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

吉林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成立於1999年,下設田野考古教研室和人類學、考古DNA、動物考古、環境考古、石器分析、文物套用技術、考古多媒體影像處理等7個實驗室,主要承擔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本科生的田野考古實踐教學與室內實驗教學任務。共有實驗用房22間,面積1160平方米。主要儀器設備近300台(件),總價值近700萬元。獨立建制的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也是中心從事實驗教學的重要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
  • 成立時間:1999年
  • 榮譽:全國高校考古專業中國家重點學科
  • 優勢:師資力量強大
中心建制,師資隊伍,依託優勢,實驗教學成果,交流與學習,

中心建制

重視學生田野考古技能的培養是吉林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專業的優良傳統。1972年吉林大學考古專業成立,在張忠培等先生的主持下,將田野考古實踐教學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於專業建立之初即先後發掘了大安漢書、江陵紀南城、易縣燕下都、東寧團結等遺址。並組建考古技術室(即今文物套用技術實驗室的前身),負責考古繪圖、測量、攝影、修復等方面的教學任務。1978年由林沄先生主編的《工農考古基礎知識》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成為全國高校考古專業的第一部野外實踐教學的專用教材。80年代初,考古專業又積極探索野外實踐教學的基地式教學模式,相繼在張家口、晉中等地設立田野考古教學基地,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在本科生實際工作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此後,吉林大學考古學科在繼續保持優良傳統的同時,通過最佳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加強教材建設、強化教學管理,使得實驗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90年代後期,在朱泓教授的領導下,吉林大學考古學科及時順應世界考古學發展的最新潮流,不斷加大學科交叉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考古專業在編教師的“二次創業”、引進人才和合作共建等形式,又相繼組建了人類學、考古DNA、石器分析、環境考古、動物考古、考古多媒體影像處理等實驗室。通過搭建新的實驗教學平台,開拓新的實驗教學領域,逐漸健全了野外實踐教學和室內實驗教學兩大課程系列,形成了有“吉大”特色的實驗教學內容,充分發揮了實驗教學在各層次人才培養中的主導作用,從而實現了吉林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實驗教學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師資隊伍

中心現有專職實驗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23人,其中正高級職稱9人、副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8人。有12人獲得博士學位,2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專職人員中現有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吉林省省管優秀專家2人和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1人。中心還有林沄、魏存成、楊建華、滕銘予、朱永剛等兼職教師18人。成立以來,中心專兼職人員圍繞中國邊疆地區考古、外國考古、生物考古和田野考古等特色研究領域展開了有計畫和協作式的研究,承擔了數十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或教改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科研與教學成果。

依託優勢

考古實驗教學中心所依託的吉林大學考古學科是全國高校考古專業中兩個僅有的國家重點學科之一。同時還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國家“985工程”中國邊疆史地創新基地、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歷史學基地(文科基地)、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考古學特殊學科點(理科基地)、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等科研和教學平台。2007年,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成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08年考古學教學團隊又成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學科建設的發展,為考古與博物館學的實驗教學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條件。

實驗教學成果

實驗教學中心自成立以來,在教研方向設定、課程系列規劃、實驗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田野考古實踐教學、教材建設、資源建設、網路教學及學術交流等方面採取了切實可行的創新性改革措施,取得了突出成績。為國家的考古文博事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受到國家主管部門和廣大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教學改革成果先後榮獲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多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田野考古學》入選國家級精品課,在國內高校考古專業中有重要影響。已出版實驗教學教材6部。其中《體質人類學》與《田野考古學》分別入選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交流與學習

1、張忠培教授指導學生觀察陶器
吉林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
2、林沄教授
吉林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
3、魏存成教授在巴黎出席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
吉林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
4、朱泓教授工作照
吉林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