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書院

台灣書院

台灣書院是由台灣當局資助,為漢語文教學推廣、台灣文化多元推廣、漢學研究和台灣研究推廣,於2011年10月14日在美國紐約休斯敦洛杉磯等三大城市揭幕成立的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書院
  • 性質:台灣當局資助
  • 成立時間:2011年10月14日
  • 推廣:台灣多元文化
設立目的,海外籌建,各方觀點,合作模式,

設立目的

1、在海外設立“台灣書院”,是馬英九兩年前的競選承諾,要讓“台灣書院”能夠與大陸的孔子學院相抗衡,與大陸六年興建近300所孔子學院相比,台灣兩年多才辦起2所台灣書院,台灣書院和孔子學院均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兩者是競爭還是聯合,對中華民族的“軟實力”影響深遠。
台北市孔廟依古禮舉行祭孔儀式台北市孔廟依古禮舉行祭孔儀式
2、大陸近些年在全球廣設的孔子學院,以及台灣籌建的“台灣書院”都有一個重要使命,即華語在海外的教學與推廣。
3、大陸改革開放後,漢語逐漸成為國際強勢語言,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大陸為了彰顯文化 “軟實力”,於2004年在韓國首爾成立了海外第一所孔子學院。短短六年孔子學院的數量已達282個,遍布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孔子學院除有漢語教學的功能外,還肩負著中華文化的傳播任務。
4、與大陸的強勢擴張相比,台灣在海外的華文教育陣地卻日漸萎縮,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轉學簡體字。2008年“大選”前夕,馬英九聲稱“若當選,將廣設‘台灣書院’,以抗衡孔子學院”。
5、台大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指出,馬英九此舉是不想讓中華文化的話語權被大陸壟斷,所以才急於成立“台灣書院”。而台灣孔子協會理事長孔維勤則表示,馬英九一向認為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繼承較完整,台灣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代表,籌建‘台灣學院’應是從復興正統的中華文化角度考慮的。

海外籌建

1、2010年初,盛治仁轉任“文建會主委”後,“台灣書院”的籌建正式啟動。美國休斯頓和洛杉磯的兩所“台灣書院”正式在美國啟動漢語教學、介紹台灣文化,按台當局的規劃之前海外的“中華學校”未來都有可能轉型成“台灣書院”。
2、台灣書院的定位是宣傳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台灣書院這個名字不妥,應改為 “中華書院”,“孔子”是代表中國文化的傳承,而“台灣”只是代表一個地方的名字,並且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包含政治對立性。孔維勤也認為,當初取名“台灣書院”多少有點政治意圖,馬英九不想得罪島內的“本土派”。如果未來將其定位為一個以台灣“本土文化”為內涵的書院,它的生存空間便會很小。
3、當初馬英九提出“台灣書院”時,一些學者便擔憂地表示,“台灣書院”可能會異化為滋生“文化台獨”的溫床。張亞中表示,未來“台灣書院”應避免向“文化台獨”方向的異化。“台灣書院”不能過於強調“台灣特色”,而忽視了兩岸許多共同的文化傳統。

各方觀點

1、馬英九對 “台灣書院”寄予了厚望,不過外界的反應並不如此,台灣在對外輸出文化方面強在軟體方面,而弱項則是在硬體方面。由於大陸跟大多數國家都有外交關係,在從事對外文化交流方面肯定比台灣來得方便。
2、一位網友稱馬英九這話估計也只是說說罷了,當不得真的。海外辦學是燒錢的行當,台灣沒有大陸錢多,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特別是繁體漢字更是難寫難記,應很少有外國人會選擇“台灣書院”。
3、島內一些官員也認為“台灣書院”無法與孔子學院抗衡,立委官員大陸積極想成為漢學中心,台灣卻只開兩間教室,預算僅有2000萬元新台幣,很難與大陸競爭。連盛治仁亦坦承,礙於經費、人員、據點的限制,“台灣書院”必須走向“小而美”規模,這是個現實問題。

合作模式

1、抗衡沒有出路,兩岸應攜起手來,共同在海外弘揚中華文化。台灣繼承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也較早接觸西方思想,塑造出中華文化在台灣特有的多元、豐富面貌,台灣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大陸方面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較“硬”的外交條件,如果兩者能很好結合,必定能創造雙贏的局面。孔維勤對此表示贊同,台灣若能與大陸合作,以中華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為根基,兩者便能共襄盛舉,一同弘揚中華文化。
3、在合作模式上,兩岸可以共同教學、師資共享,必要時,也可以一起辦活動。孔子學院已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大陸可以釋放一些話語權,在孔子學院的資源配備上讓台灣參與進來。
4、台灣方面則要以一種合作的心態來傳播中華文化,而不是現在的抗衡。若雙方都能以這樣的心態、方式進行合作,台灣書院的前景將非常可觀,不僅可以把中華文化傳播出去,也能真正實現兩岸雙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