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居

台灣民居

《台灣民居》是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它從建築學的角度研究台灣民居,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台灣民居
  • 作者李乾朗
  • ISBN:9787112113538
  • 頁數: 292頁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 中國民居建築叢書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李乾朗,教授,台灣淡水人,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專長為建築史、古蹟保存與研究,在台灣組織民居研究會,推動民居研究,兼事海內外古蹟修復研究之工作,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董事、中國民居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各縣市古蹟評鑑委員等。曾參與《高雄前英國領事館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淡水鄞山寺調查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傳統聚落暨建築調查研究》、《彰化節孝祠調查研究》、《獅球嶺清代鐵路隧道調查研究》、《艋胛龍山寺調查研究》、《墾丁國家公園傳統民居與聚落環境調查研究》、《台灣傳統建築彩繪之調查研究》、《新竹市古蹟公園潛園調查研究》、《馬祖大埔石刻調查研究》、《關西鄭氏祠堂整修規劃研究》、《嘉義縣歷史建築調查》、《理學堂大書院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台閩地區近代建築調查》、《台北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等計畫。著有《台灣建築史》、《台灣近代建築》、《金門民居建築》、《台灣建築百年》、《台灣建築閱覽》、《19世紀台灣建築》、《20世紀台灣建築》、《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古蹟新解》、《台灣十大傳統民居》、《台灣古建築鑑賞二十講》、《台灣傳統建築匠藝》及《巨匠神工》等書。
閻亞寧,教授,1979年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建築學系,1981年獲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1996年獲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專長為建築史、城市史、古蹟保存及建築設計。現任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中國民居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建築學會理事、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常務監事等。曾參與《彰化縣第三級關帝廟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金門縣縣定東溪鄭氏家廟調查研究》、《雲林縣第三級大埤三山國王廟調查研究》、《台北市國定士林官邸調查研究》、《金門縣縣定金門觀德橋調查研究》、《彰化縣第三級古蹟鹿港文武廟研究規劃》、《台中縣縣定古蹟日南追分車站調查研究》、《嘉義縣縣定古蹟朴子配天宮調查研究》、《台北縣定古蹟偕醫館調查研究》、《桃園縣古蹟呂宅著存堂調查研究》、《金門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捷克文化遺產及文化景觀經營管理研究計畫》、《“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修復準則”研究》等計畫。
徐裕健,教授,開業建築師,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現任華梵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文建會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修復或再利用勞務委任主持人,專長為建築史及城市史調查研究、文化資產保存修護設計實務、歷史街區再生活化實務等,曾任古蹟評縊委員、建築學會及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學術委員、公務人員特考典試委員、大專院校評鑑委員等。著有《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城市埋藏性文化資性的發掘與城市風格的重塑》、《台灣傳統建築營建尺寸規制之研究》、《王益順匠師營建設計口訣導讀》、《大木匠師“落篙”程式之研究》、《傳統建築大木“落篙”技藝中“節路”及“縫聲”之意義及設計觀念之研究》。曾計畫主持之文化遺產修復再利用工程計有古蹟台北賓館解體調查暨修護工程、古蹟大溪李騰芳宅修復工程、當代美術館古蹟修復再利用工程、9·21集集大地震集集火車站災後重建工程、新竹縣湖口老街修護工程、三峽老街修復暨景觀道路工程、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等、台北市迪化街金麗翠堤歷建修復項目。

內容簡介

《台灣民居》內容簡介:中國幅員遼闊,寶島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面積雖小,卻多崇山峻岭,擁有諸多民族,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了豐富的民居類型。《台灣民居》三位作者均系台灣民居研究專家,長期從事建築歷史、古蹟保存研究工作,《台灣民居》是他們多年研究成果的總結。《台灣民居》立足於大量實際的田野調查工作和民居個案測繪研究,結合民俗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從建築學的角度分析了台灣傳統聚落格局與形態,台灣各民族住居特點,台灣民居的結構、裝飾、施工以及台灣傳統民居的保存與活化等。《台灣民居》的出版將彌補中國大陸有關台灣民居研究的空白。
本套叢書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學會民居建築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陸元鼎總主編,各分卷主編為長期從事民居研究的國內專家。全套叢書精心編撰,集數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性和知識性,可供建築工作者、建築院校師生、民族學工作者、歷史學者、美術工作者和廣大讀者閱讀。

目錄

總序——中國民居建築的分布與形成
前言
第一章 台灣民居之淵源、類型及歷史發展概述
第一節 台灣民居之歷史發展概述
第二節 台灣民居之淵源與類型
第二章 史前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一節 自然岩洞為住居
第二節 乾闌式建築
第三節 石造建築
第四節 聚落之選址
第三章 原住民諸族的建築
第一節 泰雅族建築
第二節 賽夏族建築
第三節 布農族建築
第四節 鄒族建築
第五節 阿美族建築
第六節 排灣族建築
第七節 卑南族建築
第八節 魯凱族建築
第九節達悟族建築
第十節 原住民建築的外在影響因素
第十一節平埔族的建築
一、17世紀的平埔族聚落
二、平埔族善用竹材
三、從清代文獻中所見的原住民建築
第四章 台灣民居的格局及聚落之布局
第一節 台灣民居的格局
第二節 常見的住宅平面格局
一、一條龍式
二、單伸手式
三、三合院式
四、四合院式
五、多護龍式
第三節 台灣村落形成之自然地理背景
第四節 村落之形態及空間組織
第五節 亭仔腳與騎樓
一、亭仔腳與騎樓之差異
二、傳統亭仔腳與騎樓的構造
第五章 台灣民居聚落之形成與演變
第一節 環境與選址
一、龍脈
二、空間原型
三、城市風水
四、聚落與農田水利
第二節 城市
一、道路系統
二、城門方位
三、城垣外形
四、重要公共建築物
五、住宅
第三節 廟埕與廣場
一、廟埕
二、廣場
第四節 移民社會與聚落
一、背景
二、移民拓墾路徑
三、移民祖籍與分布
四、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第五節 台灣傳統移民社會的建築特質
一、前形的引入
二、衍化的過程
三、洋風式樣的影響
四、衍化過程的特質與成熟蛻變
第六章 台灣民居建造習俗
第一節 建造過程與祭神儀式
第二節 營造過程視同為生命禮俗
第三節 民居建築的空間形式與人體之對應
一、民居建築與人體功能之對應
二、民居建築裝飾與人體功能之對應
第四節 匠師的養成
第五節 匠師施工器具的崇拜
第六節 台灣匠師用之魯班尺
第七節 設計房屋的原則與禁忌
第八節 台灣工匠常用之工具
第七章 從大木結構探索台灣民居與閩粵古建築之淵源
第一節 大木結構之淵源
第二節 斗棋、瓜筒與束木的分析
一、斗的分析
二、瓜筒的分析
三、彎枋的分析
四、連棋的分析
五、捧前桁的分析
六、束與束巾的分析
第八章 台灣民居之構造與施工
第一節 營建材料
一、自然材料
二、人工建材
第二節 構造類型
一、夯土構造
二、土墼構造
三、木構造
四、竹構造
五、石構造
六、磚構造
七、鋼筋混凝土構造
第三節 建築細節
一、台階與地坪
二、牆體
三、柱
四、梁
五、天花板
六、屋檐
七、屋頂
第四節 排給水設計
一、給水設施
二、排水設施
三、防水設施
第五節 通風與防風設計
一、通風設施
二、防風設施
第六節 採光及照明設施
一、採光設施
二、照明器具
三、防曬設施
第七節 防火設施
第八節 防禦設施
第九節 防鼠設施
第九章 台灣民居之裝飾
第一節 台灣民居彩繪
第二節 泥塑與剪黏裝飾藝術
一、台灣古建築泥塑與剪黏之傳統
二、泥塑的基本技術
三、灰泥的製作
四、泥塑內部的骨架
五、模印的技術
六、垛頭盤長的技術
七、加彩泥塑
八、剪黏的特點
九、剪黏的材料與工具
十、剪黏施工技巧
第三節 近代台灣民居的交趾陶及泥塑匠師
第四節 泉州來台的陶藝匠師柯訓與洪坤福
第五節 泉州洛陽橋來台的蘇陽水
第六節 安溪來台的陶藝匠師廖伍
第七節 閩南來台陶藝匠師作品之特色
第十章 台灣民居與生活形態變遷
第一節 19世紀台灣民居的家庭生活
一、民居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二、民居中的生活文化
第二節 清末住宅邁入封閉的平面布局
第三節 日治時期台灣民居空間與形式之轉變
一、20世紀初台灣民居建築的背景
二、時代設計思想的影響
三、民居平面、空間與形式的變化
第四節 20世紀的洋風與和風住宅
一、早期洋式住宅多為迴廊殖民式樣
二、20世紀初期的洋風與和風住宅
三、1930年代的現代主義住宅
第五節 台灣民居中的家具
第十一章 台灣各地民居之特質
第一節 北部大屯山區之聚落與民居
一、人文發展背景
二、大屯山區之傳統聚落
三、聚落之布局
四、北部大屯山區之燕樓李氏匠派
五、燕樓李家匠派建築的特色
第二節 中部平原民居之特色
一、中部地區的移民
二、中部民居的平面格局
……
第十二章 台灣經典民居
第十三章 台灣歷史老街的保存與活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