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Tâi-uân Bân-lâm-gí Lô-má-jī Phing-im Hong-àn、簡稱為台羅拼音(TL)、或台羅,閩南拼音:Dáiwán Bbánlámggî Lóbbnăggî Pīnyīm Hōngàn,英語:The Taiwanese Romanization System)為中華民國官方公布的台灣閩南語拼音方案。此套拼音並非完全新創,而是整合原有的傳統羅馬字(白話字、POJ)以及台灣語言音標方案(TLPA)的閩南語音標部份而來。台羅拼音方案與白話字的相容性良好,可以視為白話字的增補或發展上的分支。在台灣,使用白話字的社群有較高的意願使用台羅拼音,同時,在官方地位方面台羅拼音方案取代了TLPA。然而,在台灣以外的國家地區,台羅拼音未必能夠全面取代白話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 外文名:Tâi-uân Bân-lâm-gí Lô-má-jī Phing-im Hong-àn
  • 簡稱:台羅拼音
  • 性質:官方公布的台灣閩南語拼音方案
  • 意義:閩南語出現了官方拼寫系統
音競爭與分合,主要組成,聲母,韻母,韻頭,韻腹,韻尾,地方腔,相容性,批評,

音競爭與分合

1991年7月,洪惟仁、董忠司等人發起成立台灣語文學會,主導並發展出台灣語言音標方案(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簡稱TLPA),此音標於1992年5月該會第二次會員大會通過。TLPA源自於傳統白話字,和白話字一樣使用羅馬字(拉丁字母)。它對傳統白話字做出的更動包括:為了介音標示一致性,將白話字oa改成ua;為了電腦處理方便起見,不使用ASCII以外的字元聲調放棄變音符號調號),改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TLPA亦可以用來拼讀台灣客家話,相較於白話字不區分各地腔調,TLPA針對台灣閩南語各腔調特有發音設計了拼寫法。
初版TLPA原本維持與傳統白話字在音節的層次上完全相容,齒齦塞擦音 /ʦ/ 及 /ʦʰ/ 在初版TLPA寫作ts與tsh,與傳統白話字的ch及chh沒有衝突。然而在199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將TLPA略作修改,台灣語文學會亦事後開會認可,修改後ts及tsh用c及ch表示,雖然字母較減省,但與傳統白話字系統互相衝突。由於未能完全相容、放棄調號等各種因素,許多原本使用白話字的人士不能夠接受TLPA。
之後在1998年教育部將TLPA正式訂為“台灣閩南語音標系統”及“台灣客家語音標系統”,坊間一般仍稱之為TLPA。另曾有出版社在教科書中採用TLPA,但加上部分修改,稱為“TLPA改良式”。同年由余伯泉主導的通用拼音發表,白話字派支持者為了反對TLPA,爭取官方認可白話字,而與通用派合作。在此時期,台語通用拼音分為兩式,甲式即白話字,乙式則是余伯泉所發展的拼音。後來隨著通用拼音在華語客語順利取得官方地位,通用派遂廢棄甲式,只推動乙式,通用派與白話字派分道揚鑣。
2005年5月,原本對立的白話字派及TLPA派開始整合,最後促成台羅拼音方案。此套方案的齒齦塞擦音回歸初版TLPA,使用與國際音標符號相同的ts;而歷史上白話字也曾經採用過ts,早年在後接a, o, u等後元音時寫作ts,後接e, i等前元音時寫作ch,但後來改為一律用ch。2006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整合方案,稱為“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主要組成

閩南語是漢語的一種,因此音節結構也一樣可以區分為五個音位成分:聲母、韻頭(介音)、韻腹、韻尾、聲調。韻頭、韻腹、韻尾又合稱為韻母。閩南語有變調,而台羅方案和白話字一樣,都只標示本調,且採用變音符號來標示聲調,稱為調號或調符。
聲調
聲母 韻母
韻頭 韻腹 韻尾
音節與音節之間,以連字號(hyphen,"-")分隔;詞與詞之間,如同一般羅馬字所書寫的語言,以空白斷開;複合詞若可再分為多音節詞,可再斷詞。本方案對於分詞連寫(省略連字號)暫無規定,但官方出版的《使用手冊》中提到,可依語言實際使用情形,未來從較無爭議的詞開始連寫。
台灣閩南語普通腔,是在台灣公眾場合、傳播媒體當中最常使用的閩南語音韻系統,又稱為通行腔、優勢腔。台羅拼音方案除了能夠拼寫普通腔,還兼顧到台灣其他腔調。所謂的普通腔並不是指發音完全相同,雖然音韻系統相同,但各地的某些音仍然有出入。

聲母

聲母 台灣閩南語的聲母有十八個音位,其中“零聲母”並非沒有聲母,而是喉塞音, 依照發音部位及發音方法,台羅拼音的聲母列表如下:
塞音及塞擦音鼻音擦音邊音清音濁音不送氣送氣唇音p/p/ 邊ph/pʰ/ 頗b/b/ 文m/m/ 毛舌尖音t/t/ 地th/tʰ/ 他n/n/ 耐l/l/ 柳齒音(舌齒音)ts/ts/ 曾tsh/tsʰ/ 出j/dz/ 入s/s/ 時舌根音k/k/ 求kh/kʰ/ 去g/g/ 語ng/ŋ/ 雅喉音/ʔ/ 英h/h/ 喜漢字是TLPA方案所建議的,除了“文、毛、耐、雅”之外,大多為傳統十五音。 零聲母“英”不標。 發音部位用語對照傳統五音TLPA台羅現代音韻學唇音唇音雙唇音舌音舌尖中音舌尖音齒齦音齒音舌尖前音齒音(舌齒音)齒齦音牙音舌根音軟顎音喉音喉音喉音現代音韻學對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有較嚴格的區別。舌尖音與舌齒音的發音部位相同,他們的不同在於:舌尖音的發音方法是塞音、鼻音,舌齒音的發音方法是邊音、擦音、塞擦音。 三重對立台灣閩南語的塞音及塞擦音分成了清送氣音、清不送氣音、濁音三重對立。所謂三重對立,指的是同樣發音部分的一組三個塞音或塞擦音(例如p, ph, b),可以表達出三種不同的意義(例如pô婆、phô葡、bô無)。華語的塞音及塞擦音是清送氣、清不送氣兩重對立,缺乏濁音(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皆拼寫為b, p,注音符號寫為ㄅ、ㄆ);客語與華語一樣是兩重對立,而英語、日語則是清音、濁音的兩重對立。換言之,台灣閩南語的塞音及塞擦音要用“有聲與否”、“送氣與否”等兩個區辨特徵(distinctive feature)才能區別;華語、客語、英語、日語等許多語言的輔音只要其中一種區辨特徵就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發音。送氣:是送氣:否有聲:是濁音有聲:否清送氣音清不送氣音此種三重對立的特性,是台羅拼音與台語通用拼音最主要的衝突之一。羅馬字同一組發音部位的塞音都只有兩個,那么三種發音當中,勢必有一個要用到雙字母或無相關的字母。台羅拼音認為b, g應該指定給濁音,將清不送氣音拼寫為p;而通用拼音則與漢語拼音相同,將b, g指定給清不送氣音,濁音拼寫為bh/v, gh/q。洪惟仁稱前者為W系統、後者為C系統;而余伯泉稱前者為甲式拼音、後者為乙式拼音。
韻母

韻母

以韻腹為中心,加上元音鼻化與否、入聲有無、鼻輔音有無等三種特徵,最多可以衍生出九種不同的韻母。以a為例,鼻化的a為ann,而a和ann在入聲時分別拼寫作ah和annh。可加上的鼻輔音有m, n, ng三種,而它們所分別對應的入聲版本是p, t, k。單元音(及喉塞音結尾)舒聲喉塞音入聲口鼻口鼻aannahannheennehennhiinnihinnhoohooonnoohuuhmmhngngh單元音(輔音結尾)舒聲一般入聲mnngptkamanangapatak iminingipitik omongopokunut 有介音雙元音(及喉塞音結尾)舒聲喉塞音入聲口鼻口鼻iaianniahiannhioioh(ioo)iuiunniuhuauannuahueuehui有介音雙元音(輔音結尾)舒聲一般入聲mnngptkiamianiangiapiatiak iongiok uanuat 元音韻尾舒聲喉塞音入聲口鼻口鼻aiainnauauhiauiaunniauhuaiuainn紅字:元音與白話字所認定的不同

韻頭

韻頭又稱為介音。台灣閩南語的介音有 /i/, /u/ 兩種,有些音節沒有介音。白話字的 /u/ 有時寫作 u、有時寫作 o,例如“話”就是以 o 開頭的(因此白話字簡稱為POJ);而台羅方案則統一寫作 u。例字:我 guá 話 uē

韻腹

口元音 前元音央元音後元音高元音i /i/u /u/中元音e /e/o /ə/oo /ɔ/低元音a /a/鼻化元音 前元音央元音後元音高元音inn /ĩ/unn /ũ/中元音enn /ẽ/onn /ɔ̃/低元音ann /ã/韻化輔音 鼻音唇音m /m̩/舌根音ng /ŋ̍/台灣閩南語普通腔的韻腹有六個口元音、五個鼻化元音、兩個韻化輔音。元音可以鼻化,例如 î(姨)鼻化後變成 înn(圓);只有o無法鼻化,因此onn是oo的鼻化。鼻化的正式版寫法是-nn,傳統版是上標的-n;oo的傳統版寫法是o·(右上角多一點)。m及ng兩個輔音可以韻化(音節化),可單獨成為音節或當作元音使用。例字:姆 ḿ 黃 n̂g 元音當中,o在各地的分歧最大,有些腔調的o是發成半閉後圓唇元音 [o]、半閉後不圓唇元音[ɤ] 。
韻尾

韻尾

塞音鼻音唇音p /p/m /m/舌尖音t /t/n /n/舌根音k /k/ng /ŋ/喉音h /ʔ/ 前元音後元音高元音i /i/u /u/台灣閩南語的韻尾有兩個元音、三個鼻音、四個塞音,有些音節沒有韻尾。其中p, t, k, h只在入聲出現。

地方腔

台灣的閩南語普通腔混合了漳州腔及泉州腔,一般稱為“漳泉濫”。然而,台灣一些地方的閩南語仍呈現出“偏漳”或“偏泉”的特有腔調,台羅方案為這些特有音位設計了標示法。ir /ɨ/er /ə/ee /ɛ/ere /əe/
本條目包含IPA符號與符號。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須要特別外文支持才可以顯示正確的IPA符號,而不是亂碼、問號等其它符號。台灣閩南語傳統上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八個聲調,但普通腔沒有陽上調。台羅方案除了傳統八聲的聲調標示法與白話字相同,還額外規定了第0聲(輕聲)及第9聲(出現於合音及三連音),輕聲用兩個連字號表示。聲調符號使用不便時可以阿拉伯數字標示法替代。第幾聲0123456789傳統調類 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 台羅--aáàahâǎāa̍ha̋例字東黨棟督同動洞毒國際音標˥˥˧˧˩˨˩˧˧˥˨˥同樣的漢字,讀輕聲與否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或語氣上強調的重點不同。例如:驚死 kiann-sí(害怕死亡;膽小) kiann--sí(害怕得要命) 後日 āu-jit̍(以後、將來) āu--jit̍(後天) 當一個音節有多個字母時,調號應該標示在響度(sonority)最大的字母上面(通常在韻腹)。由規則可以判定確切的字母:響度優先權: a > oo > e = o > i = u〈低元音 > 高元音 > 無擦通音 > 擦音 > 塞音〉 iu 及 ui ,調號都標在後一個字母,因為前一個字母是介音。 m 作韻腹時標於 m 上。 雙字母 oo 及 ng,標於前一個字母。 三字母 ere,標於最後的 e。

相容性

台羅拼音在拼寫台灣閩南語普通腔時,與白話字的相容度極高。即使台羅拼音和白話字同時出現,因為原本的白話字並無使用此種拼法,亦不產生誤解。數學上的二元關係可以用來討論兩者的相容程度:設台灣閩南語普通腔的所有音節的集合為S、白話字所有音節拼法的集合為P、台羅所有拼法的集合為T。從以上三個集合,我們定義白話字系統為二元關係RP,它的定義域是S、陪域是P,值域:a≤RP(s)≤ut,或a≤p≤ut 。而台羅拼音則為RT,定義域是S、陪域是T,值域:a≤RT(s)≤ut,或a≤t≤ut 。S = {a, aʔ, ai, ãi, ... ua, ... ut} P = {a, ah, ai, ain, ... oa, ... ut} T = {a, ah, ai, ainn, ... ua, ... ut} 將拼音方案定義為數學上的關係之後,白話字的oa與台羅拼音的ua等逐一對應:函式為雙射若且唯若對任意存在唯一滿足f(s) = p。 函式為雙射若且唯若對任意存在唯一滿足f(s) = t。 而函式 RP⊂RT、RT⊂RP 則 RP≡RT,即二組轉換均滿足雙射關係且互為對方之集合。因此 ,且 。用口語說明上述數學式:音節ua與拼寫法oa屬於“白話字關係”,而音節ua與拼寫法ua屬於“台羅關係”。最後我們從音節對照表可以觀察到結論:若且唯若 亦即:在台羅方案中,任一音節若寫作某個在白話字已經採用的拼寫法,則此音節在白話字中拼寫法亦相同,不會出現同一個拼寫法在台羅拼音和白話字代表不同發音的問題。〈然而,此結論只適用於普通腔,台羅方案的eng、ek用於地方腔,與白話字當中不同。〉

批評

通用拼音發明人余伯泉將拼音論戰與統獨問題連結起來,他將教育部的整合拼音方案稱為“台語統一派”,與中國統一派有相同的意識形態。余氏並大力讚揚台語通用拼音的優點,聲稱台語通用拼音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五成,官方應該認可通用拼音,兩式並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