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名家經典散文: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台灣名家經典散文: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陳義芝系台灣知名作家。本書是作者在大陸首次出版的自選散文集。陳義芝的散文內蘊豐富,文字溫暖而雅致,筆端所及,或至情至性的思鄉情愁,或世事無常的生命領悟,或血脈根緣的情感共相,無不透著歲月滄桑的人生體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名家經典散文: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236頁
  • 開本:32
  • 作者:陳義芝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009149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散文名家筆下:台灣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台灣著名詩人、曾任台灣聯合報副總編輯瘂弦推薦:“他的作品不時流露出中國結、台灣情的大鄉土意識,讓人充分體受到土地、血緣之間無形牽繫的力量,其次是他的文學背景,傳統古典的訓練與承續發揚,使他在文字上有豐美的語彙,在精神上更充滿了一脈而下的抒情基調。”正如台灣作家王盛弘所感慨:“掩卷時候,感覺心被滌淨了。”

作者簡介

陳義芝,1953年生於台灣花蓮,祖籍四川忠縣。台灣師大國文學系畢業,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碩士,高雄師大中國文學博士。1972年開始創作,以現代詩及散文為主。曾獲文藝創作獎、新詩推薦獎、金鼎獎、文藝獎、榮後基金會台灣詩人獎。歷任《詩人季刊》主編、《聯合文學》資深編輯、聯合報高級資深記者、《聯合報副刊》主任。曾在多所大學講授文學課程。現執教於台灣師範大學文學系。著作有現代詩集《新婚別》《不安的居住》《我年輕的戀人》《邊界》《掩映》等10冊,散文集《在溫暖的土地上》《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歌聲越過山丘》等。詩選集有英譯本、日譯本。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他自個人生活細節出發,抵達的是集體的情感共相。寫於喪子後一年的《異鄉人》,靜水流深的筆觸不僅表露了大慟,同時是對人生處境的思考,不解但試圖了解,似乎一切課題都有它的終極答案;寫於喪子後三年的《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有了更為圓融的態度,對生命中的困蹇能夠理解進而諒解,柔軟心對待俗世,憐惜而且疼惜,有著宗教的光輝,因為對愛的執著,照見人性。
——王盛弘
瞬間的風誰都留不住,能留住的只是落下的沙。這些沙曾經不同人踩踏,而後經一雙手捧起、一個瓶盛裝。我自童年,經歷不同沙地生活,從花蓮、彰化、台東,以至於異鄉的岸灘,始終在路上奔波。未曾安住於瓶中,歲月無情,光景如海市蜃樓,東坡詩“霜落橫湖沙水清”,何嘗不是我的磨砂玻璃瓶。
——陳義芝

名人推薦

他自個人生活細節出發,抵達的是集體的情感共相。寫於喪子後一年的《異鄉人》,靜水流深的筆觸不僅表露了大慟,同時是對人生處境的思考,不解但試圖了解,似乎一切課題都有它的終極答案;寫於喪子後三年的《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有了更為圓融的態度,對生命中的困蹇能夠理解進而諒解,柔軟心對待俗世,憐惜而且疼惜,有著宗教的光輝,因為對愛的執著,照見人性。
——王盛弘

圖書目錄

輯一戰地斷鴻
戰地斷鴻
中國人子
持節在海上
我的刪節號
寧波女子
生在花蓮
重慶街六號
“魚”的故事
歲月心情
蛋殼情結
尋索的心
農事五題
從火曜到金曜——為愛朗讀
輯二異鄉人
異鄉人
運河邊上
再別艾城
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再見山門
輯三愛情這顆星球
她出現了
美麗的工作
節日
愛情這顆星球
水邊札記
輯四遙望或者親近
海濱漁夫
遙望或者親近
別後訊息
玉山手札
嘉興街追憶
消失的讀書人
補修艾蕪文學這門課
都江拜水
水井坊
編輯桌上最後一批信
輯五微物語
綿綿瓜瓞
瓶沙
金蟲祭
誤讀
流浪的狗
鐘上的小人兒
無心
鐘錶館
輯六騷動的雪
黑冠麻鷺在校園漫步
騷動的雪
不知不覺就開啟了新天地
到三民站下車
無明之情
我的鄉愁我的詩

序言

大池的性格
——陳義芝散文作品印象
瘂弦
“他的作品不時流露出中國結、台灣情的大鄉土意識,讓人充分體受到土地、血緣之間無形牽繫的力量,其次是他的文學背景,傳統古典的訓練與承續發揚,使他在文字上有豐美的語彙,在精神上更充滿了一脈而下的抒情基調”。這些,是我讀陳義芝散文時最感到欣喜的。
其中大鄉土意識的形成,我想,除了來自他父母長輩間關千里渡海來台的經歷之外,應該也源流乾他在文學與歷史之中深受薰陶的學院經驗吧。他幼年時代的台灣,自己經驗中那片搖曳的防風林、泥濘的小路、竹林外的田野……在他樸素的描摹下,三十年前的農村,仿佛是一幅幅黑白版畫,三刀兩筆、線條簡單,引人深恩;然而陳義芝卻不僅是眷戀這樣的土地,他隱隱約約懷想的,是另一個抽象的、廣義的鄉土,他對父母親遙遠跋涉的移民精神從來不忘致意,從這裡、從那裡,點點滴滴地寫出了四五十年代來台定居的人們對於新地的認同,以及他們辛勤開拓墾殖的形象,對於父母親的故鄉,他也在他們的鄉愁中日漸濡柒,逐漸有了戀幕與嚮往。
因而,陳義芝對土地的執著,不僅是地理的鄉土,也是歷史的鄉土——一個大鄉土,在他的世界裡,中國結、台灣情如一體兩面,是糅合在一起的。陳義芝這樣的心境,很能代表這一代在台灣成長的青年,一方面腳踏實質的鄉土——台灣,另一方面卻在他父母的鄉愁情懷中長大。這種種牽繫相連的情感,可以從陳義芝拜訪金門的心情里得到印證:“想父親從四川轉徙台灣;母親從山東萬里相隨;而我生在花蓮,長在彰化,現在又從台北來到金門。血脈根緣究竟是川蜀還是齊魯?何嘗不永遠紀念長養我的台灣及二度登臨過的金門!”(《木麻黃的家鄉》)而同時,我相信,在他成長之後所接受的古典文學教育中,中國文學裡那些特有的純粹美感經驗、詩詞文章中的大陸山水,都和父母口中的故土風情摻和在一起,成為他作品中動人的一部分。
對陳義芝來說,中國古典文學的正統訓練,更擴大了他的精神視域,也豐富了他的表達方式和語彙;前者是塑造他大鄉土精神的源頭之一,後者正足以顯現古典傳統在文學的創造與進化中的堅實基礎與生長力量。從陳義芝作品的語言來看,有許多是從中國文學中轉化加工而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中文強韌的生命力,它還在不停地生長,還有很大的彈性和變化能力,從這樣鮮活的生命中演化出來的語言風格,恐怕才是從事文學創作者應該著力的方向之一吧。陳義芝在這一點上,是走對了路。
至於連帶古典而來的抒情傳統,則是陳義芝作品中的基調。《在溫暖的土地上》全書涌動的,正是一股綿延不絕的、抒情的生命力量,在每一篇文章中,為自己所來之處、為自己溫柔敦厚的情操、為自己典型中國的恩想,作了最好的註解。
然而最讓人動心的,還是在各種背景考察之外作品本身所呈現的人生關照,在這個自足的世界裡,過去的日子誠然艱辛、大自然也似乎相當嚴苛,哺育他的土地更沒有特別愛顧他,而人情也有冷有暖、不是絕對的寬和,但是三十年後回首眷顧,在陳義芝不忘本、永遠感恩的赤子心情下,全部化為成長過程中的鞭策力量,有力,辛辣,但卻溫馨。我們在這樣淳厚的態度里,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韌性、也最具大地性格的一面:以溫柔以包容,逐漸化解人生的霜寒,成全生命的春暖。
1987年5月《洪範雜誌》第31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