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漢代墓葬群

合浦漢代墓葬群

合浦漢墓群集中分布在合浦縣城東北至東南郊的丘陵地帶,在廉北、堂排、衝口、廉東、廉南、平田、禁山、楊家山、中站等村莊,分布著漢代墓葬村土堆近二千座,範圍南北長13公里,東西寬6公里。漢墓村土堆一般有5米左右二底徑,高近1米餘;封土高大的底徑超過60米,高亦有7米以上。而在各封土堆之間則遺存著數目很大的封土無存的地下墓群。1981年合浦漢墓群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浦漢代墓葬群
  • 位置:合浦縣城東北至東南郊
  • 類型:漢代墓葬
  • 結構:有墓道、甬道、主室
地方歷史,歷年考古,漢墓葬俗,文物精華,陶器,青銅,玉器,

地方歷史

合浦是北部灣畔的歷史文化名城,嶺南古郡。在先秦時期為百越之地,駱越之境。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在嶺南置南海、桂材、象郡,合浦地屬象郡所轄。秦末漢初,南越國坐擁嶺南一方,合浦為其統轄之土。《漢書》記載,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後,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設定合浦郡,此為“合浦”一名留著於史冊之始,至今已歷經了兩千餘年的歲月。
自武帝開郡以來合浦一向是歷代郡、府、州、縣的治地,是地方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也是以“海出珍寶”聞名於世的物產豐富的嶺南重鎮。尤其在漢代,它作為漢帝國對外商貿的海路交通起點,繁榮鼎盛一時。而這一段歷史所能留至今日的證物,除了《漢書·地理志》中所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自武帝以來皆見獻。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同,漢之譯使自此不矣。”一段文字為最重要的史料證據之外,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實物證據就是合浦漢代墓葬群。

歷年考古

1957年以來,文物部門已對將近700座合浦漢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已清理的墓葬大體上分為西漢晚期王坑木槨墓;西東西漢之間少量的過渡性磚木合構墓;東漢結卷磚室墓。以東漢磚寶墓占大多數。西漢晚期木坑木槨墓,墓坑一般為長方形豎穴,底有枕木溝,鋪白膏泥,木炭及沙層;也有大型的多寶木棱墓出現。大多帶斜坡墓道。漢墓群中所葬墓主身份各異,既有漆棺寶器厚葬的郡守縣令一類官員,也有富豪或穴室窄小,葬器甚少之人。
1971年望牛嶺西漢晚期土坑多室木槨墓,墓主估計屬當時“九真郡”郡守級官員。其封土堆底部直徑40米,高5米。墓坑平面呈“乾”字形,墓向南偏西40度。
由最初的以土坑木槨為主體,僅以磚切封門牆,一直演化為墓壁與底困磚頂用木料的形式。最後完全轉變為東漢時期滸的磚寶墓。合浦漢墓的墓磚一般部拍印幾何形花紋,有的還拍印文字或古語,分為長方形的平磚、楔形磚兩種;墓底有的採用大塊的方形磚。磚玉墓聲帶餘坡墓道,墓寶形制長方形、中字形、凸字形、十字形春頂和廿字形雙寶雙券頂、穹窿頂等。
有墓道、甬道、主室,南北耳室,全長25.8米,最寬處14米,深8.8米。主室後部縱陳朱漆棺具,內有鐵劍、環首刀、金餅、金珠、銅鏡、五銖錢及瑪瑙、玉、水晶、琥珀等佩飾;棺外放置大批銅器和漆器,如銅鳳燈、三足盤、鼎、壺、紡、鑒、鍋、魁、鎮、樽、洗、盆、藥臼、博山爐、井、灶等銅器,以及乾欄式陶屋,鎏金銅扣及金平脫的盤、耳杯、盒等器物。在北耳室出土銅車馬器車戟等明器;南耳室置銅倉、銅魁和陶鼎、壺、瓿、罐、提筒、瓮等陶器及12件男女陶侍俑。該墓共出土了245件陪葬器物,反映了漢代厚葬之風遍及海角之隅。目前,在嶺南地區,墓室結構如此巨大複雜、隨葬品如此豐富珍貴的西漢晚期木槨墓仍不多見(見《廣西合浦西漢木槨墓》)(《考古》1972年5期)

漢墓葬俗

主要在主寶放置棺具,配置有成套的陶器以及青鋼器,鐵器組合,有部分墓葬隨葬漆器、玉器和金銀、玻璃、水晶、瑪瑙、琥珀等貴重器物。其中,漢墓中出土大量的倉、畜圈禽舍和五禽六畜等明器模型,反映了這一“不產谷實”,而以商販珍寶為主的合浦郡(見《後漢書·孟嘗傳》)對農業經濟發達的追求;而嶺南風格濃厚的青銅器,表現了南海地區所具有的高水平手工業一產技術;諸如水晶瑪瑙,玻璃琥珀一類風格迥異於華夏之物,則反映了合浦港對外商貿往來興盛的史實。而在一些出土器物之內,裝有禽畜類遺骨,以及稻穀、酒液、蚌貝、龍眼、荔枝、楊梅、橄欖等遺物,為研究當時的農業經濟與生物資源提供了珍貴的標本。

文物精華

陶器

合浦的漢代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珍貴的文物,既有具濃厚嶺南風格的陶器與青銅器物,又有類似於中原的金銀玉器;而且,漢墓出土了一大批明顯帶著異域色彩的水晶瑪瑙、玻璃琥珀等飾物與器皿。這些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合浦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嶺南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精湛;也展現了合浦港作為漢代對外貿易大港和我國古代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點之一的興盛的面貌。在已出土的合浦漢墓文物中,陶器所占數目最大,其次為青銅器,水晶瑪瑙、金銀玉石等貴重的飾件或禮葬之器又次之。
陶器沿襲了嶺南百越民族傳統的硬陶製作技術,火候極高,造型靈秀,器壁薄而均勻,器表一般裝飾刻劃幾何形線紋,很有地域特色。以明器乾欄式陶樓為代表。合浦漢墓的青銅器,反映了嶺南地區青銅製造業的生產水平和工藝特點。器物形體小巧精緻,器壁薄僅1—2毫米,器表均裝飾繁縟的細線鏨刻紋飾,線細如髮絲,裝飾有鋸齒紋、回紋、菱形紋、葉紋、錦紋、弦紋、水波紋、篦紋等幾何形紋飾以及羽毛紋、鳳紋、鹿紋、虎紋、龜紋等,嶺南特色很為鮮明。

青銅

最為典型的代表是1971年望牛嶺西漢晚期木槨墓出土的一對銅鳳燈、造型為昂首回望的鳳鳥,腹頸部中空且相通,背部圓孔上置一淺圓形燈盤;鳳頸後彎,以雙管相套接,可拆開與轉動,可調節燈光;鳳嘴銜喇叭形燈罩,罩通頸腹以容納燈炬的菸灰,保持空氣清潔;扁平的長尾下垂及地,與雙足平衡器身。鳳燈通體細刻羽毛紋。其製作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堪稱瑰寶。此外,青銅出土文物中的龍首柄銅魁,人形三足承盤、活鏈龍首提梁壺,孔雀紐三熊足銅樽,鏨刻守門衛士乾欄式銅倉,人面紋和人臂執刀銅鋪首,錯金銅劍等等器物,也是罕見的藝術珍品。一般而言,南方沿海地下酸濕,青銅器很難以完好無缺地重見天日,因此,1986年鳳門嶺東漢早期磚室墓中出土的內裝千年美酒的銅提梁壺,就顯得格外珍貴。

玉器

出土了一批玉質異常堅密潤澤,潔白華美的玉器,有子母扣龍、鶻形玉帶鉤、蟠螭形玉佩以及透雕“宜子孫,日益昌”出廊玉璧等等器物。而龍首金帶鉤與鏤嵌金花珠鏈等黃金飾物製作上可謂巧奪天工。《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時起,我國與南洋諸國的海上交通貿易甚為發達,合浦當時是我國同東南亞各國及地區友好貿易往來的主要海港,由此“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黃金雜繒而往。”現在,漢墓中出土了大量晶瑩艷麗,造型獨特的水晶、瑪瑙、琥珀、綠松石、玻璃等器物,屬於漢代合浦港海外貿易興旺發達的實物證據。這些舶來製品當中,以藍色的玻璃杯、碟、環等較大件器皿為稀少,而透明度極高極純淨的各色水晶穿飾也引人注目,有一串紫色水晶串珠由163粒十四面體珠子組成,重達615克。瑪瑙飾物也多是由名貴美麗的紅色或黑白纏絲、花斑瑪瑙製成。
合浦漢墓出土文物濃縮了二千年前合浦郡的社會歷史面貌,於無聲中展示了這一“海角名區,還珠故郡”的古老文明,昭示今人在西部大開發中沿著古人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發憤圖強,走向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