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長捷

史長捷

史長捷,航天測控與遙測技術專家,中國航天測控與遙測技術的重要開拓者與主要學科技術帶頭人之一。早年從事通信技術研究,曾作為主要設計者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半導體載波機。1958年開始從事航天技術工作,在我國第一套光學外測系統、四代五種遙測系統的總體設計、關鍵技術解決與技術協調中有突出建樹。還為我國測控與遙測技術發展方向的確定和規劃的制訂,使其走基本型、系列化、通用化發展道路,與國際接軌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長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25年10月10日
  • 職業:無線電遙測專家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主要成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代表作品:《遙控遙測》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史長捷,無線電遙測專家。湖北安陸人。194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電機系。建國後,歷任解放軍通信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技術員、助理研究員,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測控公司總經理,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常委,中國宇航學會第一屆理事。長期從事航天遙測系統的研究工作。在火箭和人造衛星遙測系統的研製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績,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史長捷史長捷

人物生平

史長捷,1925年10月10日生於北京,祖籍湖北省安陸縣。父親史青,字丹池,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土木工程系,歐洲中國同盟會首批會員,曾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土木局局長,後赴漢口江岸任平漢鐵路第三總段總段長。母親張浚民是一位思想進步,正直善良的知識女性。要求子女誠實做人,刻苦攻讀,做國家的有用之材。在父母的教育與薰陶下,他自幼勤奮鑽研,立志學習工程技術。
幼年時期,父母為他及鐵路同事的子女一起聘請了家庭教師,進行數學、語文、英語等的學習,使其養成了學習的自覺性,並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1937年步入社會教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漢口漢光中學,次年因武漢淪陷,隨父母遷居,先後就讀於四川華陽縣中學、自貢市蜀光中學和四川樂山武漢大學附中高中部,在武大附中三個學年六個學期的學習中,學習成績在班級內一直名列第一,各科成績都是優秀。中學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精神都為其以後的大學學習和畢業後的工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根深才能葉茂。
1944年考取武漢大學電機系電信組,在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中,他如饑似渴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著各類知識。武大地處著名的東湖風景區,在校期間卻從未去東湖一覽,全身心地傾注於學習,他四年學習成績的總平均名列全班第一。他不僅學習拔尖,而且關心和幫助同學,思想進步。正是由於這些思想基礎,1948年大學畢業後不久,他即加入了中共中南局統戰部秘密組織的新民主主義建設協會。
1948年7月,大學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被分配到武漢電信局長途電話機務站任實習技術員。1951年調赴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開始從事電信科研工作,後該所改為總參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這一期間,正值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恢復和第一個國民經濟建設五年計畫時期,也是新中國電信事業創建和蓬勃發展時期,風華正茂的史長捷,以其朝氣蓬勃的滿腔熱情和對新中國的無限熱愛,在電信技術工作領域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參加了我國第一台電晶體三路載波機的研製,擔任工程組組長,負責總體設計,並親自攻克了寬頻帶放大器、自動電平調整等技術關鍵,與有關科技人員一起按時保質地完成了三路載波機的模樣機。結合研製工作,他還系統地蒐集和總結了蘇聯專家關於載波機總體設計的理論與經驗,編輯成冊,為載波機設計提供參考。
1957年年末,他隨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一起並人國防部五院二分院,開始獻身航天事業的生涯。先後擔任二分院五支隊遙測研究室主任、試驗處工程師、一分院七所(後改為七機部704 所)技術副所長等職;1982年任航天部測控公司總經理;1985年任航天部(1988年改為航空航天部,1993年改為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常委、研究員。他一直從事飛彈與航天型號的測控、遙測系統的研製及其科技管理工作,從第一代光學外測系統的研製,到仿製蘇聯的並經改進而研製成功的第一代遙測系統,直到我國的第二、三、四代遙測系統的研製;從設施設備研製,到科研生產隊伍的培養,直到科研生產機構的組建;從研究、設計,到試製、生產,直至參加型號的飛行試驗;從技術發展方向、途徑、發展戰略的確定,到發展規劃、計畫的制訂、實施,直至技術方案的確定。他都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與汗水,發揮了技術帶頭人的作用。研製成功並已投入使用的多種遙測系統、測控系統不僅滿足了各類戰略、戰術飛彈,運載火箭與套用衛星等的研製與飛行試驗的需要,而且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有的已可以和國際測控系統接軌,為這一技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他還是一位在遙測與測控技術領域有影響、有造詣和學術思想活躍的老專家,是這一技術領域公認的主要學科技術帶頭人之一。曾任中國宇航學會遙測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現在還有多項技術兼職,如中國軍事測控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美國ABI顧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在大學兼職教授等。
正由於他在航天事業和遙測與測控技術領域的貢獻,因而多次收到表彰與獎勵。他曾作為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獲1項國防科技成果特等獲、1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以及多項部級科技進步獎。1980年,被破格晉升兩級工資,並被評為七機部勞動模範。1991年,被評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還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0年、1992年,他分別榮立航空航天部二等功和一等功。1999年9月18日,他作為特邀代表榮幸地出席了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科技專家大會。這是對他在“兩彈一星”偉大事業中所作貢獻的褒獎。他也甚感欣慰。

技術成就

為了滿足飛彈與航天事業創建與發展的需要,1962年,決定開展“150”工程(光學外彈道測量系統)的研製與建設工作,整個工程由當時的國防部第五所研究院負責抓總,包括總體設計、研製抓總、技術協調等。這是一項大型系統工程,包括光學電影經緯儀系統、引導雷達系統、程式瞄準儀系統、半自動判讀儀系統等。
著名光學技術專家王大珩擔任“150”工程總工程師,史長捷擔任副總工程師。他作為抓總單位的技術負責人,不僅負責工程的總體設計,還在技術協調和關鍵技術攻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主持制訂了“150”工程的總體技術方案,從理論上解決了確定系統精度與可靠性指標的方法及指標的分配方法,提出研究與套用試驗學的理論方法,即利用先驗信息,採用數理統計學中的序貫分析法進行精度分析。這樣可在節省飛彈試射發數,降低對測控系統精度要求的情況下,並能滿足射表的編制要求。這些新思想、新方法的套用,對工程總體技術方案的確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思路與方法曾得到各方面領導的贊同與好評,並為此集中了當時國內一批專家進行研究,後來組建成705所。“150”工程在1968年建成並交付使用,滿足了我國中程、中遠程液體彈道飛彈的發射需要,有力地保證和促進了我國飛彈與航天事業的發展,還為我國航天測控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包括科技隊伍的培養鍛鍊、科技成果的貯備、組織管理方法等方面。1963年,繼“150”工程之後,他還指導了我國第一套無線電雷達測軌的“154”工程的方案論證工作。
他還在我國測控與遙測科技隊伍的組建與培養,研製生產機構的組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8年,他在國防部五院二分院組建了遙測技術研究室,這是我國最早的航天遙測科技隊伍之一,他是該室的主任;1962年,他積極建議並促成二分院的遙測技術研究室與一分院八室合併,成立一分院七所,1965年國防部五院改組為七機部,七所改稱為704所,從一分院七所起,他一直擔任技術副所長。這一研究所是我國航天遙測技術的中心所,以這個研究所的一些研究室為基礎,先後分建了國防科委(後改為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測控通信研究所、705所、七機部一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計量技術研究所。測控通信研究所是由於研製“150”工程的帶動,1962年在一分院七所成立了測控總體研究室,1964 年,以這個室為基礎,劃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立測控通信研究所,後直屬於國防科委,這個研究所是我國飛彈與航天測控與通信的抓總單位。60年代,他還從我國航天遙測事業發展的大局考慮,經他建議和努力做工作,促成重慶716廠(通信設備廠)石橋鋪新廠劃歸七機部,組建遙測設備生產廠,稱重慶巴山儀器廠,代號為289 廠。至此,我國測控與遙測技術的抓總、設計、生產的核心力量已基本形成。
1958年至1962年間,他主持仿製蘇聯的26路機械交換子的遙測系統(PTC-6),並將其國產化和加以改進,成為52路的遙測系統(PTC-6甲),這是我國的第一代遙測系統,為我國仿製的近程飛彈、自行設計的中近程飛彈、改進的中近程飛彈(兩彈結合的飛彈)、中程飛彈等地地飛彈及早期的多種戰術飛彈的飛行試驗提供了遙測服務,為各種飛行試驗故障分析提供了可靠的遙測數據,PTC-6甲系統為我國飛彈技術的迅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仿製與改進中,擔任技術負責人的史長捷,深入研究設計和生產的第一線,從改進方案的確定到關鍵技術的解決,他都提出了卓有見樹的建議,對仿製和改進的成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自行設計的第二代兩種遙測系統研製中,他仍是技術負責人。1962年到1965年,主持研製成功大容量遙測系統,這一系統採用數字與模擬的混合體制,速變參數測量用模擬體制,緩變參數測量用數字型制,該系統能同時測量速緩變參數,其容量和精度達到最佳化而合理的組合;用電子交換子取代機械交換子,速率由第一代的16千比特/秒提高到80千比特/秒。該系統的技術水平優於當時蘇聯的技術水平。已成功地套用於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飛彈,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各類戰術飛彈的研製、飛行試驗與發射,一直使用到80年代。
60至70年代,他還主持研製了中低速率的自動跟蹤遙測系統,這是為返回式遙感衛星研製的,在國土上空低速實時傳輸數據,用磁記錄慢記快發的中速率系統向國內站傳輸地球背面數據,其射頻由80兆赫提高到400兆赫,採用連續波跟蹤的方案,技術水平已達到美國當時“水星計畫”的水平,解決了我國不能全球布站又需獲取全球遙測參數的難題,這一方案一直沿用到今天的近地衛星。
在我國第二代兩種遙測系統的研製中,從總體技術方案的確定,到關鍵技術的解決,直至飛行試驗和發射現場各種技術問題的解決,他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返回式遙感衛星的中低速率的自動跟蹤遙測系統的研製中,他力主採用這一方案,並做了大量的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的工作,還為這一方案的實現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滿足了我國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的需要。
1973年,他提出了70年代我國遙測技術的發展戰略,強調通用性,研製飛彈與衛星通用的遙測系統,先用人工變狀態,再用計算機改變狀態;以數字型制為主,兼容數字模擬混合體制;碼速率由80千比特/秒到320千比特/秒分擋可變;調頻調相兼容,分別適用於武器低仰角測量及衛星距離遠增益高等的不同要求。他所提出的發展戰略與技術思想,對我國研製第三代綜合遙測系統以及通信衛星的統一載波測控系統中的跟蹤測控系統,都發揮了指導作用。他參加了歷次的飛行試驗與發射,在總結歷次發射現場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遙測記憶重發方案代替磁帶機鑽地回收的方案,並提出採用提高射頻的辦法解決彈頭再人黑障區時遙測信號中斷時間較長的難題,在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飛彈首次測量成功,為以後使用記憶重發方案奠定了基礎。在跟蹤測控系統研製中,採用射頻4000兆赫與400兆赫並用的雙頻段連續波跟蹤的方案,微波可壓縮黑障時間,米波可增大跟蹤測量距離,還提高了出黑障後快捕跟蹤取得數據的可靠性。第三代遙測系統的研製成功,不僅套用於我國80年代前期戰略飛彈與航天技術的三項重點任務(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液體彈道飛彈,水下發射固體彈道飛彈,試驗衛星通信工程),還在後繼的運載火箭和戰術飛彈研製中得到了套用,特別是在長征二號E和長征三號B發射故障分析中,遙測系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85年,他到航天部科技委工作後,更加專心致志地從事我國航天測控規劃的制訂工作,並參加和全面指導了我國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第四代遙測系統的研製工作。1987年,他提出了研製“基本型系列實時計算機遙測系統”的方案,在他所提出的總體技術方案中主要有如下技術建議:研製雙匯流排模組化計算機控制參數可程式遙測系統,以解決較強擴展性和覆蓋性的問題;採用大規模數字積體電路,使第三代遙測系統的一個抽屜縮小為一塊印製板;採用數據流體制使速率由320千比特/秒提高到8×2兆比特/秒,一個遙測站可具有8個站的功能,可以大量測振動參數,取消了磁帶機上彈,並可提高故障彈(箭)回收遙測數據的可靠性;採用數字驅動代替傳統事件驅動,可逐字標明數據流去向,處理方法上逐字可變;採用分散式專用處理模組並行處理方法,克服了集中式處理的瓶頸,提高了實時處理的能力;採用多顯示站以聯網解決一站多戶並用的問題;射頻和視頻全面靠國際標準,射頻用S波段,以解決國際聯網問題;在理論分析計算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處理效率的原則,採用動態最佳化管理軟體,克服匯流排形成瓶頸影響處理效率。
除了遙測地面部分基本型的總體技術方案、框圖、主要技術指標的制定外,他還提出了彈上遙測系統基本型的總體技術方案,採用標準化、系列化、模組化、小型化的方案,增加通用性和覆蓋面,解決了以往一個航天型號使用一種彈上遙測設備的問題。採用分布與集中相結合,串列與並行匯流排相結合,EPROM、CPU複合控制,逐字可程式等措施達到通用;採用MIC、門陣列、混合集成、表面貼裝等先進器件工藝,一個模組縮小到60毫米×60毫米,達到小型化。這一實時計算機遙測系統正被我國各發射試驗基地所選用,且已套用於新研製的運載火箭、飛彈武器系統和神舟號載人飛船等,並為有關型號的飛行試驗故障分析和排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遙測數據依據。經有關方面專家鑑定,這一系統已達到90年代國際遙測技術的先進水平。
他是航天總公司承擔的海軍某發射試驗基地的8710安控工程的顧問,在工程的立項、總體技術方案的論證與制訂、各個研製階段的技術評審的過程中,他都發揮了老專家的作用。他積極倡導保留18分貝的增益裕度;利用遙測飛彈的高度,保證低仰角下外測的精度,並穩定跟蹤;遙測的地面部分和彈上部分均採用基本型的方案,以節省研製經費,縮短研製周期。
史長捷是在50年代後期由從事通信技術轉為測控技術的,雖同屬於無線電專業,但專業技術改動的跨度還是比較大的,其設備對象由低頻轉為高頻,由連續波變為脈衝,尤其是所研製設備的載體和設備的工作環境條件更是陌生的。一定意義上講,是一次技術改行。他夜以繼日地苦讀各類飛彈資料,並潛心致力地學習有關光學測量、雷達測量等外彈道測量和遙測等方面的資料,他還根據工作的需要,較系統地學習了數理統計等基礎理論知識。他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稱讚。也正由於他當時獲得的大量的新知識,才使他很快步入測控與遙測技術的新領域,並在這一專業技術領域取得了累累碩果。
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他雖身處逆境,可在接受審查之餘,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而全面地學習國外的先進遙測技術知識和其他有關的技術知識,並進行了匯集和整理。在他恢復工作後的第一天,他就召集全所的工程組長和室主任開會,宣講他的學習心得,提出了研製可程式遙測系統;研製固態感測器;採用卷積碼維特比特碼技術和糾錯碼技術;飛彈再人段採用記憶重發方案等。這些在70年代初在我國航天領域確實具有新意,也對我國70年代航天遙測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他不僅從文獻資料上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測控及遙測技術知識還通過一些國際學術技術會議獲取知識、獲得資料。他在學習、消化的基礎上,並進行認真的總結,他總結出國際上遙測技術發展的方向是增加系統的靈活性和覆蓋面的廣泛性;總體技術方案上統籌考慮近期的需要和長遠的發展,分階段研製;在具體方案的設計中採用模組化、雙匯流排和輸入服務形式。
他根據工作的實踐經驗和所學到的新知識,撰寫了60餘篇科技報告與論文,已先後在國內外學術技術期刊及國內外學術技術會議上發表。這些科技報告與論文對我國測控及遙測技術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是他在國外學術技術期刊及學術技術會議上發表的10餘篇,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讚譽。正由於他在我國航天測控及遙測技術領域的突出貢獻和他在國內外發表的有較深理論造詣的科技報告與論文,1990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國際有成就名人”稱號;同年被美國傳記研究所列入“國際卓越領導者名人錄”;1992年由美國傳記研究所授予“四分之一世紀受尊敬的人”;1993年由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其“20世紀成就獎”。
他的更難能可貴之處是他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例如:他蒐集並對比了美國、歐洲各公司地面遙測站的優缺點,力主我國遙測站走基本型的發展道路,由小容量逐步擴充到大容量,最後發展成遙測遙感合一的地面站。彈(箭)上的遙測系統走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小型化的發展道路。這兩個基本型在他的倡導與指導下均已研製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蓋。
抓航天測控及遙測技術的發展方向、技術途徑及規劃的制訂、實施,也是他對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大貢獻。他先後指導了航天“七五”、“八五”、“九五”三個測控專業的五年規劃制訂工作。70年代,他極力倡導遙測地面系統和遙測彈上系統兩個基本型的發展規劃,並得以實現。80年代力主遙測系統射頻靠國際標準,C頻段改為S頻段,他百折不回,不懈努力,終於說服了各級領導及有關單位,全國的測控頻段都陸續地改為S頻段。90年代初,他大力倡導我國宇航測控靠攏國際CCSDS宇航標準,他親自組織有關專家前往原國防科工委測通所和空間技術研究院宣講CCSDS標準及採用該標準的必要性,他情真意切地指出:對於大型太空飛行器,需要將動態變化的異步多數據流合成一個信道傳輸,採用CCSDS標準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傳輸信道的潛力,力薦在我國神舟號載人飛船任務中開始採用。由於各方面的認識還不一致,他的建議開始並未被採納,但在研製過程中暴露的問題逐漸增多,通過總結經驗教訓,認識趨於統一,即在今後型號中採用CCSDS國際標準。他還為實現採用CCSDS標準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幫助引進樣機,指導研製星上遙測設備等。
史長捷提出的規劃建議與技術方案之所以中肯和切合實際,除了他具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不斷學習新知識並具有豐富的研製實踐經驗外,還靠他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不斷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例如:他認真地總結了兩個固體戰術彈道飛彈遙測系統的技術情況後,研究了型號對遙測的需求,並對國外的有關發展動態與趨勢進行了大量的調研,他提出了測量戰術飛彈母彈頭和子彈頭多目標的遙外測合一的測控方案,方案的要點是頻分多址加碼分多址,並融合GPS(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的測控技術,他還提出了要突破的技術關鍵,指導有關單位進行了摸底試驗,最近已正式列入國家的研製計畫。他還提出了在遙測地面站基本型的基礎上擴展成VXI匯流排系統的構想,使射前測試與射後遙測合成一個系統,以減少設備,節省經費,縮短研製周期,並可簡化操作使用。他還分析總結了歷次型號故障分析的經驗教訓,寫出了《總結經驗,加強遙測故障診斷作用》的研究報告,提出了要按預想的故障模式定遙測參數,加強故障模式預想的思路;並提出縮短數據處理時間的建議,不能只靠計算機的速度,其關鍵是解決數據記錄速度和理順研製單位與試驗測控單位的關係,他的這一研究報告已在《遙控遙測》上發表,也在國際ITC會議上做了報告,普遍受到好評,並對“九五”計畫的制訂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史長捷的技術思路與見解之所以能發揮作用,除了本身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外,也與他鍥而不捨、不遺餘力地推進密切相關。為使採用CCSDS國際標準得到方方面面的認可,他付出了勞動和心血。飛機測控站的研製工作得以開展也是他堅持不懈努力奮鬥的結果,早在70年代後期,他力主在通信衛星的測控系統中研製遙測飛機站,後由於在遠程液體飛彈全程飛行試驗中,機載遙測站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當時有關單位曾決定今後不再研製飛機測控站。但他卻不改初衷,80年代後期,他蒐集了國外的技術資料,根據國內的要求,系統地介紹了國外的經驗與飛機測控站的技術,再次強調研製飛機測控站的必要性,並試圖在海軍發射試驗基地“8710”安控二期工程中列入,後因經費等原因未果。但他仍不灰心,後在一新研製型號的發射場建設方案中得以立項,研製兩架飛機測控站,使這一型號的測控方案以飛機測控站為核心。他一直堅持的這一技術途徑終於得以實施。
1997年1月,史長捷離休。他仍心繫航天、情連遙測與測控技術,繼續發揮餘熱。他仍關注著國際上測控與遙測技術的發展動態與趨勢,積極宣傳選用重組技術與模組組合技術,大力促進遙測基本型的改進與提高,建議通過設備固態化、使用門陣列技術、軟體載入等,使基本型的參數可程式擴大為協定可程式、功能可程式,達到更高層次的靈活性和小型化。他倡導遙測與遙感地面站合一,開展國內外的技術合作,衛星地面站廣泛採用CCSDS國際標準,以較好地解決大容量遙感地面站及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地面站的問題。他老當益壯、老驥伏櫪,他的追求事業的品格和全身心的投入精神,博得了廣大航天職工,特別是測控與遙測技術領域廣大科技人員的愛戴與敬重。

簡歷

1925年10月10日 生於北京。
1944~1948年 武漢大學電機系電信組學習,畢業,獲工學士學位。
1948~1951年 武漢電信局長途電話機務站任實習技術員,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任技術員。
1952~1957年 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工程組組長。
1957~1962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任工程組組長、遙測技術研究室主任、試驗處工程師。
1962~1982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七所,後改為七機部一院704所,任技術副所長。
1982~1985年 航天部測控公司,任總經理。
1985~1996年 航天部(後改為航空航天部、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任常委、研究員。
1997年1月 離休。

主要論著

1 ·史長捷.並行處理數據流可程式遙測地面站.遙測遙控,1987(4)
2 ·史長捷.80年 代世界水平的遙測地面站.遙測遙控,1988(5)
3 ·史長捷.並行遙測系統軟體.遙測遙控,1989(5)
4·史長捷.國防遙測數據採集新技術.遙測遙控,1990(3)
5·史長捷.飛機測控站是測控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遙測遙控,1991(3)
6·史長捷.美國PC機遙測站.遙測遙控,1992(2)12 史長捷.多目標微型化測量技術.遙測遙控,1992(4)
7·史長捷.對向國際宇航CCSDS標準靠攏的探討.遙測遙控,1993(5)
8· 史長捷.美國近期遙測技術發展分析.遙測遙控,1994(1)
9· 史長捷.對今後航天遙測技術發展的探討.遙測遙控,1995(3)
10·史長捷.總結經驗加強遙測故障診斷作用.遙測遙控,1996(6)
11·史長捷.新型統一測控系統.中國工程科學,1999,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