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石

台灣石

台灣石為台灣地區特有種,體長形、側略圓,體色黃綠,體側具7條黑色橫帶,幼魚較明顯,成魚體色較黑,色帶不明顯,叉形尾;常見體型8~10厘米,最大體型可達30厘米以上,通常雄魚個體較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台灣石
  • :動物界
  • :熱帶魚類
  • 分布區域:台灣地區
基本介紹,魚類特色,

基本介紹

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水域,泳性強,雜食性,主要攝食溪底卵石附著之藻類及河床上之水生昆蟲及小魚蝦;為溪流主要垂釣魚種之一,上勾後拉力表現爆發力十足;由於台灣石(魚賓)之棲息帶與台灣鏟頜魚(苦花)重疊,而苦花由於山產店之大量需求,人們以電、毒、網、叉等毀滅性方式大量捕捉,被誤殺的台灣石(魚賓)通常被隨手丟棄;近年有小型化趨勢,建議適釣目標體型20厘米以上。
台灣石斑魚原產於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綢科魚類。1988年引人台灣,是台灣南部地區普遍的淡水養殖品種,1996年廣東、江西一些養殖單位從台灣引入。近年來,淡水石斑魚的養殖技術的研究已
台灣石
引起國內水產工作者的重視,淡水石斑魚的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可望成為一種淡水養殖新品種。

魚類特色

台灣石斑魚為熱帶魚類,淡水中生長,也可在鹽度為10‰以下海水中生長。其適溫範圍在25-30℃間,當水溫下降至20℃時,攝食明顯減少,水溫下降至15℃時身體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間池水會降至15℃以下的地區不太適合養殖此種魚類。越冬期間水溫保持在19℃以上為好。台灣石斑魚為底層魚類,耐低氧,抗病力強,在養殖過程中很少發生魚病,可與羅非魚、鯽魚混養,以清除羅非魚、鯽魚池塘中小魚苗,達到優質高效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