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

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

《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是200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樂,彭明輝。本書總的選錄原則是以近期出版者為主,以展現較新的趨勢和成果。

基本介紹

  • 書名: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
  • 作者:康樂,彭明輝 主編
  • ISBN:9787500073055
  • 頁數:414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4-1
  • 裝幀:平裝
  • 字數:424000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該論叢是五十年來台灣學者在中國史領域的經典著述的彙編,共分十三個專題,十四冊,分別是: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制度與國家;政治與權力;思想與學術;社會變遷;經濟脈動;城市與鄉村;家族與社會;婦女與社會;生活與文化;禮俗與宗教;生命與醫療;美術與考古。
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黃寬重、邢義田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鄧小南教授擔任總主編。每一專題均由在該領域有深厚造詣的台灣學者擔任主編。每冊書前附有總編所作的序和分冊主編導言。各冊導言的宗旨,在於綜論台灣中國史研究在不同階段的內外背景和發展大勢,並介紹當冊作者和論文的特色。有些偏重於介紹收錄的論文和作者或收錄的緣由,有些偏於介紹世界性史學研究的大趨勢,有些又以分冊主編對某一領域的看法為主軸,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後,都附有簡短的作者小傳和本文的原刊數據,便於有興趣的讀者進行進一步的查考。
叢書匯集眾多國際之名學者的名作。老一輩學者,如嚴耕望、勞榦、傅樂成、戴炎輝等,當代史學名家,如余英時、許倬雲、祿耀東、毛漢光等,還有深厚的西學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學者,如陳弱水、顏娟英、李貞德等。雲集了台灣半個世紀幾代學者的代表著述,可謂名家薈萃,佳作琳琅。
本叢書的文章的總的選錄原則是以近期出版者為主,以展現較新的趨勢和成果。但各冊也有不同。有的分冊收錄的幾乎都是近十餘年的論文,如分冊;有的則收入較多幾十年前的舊作,如《制度與國家》,這恰恰反映了台灣中國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轉移。
由於各種條件所限,海峽兩岸學者的交流,資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關論文的查閱,都存在這一定的不便。國內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一直要求及時看到台灣學者的相關研究,這是促使本叢書出版的主要因素。台灣和內地在中國史研究領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台灣學者一方面受西方漢學界影響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國文化,有更多的創新和活力。在研究論題上,除了傳統題目,台灣史學界樹立了自己獨特的議題,如醫療史、身體史,為國際史學界所注目。
“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的出版,應會給國內史學界帶來新的資料、新的信息和新的關注點,對於兩岸學術的交流和互動,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內容簡介

本書的二十一篇論文,可呈現台灣史學界對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的關註:第一卷部分“反思與前瞻”的六篇論文,回顧與檢討了1945年以後台灣史學的諸種面貌;第二卷部分“方法與方法論”的九篇論文,略可說明台灣史學強調方法與方法論的優先性;第三卷部分《歷史解釋》的六篇論文,大抵呈現台灣史不對歷史解釋的關注。當我們省視1945年以後台灣史學有關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的相關論著,可以明顯看出方法與方法論的優先性顯然高於歷史解釋,呈現了台灣史學向窄而深的現代學術研究靠擾之取向,因而有愈來愈多的史學工作者,以深入專題的方式進行研究;加上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結合,使台灣史學有愈來愈專來化的趨勢,這種研究取向一直到1990年代方始改變。

作者簡介

康樂,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1983),現任職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中古時期宗教與政治、社會關係。著作有《唐代前期的邊防》;《從西聞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佛教與素食》等。此外並負責《新橋譯叢》的編譯工作,目前已出版四十餘冊,包括二十世紀初社會學大師瑪克斯·韋伯的著作多種。

目錄

出版說明
總序
導言
(一)反思與前瞻
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史學評論》代發刊辭
中國近代史學的變重危構: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傳統中國史研究與台灣史的未來
台灣五十年“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不的中介點
(二)方法與方法論
史學方法論·緒論
史學的方法、技術和危機
試論思想史的歷史研究
心理學在歷史研究上的套用
歷史量化的反思
中國宗教研究——定義、範疇與方法學義
近二十幾年來歐美歷史人口學之發展——兼論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口學
五四史學的方法與方法論意識
戰後台灣關第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
(三)歷史解釋
史學與世變
再談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問題
經史分途與史學評論的萌芽
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
邊疆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西方史家對中國傳統史不的理解與誤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