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海反應

首次使用青黴素治療梅毒的病人,由於TP被迅速殺死,釋放出大量的異種蛋白,引起急性變態反應,在治療後數小時出現寒戰、高熱、頭痛、肌肉骨骼疼痛、皮膚潮紅、噁心、心悸、多汗等全身症狀,或者各種原有梅毒損害的症狀也加重,嚴重的梅毒患者甚至發生主動脈破裂。這就是吉海反應。

定義,判斷標準,基本狀況,預防,機制,類型,其他,

定義

“吉海反應”是以Jarisch和Heyxheimer二人姓名命名的一種治療反應,原譯作賈立士(雅力士)和赫塞麥反應,現簡稱為“吉海反應”(J-H反應)。Jarisch(1850—1902)是奧地利皮膚學者,Heyxheimer(1861—1944)是德國皮膚學者。吉、海二人先後發現用強效胂劑治療梅毒時,部分病人突發高熱和皮疹加重。隨後問世的青黴素治梅毒和回歸熱也能引起同樣反應,人們都沿稱為吉海反應。

判斷標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梅毒診斷標準。梅毒患者在初次注射青黴素或其它高效抗梅藥物後4 h內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寒戰、頭痛、乏力並伴有梅毒症狀體徵的加劇。約在8 h內達高峰,24 h內發熱等症狀可逐漸消退,加重的皮疹也可好轉。此類現象診斷為吉海反應。

基本狀況

前驅寒戰期:在套用首劑強效藥物後2~4小時(最短15分鐘、最長6小時)病人突發寒戰、煩躁、驚恐,持續10~45分鐘。
潮紅高熱期:體溫上升到39℃甚至超高熱42℃,皮膚潮紅、皮疹鮮明,呼吸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有時出大汗、血壓下降,進入休克狀態,稱為“治療休克”(不是過敏性休克,與是否皮試無關)。約5%病人可因多發性臟器衰竭而死亡。
退熱期:高熱持續10多分鐘或6~8小時內自行消退,預後良好。繼續使用原藥不再發熱。整個反應在12小時內結束。

預防

醫生們曾用各種退熱藥、冬眠藥、激素或首劑減量法來防治吉海反應,但都不能證明它們比“不作為”更好。在治療梅毒前首先注射鉍劑作為準備治療,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目前鉍劑已斷檔。
吉海反應的高熱常使醫護們手忙腳亂、驚慌失措、濫施救治。此時應鑑別的有輸液的熱原反應、過敏性休克、藥源性流感樣綜合徵、藥物熱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情或合併症自身的惡化。
在用強效藥物首劑治療之前,醫生應提前告知發生吉海反應的可能性,並建議住院觀察。此外,醫生在動用強效藥物治療一般雜症時,有可能觸動了尚未確診的某個“大症”,從而引發一場“莫名其妙”的吉海反應,這是應該警惕的。
可以採用青黴素小劑量逐漸增大的方法,也可以採用在抗梅毒治療前1d或3 d給予口服潑尼松龍的方法¨5刪,但是此類預防方法患者的依從性較差,影響了最終的效果。我們在抗梅毒治療同時採用激素進行預防,結果吉海反應發生率大幅度減少,證明了這種預防措施的有效性。同時,我們還發現患者反應的嚴重程度也大幅度減輕,減少了患者的痛苦。鑒於此種方法患者的依從性很高,方法簡便易行,效果肯定,建議予以推廣。

機制

通常認為,吉海反應是由於強效藥物大量消滅病原體後,其崩解產物引發的全身反應。從系統論的觀點看,它是由於藥物、機體、病原體三個體系綜合作用的結果。
隨著現代強效藥物越來越多,能導致吉海反應的新舊廣譜藥物和相關病原體也越來越多,已知的有:青黴素治療梅毒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鉤端螺旋體、萊姆螺旋體;氯黴素治療傷寒桿菌;四環素治療布氏桿菌;甲硝唑治療滴蟲;吡喹酮治療豬囊蟲;灰黃黴素治療某些真菌等等。

類型

近年來臨床上還觀察到發作較緩而持續較久的“類吉海反應”。例如,用強效的利福類藥物治療結核病時,在治療兩周后突發高熱、劇咳、血痰、頭頸痛等,三周后諸症狀開始好轉。這是結核好轉過程中的暫時惡化,可算是一種慢過程的吉海反應。
可以說,吉海反應是一種殺菌藥物太強,機體反應劇烈的“雙刃劍樣”效應。

其他

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所引起的一種病程長、臨床表現各異的慢性性傳播疾病。梅毒的傳染力強,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性大,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之一。
吉海反應又稱治療後加重反應,是一種偶見於螺旋體感染性疾病如梅毒、鉤體病等在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後不久出現的一種病情一過性加重反應。主要原因是在短時間內螺旋體大量死亡,釋放出大量菌體蛋白(內毒素),引起機體出現中毒反應,表現為高熱、頭痛、寒戰、肌痛、心搏過速、嗜中性白細胞增加、血管擴張伴有輕度低血壓。皮損加重,偶爾亞臨床的或早期的皮損可在反應期首次明顯出現。還可使妊娠婦女發生早產及胎兒宮內窒息。世界衛生組織(WHO)主張治療前一天口服強的松5mg,4次/d,連續4d圓,可有效預防吉海反應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