的。石魚被發現後,院子的產權單位和圓明園管理處帶著紅頭檔案和大水法殘跡照片來看實物,並確定為大水法遺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對趙玉蘭一家說:“你們保護得挺好,石魚的紋理、外貌都很完整,看這嘴、眼睛、魚鱗都清楚著呢!”
這間四合院最多時住過一大戶十幾口人,許多成員都是石魚陪著他們長大的。石魚被拉走後,趙玉蘭有點捨不得,“捨不得歸捨不得,但國寶是國家財產,我們當然要無條件地回歸。”此次石魚回歸圓明園,趙玉蘭一家沒提任何要求,唯一留下的是圓明園管理處贈予的一套水晶魚模型。

發現故事

邂逅石魚

只因院門開啟時的一瞥
從民間發現這對石魚的人叫劉陽,今年(2015年)26歲的他已是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說起石魚回歸的故事,劉陽感慨地說,發現石魚都是因為四合院大門開啟時的一瞥。
兩次路過鎖定圓明園石魚
那是四五年前,劉陽偶然經過位於西單的一個院落門口,由於是私人住宅,平日通常緊閉的院門正好打開,劉陽扭頭一看,正與門內的一對漢白玉石魚打個照面。研究歷史的劉陽意識到這可能是個老物件兒,遂記在腦中。
後來,劉陽翻閱老照片時,兩張外國人於20世紀20年代拍攝大水法的兩張老照片讓他回憶起當年的“驚鴻一瞥”。這是一本名為《十八世紀耶穌會士所作圓明園工程考》的書,根據拉米梯耶·非特洛先生對他的教友莫里斯·亞當的回憶整理出版。

書中記載

在20世紀20年代,莫里斯·亞當在中國海關工作時,曾親自去圓明園調查,蒐集到大量有關圓明園西洋樓的文獻圖片,並且親自拍攝了大量西洋樓殘跡照片,照片上記錄了在圓明園被毀前大水法景點有石魚的存在,這也是目前唯一掌握的關於石魚的資料照片。
後來,劉陽再次路過那座宅院時,似乎冥冥中注定的一種緣分,大門恰好又開著,隨身帶著相機的劉陽沒敢說自己的真實身份,只說“個人感興趣”,蹲在石魚身旁拍了個夠。回來跟莫里斯·亞當的照片一對,一模一樣。
“但那家放石魚的底座不是原裝的,因為大水法上的石魚嘴朝下,是懸置吐水的。可能當初捎帶手從別的地方抄了一個底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