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相殘

同類相殘

同類相殘是指同一類型的動物或者植物為了生存繁殖需要或者某種目的互相廝殺競爭的現象,這是一種特殊的捕食類型,捕食者與獵物通常是同一物種。例如,螳螂交配完畢,母螳螂會吃掉公螳螂的頭,新任獅王捕食前任獅王的幼崽等。

成年動物將自己後代當成食物的例子並不罕見,特別是那些不能認識自己後代的低等動物,如一些產卵的魚會吃掉部分同類甚至是自產的卵。為了爭奪配偶和領地,蓄意破壞同類的巢穴,殺死巢中幼仔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類相殘
  • 外文名:cannibalism
  • ​定義:同一類型的動植物為互相廝殺競爭
  • 引申:動物的某種行為即捕食行為
  • 典型例子:螳螂交配後,雌螳螂會吃掉雄螳螂
  • 行為目的:控制數量,更好的繁衍與生存
概念,產生機理,發生實例,生態學意義,

概念

同類相殘是指動物間的自相殘殺,也叫同類相食,是指一種動物被同類的其他成員吃掉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因為這樣的同類相食在控制動物群體的數量、保證更好地繁衍後代中有著特殊的作用。

產生機理

同類相殘是嚴重違背人性的行為,雖然人類是實質上自相殘殺最厲害的生靈(戰爭、同僚的傾軋、排擠皆可歸人自相殘殺的範疇),但是畢竟沒有野生動物那樣活生生、血淋淋的撕咬和吞噬行為,當動物中出現同類相殘的現象時,假如以人的道德標準去看它們,它們無疑是相當邪惡的。
在集群的動物中,成獸殺害幼獸的事情並不少見,譬如,獅子黑猩猩海豹甚至像野馬那樣的食草獸都有殺嬰行為,主要是新成為群體首領的雄獸殺掉前任獸王的後代,以促使母獸儘快重新發情繁殖,早日產生屬於新首領自己親緣的後代,從而鞏固自己在群體中的統治地位。然而吃掉同類的情況在群居動物中卻是極其罕見的,雄獅那樣的純肉食者也不吃被自己殺死的幼獅。在某些“動物科普”書中,狼常被描述成冷酷地吃掉同類的典型,其實集群活動的動物是最講究秩序和團體意識的,同伴是組成共同利益的基本條件,同類相殘無異於自斷手足。通常情況下自相殘殺的事也不可能發生在狼這樣相互依賴性比較強的物種之中。
同胞相殘的現象也是某些動物適應環境的特殊手段。某些種類的胎生鯊魚幼體在母鯊的肚子裡就開始吃掉同胞,最終誕生的只是少數最強的後代。絕對的繁殖數量雖然少了,但實際的成活率卻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幼鯊是經過生死搏殺後倖存的強者,它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自然不同凡響。許多猛禽也是經過同胞的生死考驗後成長起來的強者,已知如大型的,某些種的,還有幾種體型較大的(貓頭鷹),在開始繁殖時孵出的是幾隻雛鳥,而等到幼鳥離巢時,往往只剩一隻——弱小的“弟、妹”都被它吃掉了!不可思議的是,父母經常是實際的兇手,在食物缺乏的時候,親鳥會殺掉較弱的雛鳥,以保證最強壯的後代能存活。
一些天性比較神經質的獨居動物,如嚙齒類和某些貓科動物,有時在受到外界比較強的應激刺激的情況下會咬死或吃掉自己的初生幼仔,導致這種殺嬰行為的機制可能比較複雜,犧牲後代或許是為了避免巢穴暴露,對於那樣的動物來講,只要巢穴安全,繁殖活動在以後仍可以再次進行。如果幼仔已經長大,有一定的活動能力,母獸則不一定殺死幼仔,而是帶領幼仔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可見動物會權衡行為的利弊得失,採用比較有利於生存的策略。
為了爭奪配偶和領地,蓄意破壞同類的巢穴,殺死巢中幼仔的同類相殘現象在自然界是屢見不鮮的。

發生實例

同類相殘是動物的某種行為,其產生原因多樣,但發生這種行為的主要目的控制動物的數量,保證能更好地繁衍後代。螳螂蟋蟀螽斯等都有同類相殘的情況,一旦兩隻雄性狹路相逢,它們就會擺開陣勢,展開決鬥。有時,力量弱的那隻一看勝算不大,會快速逃離,從而躲過災難。但要是雙方都脾氣較大,那惡鬥也就免不了,而失敗者可能就成了獲勝者的美餐。
瓢蟲的幼蟲經常會吃掉還未孵化出來的卵,甚至是剛孵化的比自己弱小的幼蟲。當幼蟲開始成長時,便會攻擊別的幼蟲。同時,它自己也可能受到別的幼蟲的攻擊。在這樣的殘酷競爭中,只有那些強壯的才可以繼續存活。當食物缺乏時,同種類的瓢蟲在不同個體之間就會發生相互殘殺的現象,結果一部分瓢蟲得以存活,而得以存活的這部分瓢蟲所產生的後代也會有更強的生命力。
同類相殘的案例基本上都發生在成體消滅幼體的特殊形式下,在有的著作中描述的成年同類動物之間因為飢餓而互為食物的情形是不真實的,因為將自己同類當作食物的動物在尋找配偶進行繁殖時會遇到無法調和的困惑。有些雌性蜘蛛和螳螂確實會吃掉個子小得多的配偶,那可能是它們在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或者說自一開始獨立生活後就沒有見到太多同類,它們理所當然地捕食弱小者,敢於接近它們的雄性自不例外。造物主在冥冥中仿佛故意讓雄性與雌性在形體上相差懸殊,好讓雌性得到額外的蛋白質孕育後代,當然,即使是蜘蛛和螳螂這樣比較極端的例子中,雄性也並非必然會以自身的生命作為交配的代價。

生態學意義

同類相殘的生態學意義在於:可限制種群分布和抑制種群內的個體數量;可影響群落結構的主要生態過程,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多樣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可促進捕食者和獵物的相互適應(協同進化);捕食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捕食過程中倖存下來的個體,往往是各種性狀表現比較優秀者,它們可使種群復壯,讓其更具有生存競爭力。捕食者與獵物的關係往往比較複雜,不同物種之間捕食關係的形成是經過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