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瓜瓜絹螟

吊瓜瓜絹螟

吊瓜瓜絹螟是吊瓜最嚴重的蟲害。一年可發生五代,危害期5-10月,大量危害在7至9月,主要是幼蟲危害葉片和幼果,幼蟲有四齡,高齡幼蟲耐藥性強,因此防治上宜早不宜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吊瓜瓜絹螟
  • :植物界
  • :瓜蔞屬葫蘆科
  • :栝樓屬
c蟲害簡介,形態識別,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c蟲害簡介

瓜蔞屬葫蘆科、栝樓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果皮、果肉、籽均可入藥。瓜蔞原系野生藥用植物,在我國北部地區和長江流域均有生長。潛山縣地處皖西南,丘陵和山地面積較大,瓜蔞的開發生產成為近年來農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舉措。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進行人工庭院栽培,並開發了瓜蔞的食用、飲料,栽培面積2700hm2,已初具規模。由於人工栽培歷史短,在野生向人工栽培轉化的初期,尤其是大面積連片人工栽培種植後,瓜蔞病蟲的危害明顯上升。瓜絹螟就是其主要害蟲之一。

形態識別

成蟲:體長11mm,翅展25mm,頭胸部呈黑褐色,前翅白色半透明,略帶紫色閃光,前翅前緣和外緣、後翅外緣均黑色,腹部大部分白色,足白色。
卵:扁平橢圓形,淡黃色,表面有網狀紋。
幼蟲:成熟幼蟲體長25mm,頭及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淡綠色或草綠色,氣門黑色。
蛹:長約15mm,濃褐色,外被薄繭。

發生規律

生活史
瓜絹螟又名瓜螟、瓜野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在瓜蔞上一年發生3~4代,以老熟幼蟲或蛹在枯葉或表土上越冬,大多於支架竹竿頂節內、瓜架的草繩中化蛹。成蟲白天潛伏於葉叢或雜草等隱蔽處,夜間活動,趨光性弱,大多數在夜間羽化,羽化當天或第2天交配,卵產於葉背,散產或數粒至十幾粒粘在一起。各代幼蟲發生危害盛期一般在第1代7月中下旬,第2代8月上中旬,第3代9月上旬,第4代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其中2代、3代危害較重。
幼蟲危害習性
初孵幼蟲分散或群集在葉背取食葉肉,蟲齡稍大,則吐絲將葉片綴合,在其內咬食葉肉,造成較大的灰色斑塊,嚴重時可將葉片葉肉吃光,僅留下網狀葉脈,幼蟲也可鑽蛀瓜蔞花和幼果,造成花果腐爛;還可鑽入瓜蔓危害,造成危害點上部枯死。幼蟲較活潑,遇驚即吐絲下垂,轉移他處。4~5齡食量大,占幼蟲期總食量的95%,耐藥性也明顯增強。
發生與環境
在進行室內33℃和35℃恆溫下瓜絹螟培育試驗,其蛹發育正常,死亡率只有25%、38%。試驗表明,瓜絹螟是一種適應高溫的害蟲。不同生態環境的瓜蔞園中,瓜絹螟的種群數量無明顯差異。

防治措施

1、清潔田園。由表2可以看出,枯藤、落葉的處理是壓低瓜絹螟基數、控制其危害的有效方法。
2、人工摘除蟲綴葉。在幼蟲發生期,人工摘除卷葉或幼蟲群集取食(葉的一部分只有網狀上表皮透明)的葉片,集中處理,以減少田間的蟲口數,效果明顯,是控害技術的重要手段。
3、抓好肥水培育管理。對植株長勢需求嚴格控制氮肥,合理增施磷鉀肥,促使健壯生長,有利於座瓜,做好吊瓜田水槳管理,對缺水田塊採取傍晚放跑馬水(忌田中積水)。
4、清除徒長枝、重疊枝、遮陰枝。對長勢過旺、結瓜少的植株,採取該措施,促進通風透光,促生新梢,以利座瓜(操作中應注意有病毒病的植株與健康植株分開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5、及時出去田間雜草,做好田間枝架工作,同時在吊瓜花蕾期、幼果期、果實膨大期噴施壯瓜蒂靈加大營養輸送量,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使瓜體快速發育,生長周期內不落花、不落果、不裂果,提高吊瓜的產量。
6、及時防治,根據有病治病,有蟲殺蟲,無者則防的原則,應在瓜絹螟發病初期及時噴灑針對性藥劑控制病菌擴散,在瓜絹螟發生前期用1.8%齊蟎素天泰防治效果較佳,兩藥之間無明顯差異,而甲胺磷防效較差,與前兩者差異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