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北宋時期六大書院之一)

白鹿洞(北宋時期六大書院之一)

白鹿洞,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東北玉屏山南,虎溪岩背後,是北宋六大書院之一。

明朝始建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增建三寶殿、朝天洞、六合洞等。三寶殿後有宛在洞,洞中伏著一雙泥塑白鹿,口向石罅。夏季酷熱時,罅中常有煙霧湧出,縷縷可見,故稱“白鹿含煙”。1993年重修,並向遊客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鹿洞
  • 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東北玉屏山南
  • 又是:北宋六大書院之一。
  • 始於:明朝
簡介,書院建築,書院創始,歷史經歷,書院學規,內部景觀,名人評價,胡適,劉少奇,

簡介

白鹿洞,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東北玉屏山南,虎溪岩背後。是北宋六大書院之一。《廈門志》記載:“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樹掩映,舊建有大觀樓、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間又開拓六合洞、朝天洞、御山亭。”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等洞景。原有三寶殿和僧舍,相傳為朱熹在廬山白鹿洞書院講學時,曾來過此地,後人紀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宛在洞內有白鹿泥塑一尊,因常有煙霧湧出,縷縷可見,素有“白鹿含煙”之稱。

書院建築

白鹿洞,坐落在江西九江的廬山五老峰南10多千米處,山峰至此匯成環狀,別具一種格局。靠北的稱後屏山,向西的稱左翼山,朝南的稱卓爾山。山上蒼松翠竹,鬱鬱蔥蔥。一股清泉從凌雲峰來,經左翼山與卓爾山交會處流出,這就是 著名的貫逍溪。溪水由西向東,迂迴流至白鹿洞前,穿過東面的峽口,注入鄱陽湖中。白鹿洞本無洞,因山石環天然氣似洞形,故名之為洞。
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陽人李渤年青時隱居求學之地。李渤養有一頭白鹿自娛,白鹿十分馴服,常隨主人外出走訪遊玩,還能幫主人傳遞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稱此處為白鹿洞。
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
唐朝末年,兵荒馬亂,各處學校毀壞,到廬山隱居、避難的讀書人,常到白鹿洞研討學問,交流心得。南唐升元年間,在此處“建學置田”,正式稱之為“廬山國學”,任命國子監九經李善道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學習。這就是白鹿洞開辦學校之始,比濂溪書院約早30餘年,成為廬山的第一所學校。
北宋初年,各地設定書院,廬山國學乃改稱為白鹿洞書院,從此規模逐步擴大,逐漸成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與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並稱。書院殿閣巍峨,亭榭錯落,師生雲集,儼如學城。今日白鹿洞書院形成了以禮對殿為中心,有明倫堂文會堂御書閣、朱子閣、思賢台、狀元橋、門樓、牌坊、碑郡等眾多殿堂組成的古建築群,與周圍的山川環境融為一體。

書院創始

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此李渤即蘇軾名篇《石鐘山記》中“蓋笑儷道元之簡,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個。因為兩人活動時間類似,活動地點類似,身份類似。
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權在李渤隱居的地方建立學館,稱“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這是一所與金陵(今南京)國子監相類似的高等學府。北宋初年,江州的鄉賢明起等,在白鹿洞辦起了書院,“白鹿洞書院”之名從此始,但不久即廢。直到著名理學家朱熹重修書院之後,白鹿洞書院才揚名國內。朱熹不僅重修了白鹿洞書院,而且還建立了嚴格的書院規章制度。
《白鹿洞書院教條》不但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自朱熹之後,白鹿洞書院“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它與嶽麓書院一樣,成為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

歷史經歷

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1436),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期,中國的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今星子)中學堂管理。宣統二年(1910),白鹿洞書院改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
國民黨時期,蔣介石準備要南昌中正大學接管白鹿洞書院,但未實現。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定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書院學規

白鹿洞書院書院的學規,由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所作,反映出了做人在做學問之前的教育思想,其中很多話很有用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望大家別怕麻煩仔細讀完.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
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諸君其亦念之哉!

內部景觀

白鹿洞書院現存在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建築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在欞星門西北隅,不僅有曲徑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還有“釣磯石”、“漱石”、“鹿眠場”、“流杯池”諸勝跡。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書“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場”,相傳唐代李渤飼養的白鹿就睡在這裡。而釣磯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書“釣台”二字。據說當年朱熹常在此垂釣,實際上這裡水淺泉碧流急,很少有魚,故明代劉世揚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魚”四字,可謂中的之妙語。
在禮聖殿的石牆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畫像石刻。禮聖殿東側的朱子祠是為紀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後有一石洞,內有一頭石雕的白鹿。據《白鹿洞志》記載:“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後山,為之築台於上。知府何岩鑿石鹿於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環合似洞而得名;現有的石洞和石鹿,則是明代嘉靖年間修鑿的。
朱子祠之東廂,設有碑廊,內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餘塊。在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書真跡,也有署為紫霞真人的明代狀元羅洪先的《游白鹿洞歌》。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嬌若游龍;它既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又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重要歷史資料。
在朱子祠前,與禮聖殿並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即“御書閣”。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後, 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的。閣前有桂樹兩株,相傳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說是清代建造“御書閣”時種植的。這裡古樹濃蔭,陽光穿過樹隙在地面上灑下斑駁的小光圈,風吹樹動,光影搖晃,有如微波蕩漾的湖水,顯得環境清幽,風景宜人。

名人評價

胡適

1928年,胡適來到白鹿洞書院,並對其讚不絕口。胡適盛讚白鹿洞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書院,是中國書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親定的《白鹿洞規》“簡要明白,遂成為後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在他的《廬山遊記》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劉少奇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劉少奇同志曾由武漢到達廬山白鹿洞書院,住在御書閣,從事革命活動。1959年8月劉少奇主席再次來到白鹿洞書院,舊地重遊非常高興,據當時陪同來的原九江專區專員朱冰同志回憶:“8月19日上午,我接通知乘車到廬山腳下威家公路邊迎候少奇同志。會車後,一同沿公路南行”。“當時進書院沒有公路,要走三、四里路。少奇同志堅持前往,他一下車,就順手在隨從人員手中接過一頂草帽,戴在頭上,興致勃勃地同大家一起走著山村田埂羊腸小道”。“進院時,大家都已汗流浹背。”走到藏書閣前,他若有所思地說:“我曾在這裡住過,當時上面有不少書哩。”因閣樓維修,藏書已轉移到星子縣文化館保存,不再保存在御書閣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