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是吉林省省屬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院校、吉林省首批整體轉型試點院校。

學校由原吉林省農業學校和原吉林特產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2003年原吉林省農業學校併入原吉林特產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截至2017年3月,學校占地面積19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1.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26億元;設有13個教學院(部),43個本科專業,18個專科專業;有教職工767人,全日制在校生12100餘人,成人學歷教育函授生600餘人。

基本介紹

  • 所屬地區:中國吉林省吉林市
  • 主管部門吉林省
  • 學校官網http://www.jlnku.com
  • 中文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 英文名: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 簡稱:JLASTU
  • 創辦時間:1907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農林
  • 屬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 現任校長:張立峰
  • 校訓:厚德圖本 勵學篤行
  • 主要院系:經濟管理、植物科學、中藥科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等
  • 學校地址: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翰林路77號
  • 學校代碼:11439
  • 主要獎項:13年中俄大學生程式設計賽三等獎
    13年挑戰杯吉林省科技競賽一等獎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學校前身,合併建校,辦學條件,學院設定,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科研機構,學術資源,文化傳統,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九站校區歷史
1907年清朝末期,在吉林的東局子成立了“農學堂”;
1937年將農學堂改為“第一國民高等學校”,校址遷往吉林的八百壠。國民黨占領吉林後,與白山的齋齋農林學校合併,該名為“吉林省立農科職業學校”;
南校區鐘塔南校區鐘塔
1948年5月8日,學校遷往吉林九站農業實驗場,校名改為“吉林省立農業學校”;
1949年冬,學校由九站遷至吉林市江南,改名為“吉林省立農業專門學校”;解放後第一批學生分設農業、畜產獸醫、農田水利科,修業期限四年。在校243人,並有47人畢業。
1950年增設了林業專修科,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城市疏散人口,學校暫時遷到吉林省樺甸縣朝陽溝;
1951年人民政府撥款,50億(當時貨幣),在吉林市郊區建立新校舍,年底校舍建成後遷回新校址;
1951年12月,將“吉林省立農業專門學校”更名為“吉林省農業技術學校”,學校改制為中等專業學校。8月,林學專業合併到吉林省林業學校;
1953年,將“吉林省農業技術學校”改為“吉林省農業學校”;
1954年水利專業合併到瀋陽東北水利學校,隨遷教師17名,學生78名;
2013年新公寓神內公寓落成典禮2013年新公寓神內公寓落成典禮
1957年2月,通化農校併入吉林省農業學校,隨遷學生322人個部分教師,在校生達到2402人,教職工400人,其中教師190人;
1958年,增設“獸醫專業”大專班並招收一年制“社來社去”班500人,在校學生達3079人,教職工增加到654人;
1959年學校增設了水產、農業氣象專業,由農、畜兩個專業抽出5個班學生,成立了特產系,獸醫專業大專班併到軍委獸醫大學;
1961年,水產專業併入吉林省大賚水產學校;
1962年特產系遷到左家特產學院;1963年,增設會統專業。成立了函授部,面向全省招生;
南校區孔子廣場南校區孔子廣場
1964年,增設了農電專業,長春電力技工學校兩個農電班併入學校,招收“社來社去”班13個;
1966年初,學校與吉林省九站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併,實行以所辦學,改名為“吉林省九站農業勞動大學”設立農學系;6月,文革興起,學校遭到嚴重摧殘和破壞,停止招生,教學和科研活動被迫停止;
1971年恢復招生,招收“社來社去”學生280人,學制一年;
1972年,撤消吉林省九站農業勞動大學,改名為“吉林省農業學校” ;
1994年12月,日本神內良一援助項目在東京簽訂,確定神內吉林農業技術研修中心在吉林省農業學校建立;
2000年由原中專學校改制為高職院校,,經教育廳批准併入北華大學,組建職業技術學院,繼續保留“吉林省農業學校”校名,人、財、物相對獨立;
冬季冬季
2001年,經教育廳批准,正式併入北華大學,定名為“北華大學農業技術學院”。7月13日正式舉行揭牌儀式。
左家校區歷史
1958年,在吉林省農業廳和省人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吉林特產學院”。
1958年初,將吉林省農業學校三年級在校學生中成績優良的369名撥給吉林特產學院,作為一年級。校址為左家鎮,設經濟動物、藥草栽培、果樹園林四個專業,學制四年;
1958年12月8日,舉行了“吉林特產學院首屆開學典禮”;
1960年末,已經有專任教師94人編寫出17門專業課教材和講義,承擔30多門課的教學任務,並承擔了國家、省和學校的科研課題27項,16項寫出論文,有的轉化為生產力。
南校區—火炬南校區—火炬
1961年春,吉林省委決定將吉林特產學院併入吉林農業大學,改為吉林農業大學特產學院;
1966年初,吉林省委決定特產系從吉林農業大學分出,恢復吉林特產學院建制,與吉林特產研究所合併建黨委。剛從吉林農業大學分出,文革開始,學校被迫停辦。原吉林特產學院校舍被空軍1392部隊占用,後將“青溝五七幹校”搬遷到此,與左家五七幹校合併為“吉林省五七幹校”。
1984年10月,籌備恢復吉林特產學院,定校名為“吉林農墾特產專科學校”,為省屬學校,專業設定為藥用植物、野生動物、農畜產品加工(特產)和農業經濟管理(特產)四個專業,學制三年;
動物標本—東北虎動物標本—東北虎
1985年9月11日,吉林農墾特產專科學校舉行了首屆開學典禮。
1986年增設二年制專修班和三年製成人特產師資委託培養班;共招新生180人;4月2日,國家副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王震視察我校並親筆題寫“吉林農墾特產專科學校”校名;
1993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吉林農墾特產專科學校更名為“吉林農墾特產高等專科學校”。1958年,在吉林省農業廳和省人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吉林特產學院”於1958年初,將吉林省農業學校三年級在校學生中成績優良的369名撥給吉林特產學院,作為一年級。校址為左家鎮,設經濟動物、藥草栽培、果樹園林四個專業,學制四年。

合併建校

2004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我校與北華大學農業技術學院合併組建吉林特產學院。
2004年3月27日,國家教育部專家組在四川對全國升本學校進行評估,學校以全票通過升本院校,校名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正式發函同意建立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辦學條件

學院設定

截至2017年3月,學校設有動物科技學院、製藥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植物科學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食品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中藥學院、文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社科部和體育教學工作部14個教學院(部)。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3月,學校共有教職工767人,教授67人、副教授185人,博士125人、碩士482人。“雙師型”教師241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2人、吉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1人、吉林省“雙百人才”3人,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個、優秀教學團隊6個。

學科建設

截至2017年3月,學校建有省級重點學科3個。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7年3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驗點專業1個、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2個、省級品牌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精品課12門;建有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
南校區秋景南校區秋景
國家級特色專業: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
省級特色專業:動物醫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中藥資源與開發、生物技術等
省級精品課程:西方經濟學、蔬菜栽培學、高等數學、資料庫原理、動物外科學、毛皮動物飼養學、藥用植物學
  • 實習實踐
截至2017年3月,學校建有校內專業實習實訓基地42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310個。
學校建有“吉林市青年創業孵化基地”1個、“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基地”1個。學校被確立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級食物與營養教育示範基地”。
  •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3月,學校先後派出專家、學者赴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等十幾個國家進行交流、訪學,與美國、俄羅斯、法國、韓國、新加坡及中國台灣地區的10餘所大學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選派優秀學生赴國(境)外進行研修或雙學位學習。
2016年,學校與韓國慶南大學大學合作舉辦的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獲教育部批准。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2010年學校立項89項,其中科技部3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全年科研經費555.3萬元。“十一五”期間學校承擔各級科研、教研課題390項,獲獎53項;有3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專利,中熟玉米吉科玉101和中晚熟水稻吉科稻512兩個項目已推廣套用;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葡萄、玉米、水稻新品種各1個、黑木耳新品種5個;制定了吉林省黑木耳生產地方標準,作為國家級地方標準填補了省內空白。獲得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1項;公開出版教材和著作224部,發表核心期刊以上論文753篇,SCI檢索17篇。大力開展科技興農工作,積極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在吉林省開展科技人員培訓和項目推廣工作,累計培訓農民、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管理幹部1.3萬餘人,研發推廣實用技術200多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4億元。“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和創業人才培養工程”項目獲吉林省政府校企合作優秀獎和吉林省人才優質項目二等獎。
據2014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在研國家級項目21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有四位教師分別參與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863、973項目的研究工作,獲得市級以上各類獎項17項,科研經費四年累計達2408萬元,各類科研獎勵支出150餘萬元。2013年,實現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科技進步獎的雙突破。

科研機構

截至2017年3月,學校建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農產品檢測中心1個、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個、吉林省特色農業產業研究中心1個。

學術資源

據2014年4月學校圖書館官網顯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圖書館藏書總量111.9萬冊,其中紙質圖書70.1萬冊(院系資料室圖書0.3萬冊);中文過刊3.8萬冊;電子圖書38.0萬種,生均圖書101.5冊,現刊1171種;藏書特別注重農業、特產業等方面圖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有5種資料庫:其中外文資料庫1種:《國道外文特色專題資料庫》;中文資料庫4種:《中國知網》、《中國工具書集錦線上》(鏡像)、《超星數字圖書館》(鏡像)、《讀秀學術搜尋平台》。另有6種資料庫線上試用。

文化傳統

學院校訓為“厚德圖本,勵學篤行”。
學院校旗為綠色長方形旗幟,旗幟左上角印學院校徽,中央印黃色“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校名。
學院校標為雙圓套圓形徽標,主體顏色是藍、白相間。校標以學院英文縮寫“JLASTU”為設計元素,變形為舞動的人形、向陽的飛鳥和飛揚的飄帶。校標環形上部是“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校名,白色底部1907標誌最早辦學時間。
學院校徽為教職員工和學生佩戴的題有校名的金色圓形證章。
學院校歌為《鑄青春風骨》。
學院校慶日為每年9月6日。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徐大林
黨委副書記校長張立峰
黨委副書記劉兆國
紀委書記劉春雷
副校長:馬麗娟、王懷忠陳殿元李國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