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刺繡

台州刺繡

台州刺繡歷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經開始有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的記錄,保留至今;黃岩靈石寺出土文物五代熏爐的包裹物——民間刺繡殘片,熟練運用色繡、繞繡等工藝技術,說明北宋年間台州刺繡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光緒三十二年前後,台州刺繡又吸收融合了西方抽紗工藝,在海門(椒江)天主教堂內,作為發展教徒和維持教堂生計的手段而得以普及和發展,因此,台州刺繡又稱海門雕繡。台州刺繡經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創新,針法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到抽、拉、鑲、雕、貼等二百多種。台州刺繡要將布底抽空剪透,以綢衣繡絲線,具有一色素線繡到底的用材特點。其繡品不但立體感強且鏤空部分更是玲瓏剔透、獨具風格,在中國刺繡工藝上獨樹一幟。與中國四大名繡相比,台州刺繡以獨有的“雕平繡”而稱譽海外,國際上稱之為“東方瑰寶”,並已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州刺繡
  • 別稱:海門雕繡
  • 發源地:海門
  • 榮譽:國際上稱之為“東方瑰寶”
發源地,歷史發展,刺繡針法,綜述,直針,盤針,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繡,饒繡,施針,輔助針,變體繡,特點和種類,收藏價值,

發源地

台州刺繡的發源地在海門,因此又叫‘海門雕繡’。台州刺繡的發起,與本地傳統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早時,每個婦女都要穿繡花衣裙,家家戶戶都要繡花枕袋、床圍、帳攔等。因此,過去的婦女大都會繡花的,男耕女織的傳統思想在北岸一帶比較普遍。能描善繡的女子會受到當地人們的尊敬特別是青年男子的愛慕,所以,農村女子一般從七八歲起就開始學習繡花。
精品彩繪全雕繡帕精品彩繪全雕繡帕

歷史發展

1923年海門人許澤民在天主堂街首先開辦了許永利花廠,年產量約5000件。到1925年相繼開辦了協成、民生、慎源、仰成等眾多花廠,其中以民藝花廠最大。直到1935年形成繡衣生產的第一個盛興時期,繡花婦女有1萬人,年產量16萬件。品種有夜衣、長裙、圍巾、手帕、胸罩等。繡藝除雕繡外還會珠羅繡拉絲繡蕾絲繡)。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在海門中山東路百貨公司弄堂里建立海門供銷社繡衣發放站(台州繡衣廠身),到1956年之後,黃岩、臨海溫嶺、玉環、三門、天台、仙居各縣都建立繡衣廠和花邊廠。1964年台繡老藝人應大玉(第一代傳承人,1970年病故)開創了全雕繡衣,在當年廣交會上成為‘東方一絕’。 由於有了繡衣精工墊繡的基礎,台繡的雕繡檯布(海門葡萄娘)也出了名。台州繡衣從此進入了精品時代,獨家生產銷往菲律賓國家的繡花男襯衫(該國的禮服)。直到八、九十年代台繡完整地形成了抽、拉、雕、包、繞,鑲、貼、盤、編織、手繪等針法和工藝,帶動椒江、黃岩、臨海等地形成了許多特色村、專業戶。比如:海門全雕、杜橋手帕、前所珠繡、湧泉盤帶、椒江彩繪、臨海絲染、楊司彩繡、院橋抽紗、柏加王被套、頭陀寧溪辮子花邊、洪家電腦機繡等等。全台州年出口上千萬的就有23家,繡花女工超過13萬人,1994年出口產值超過8億元,台繡也成為我國繡衣抽紗重點產區和輕工部的創匯大戶。
老藝人應大玉帶徒陳克(攝於20世紀60年代)老藝人應大玉帶徒陳克(攝於20世紀60年代)
台繡發展史上曾出現過三大景觀:
鏡頭一:一九二八年海門遭受特大水災害,農田顆粒無收,而當時恰繡花價格高,一般每月收入一至二塊銀洋,快的每月三至五塊銀洋,於是出現了男人燒飯帶小孩,女人日夜繡花掙現錢的自救渡災景象。不會繡的女孩紛紛跟姑嫂、母親學習繡花。
鏡頭二:六、七十年代,台州地方工業有限,農村又以種糧為主,繡花成為大宗副業,各級公社、大隊都辦起繡花培訓班,開設繡花集體工場,發放繡花生產手摺(一種上崗工作證)。那時持有繡花手摺的姑娘成為男青年物色對象的焦點,認為她們聰明手巧、有現鈿收入、穿戴新時,在農村以家有繡女為自豪。由於人多花少,時常起早要在花廠門口排長隊領花片。
鏡頭三: 1986年台繡工藝大師陳克設計的“真絲全雕疊袖旗袍”,獲保加利亞普羅迪夫第六屆春季國際博覽會金獎,台繡成為中國刺繡地域品牌。當時正好開放有些年頭,中外商貿十分活躍,各地客商雲集台州,台州經營繡衣的老闆也遍布全國,特別椒江周邊的章安、前所、黃礁、東埭、杜橋一帶自產自銷的繡衣廠遍地開花,每鄉每村都有幾個家庭式工廠,杭州絲綢城一度都經營產自台州的彩繪繡繡衣。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一方面繡花人越來越少,另方面市場需要不同層面消費的繡衣和繡品,文化建設也需要延續台繡非物質文化。於是台繡隊伍中湧現一些有識之士,掄占非遺基地成為新時期的熱點。非遺傳承將會形成新的景觀。

刺繡針法

綜述

類別:直繡盤針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繡、施針、輔助針變體繡

直針

完全用垂直線繡成形體,線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刺繡
台州刺繡
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

盤針

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套針

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繡,清帶的沈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單套 :又名平套。其繡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許……;其後,依此類推。

擻和針

有稱長短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繡仿真形象。

搶針

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著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平針

是用金銀線代替絲線的繡法。其方法:先用金線或銀線平鋪在繡地上面,再以絲線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繡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線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扎鞋底花紋。

散錯針

它以多種針法變化運用,達到陰陽濃淡適度,力求所繡的形體逼真。 散整針:是套針施針接針長短針兼用的混合針法。

編繡

是一種類似編織的繡法。它包括戳紗、打點、鋪絨、網繡、夾錦、十字桃花、絨線繡等。這些針法都適用於繡圖案花紋,所以也可將它們稱為“圖案繡”。

饒繡

是一種針線相繞、扣結成繡的針法。打籽拉鎖子、扣繡、辮子股和雞毛針,都屬於這一類。 打籽:它是蘇繡傳統針法之一。可以用它繡花蕊,也可以獨立地繡圖案畫。

施針

是加於他針的針法。這種針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並,活而不滯,參差而不齊。

輔助針

這類針法不是獨立繡形體的針法,而是為了增強所繡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動性所採用的輔助性針法。歸入這一類的針法有:輔針、扎針、刻鱗針等。

變體繡

刺繡中,有一些藉助於其它工具材料工藝方法,使常規刺繡發生變化的特殊繡法,就是變體繡,其中包括染繡補畫繡借色繡高繡、摘綾和剪絨等。 染繡:元代繡品中的人物、花鳥多用墨描眉目,以畫代繡。染繡的方法,就是從這兒開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特點和種類

手工刺繡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圖案工整絹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艷相宜,繡工精巧細膩絕倫。就刺繡的針法而言,極其豐富而變化無窮,共有9 大類43種,主要有齊針、掄針、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平金、打點、打子、結子、網繡冰紋針挑花納錦刻鱗針施毛針穿珠針等等,採用不同的針法可以生產不同的線條組織和獨特的手工刺繡藝術表現效果。例如,運用施針、滾針繡的珍禽異獸,毛絲頌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採用散套針繡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朴鼻,盡態盡妍;使用亂針繡人像和風景,絨條組織多變,裝飾味濃,藝術效果強,富有濃郁的民間、民族特色;使用打點繡的繡品,則清靜淡雅,極富詩情畫意;運用打子繡的繡品,則具有古色古香、淳樸渾厚的藝術效果與技巧上的平、齊、細、密、和、光、勻、順的特色。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刺繡是一種在織物上用各種線料織出種種不同圖案的工藝。根據各種古墓出土的帛畫和刺繡等實物可知,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中國就已有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刺繡。現今在河南發現的商代刺繡實物,是中國最早的刺繡工藝品。這種刺繡花紋為菱形紋和折角波浪紋,在花紋線條的邊緣使用加絞拈的絲線,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繡印痕發現於陝西省寶雞茹家莊的西周墓中。這種刺繡採用今天還在使用的辮子股繡的針法,運用了雙線條,線條舒捲自如,針腳也相當均勻齊整,說明刺繡技巧是很熟練的。 這種絲織刺繡工藝品的生產,不僅對中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國際文化生活中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與影響。到了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繡品也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由於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自古以來,富者以“閨房繡樓”為貞,貧者以“善織巧繡”為業。清代(公元1644~1911年),各地的民間繡品皆有傳統的風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繡,即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此外還有北京的京繡溫州甌繡、上海的顧繡苗族苗繡等,產地不同,風格烔異。刺繡的針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等。刺繡的花卉不聞猶香,飛禽栩栩如生。走獸神態逼真。解放後,中國將油畫、中國畫、照片等藝術形式運用於刺繡,使之達到遠看是畫、近看地繡的絕妙效果。刺繡品的用途也進一步擴大,從戲劇服裝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檯布屏風、壁掛及生活服裝等等。此外,刺繡品還是中國傳統的外貿產品,經濟價值很高。 中國刺繡的特色和藝術價值,直接體現在四大名繡上。 蘇繡以針腳細密、色彩淡雅、繡品精細而著名,具有平、光、齊、勻、和、細、密等特點。題材以小動物為主。如《貓戲圖》、《風穿花》、《魚蝦圖》等。近幾年來出現的雙面繡,兩面有同有異。如貓的眼睛,兩面顏色不一樣,十分引人入勝,其刺繡技藝之高超,是刺繡中的精品。湘繡以寫實居多,色彩明快,以中國畫為底,襯上相應的雲霧山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風格豪放。特點是繡虎、獅等,以獨特的針法繡出的動物毛絲根根有力。人稱湘繡“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聞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 蜀繡構圖簡練,大都採用方格、花條等傳統的民族圖案,富有裝飾性。色彩豐富鮮艷,針法嚴謹,虛實適宜,立體感強,平整光滑。所繡對象有花蝶、鯉魚、熊貓等。 粵繡採用金銀線盤金刺繡,繡線平整光亮。構圖布局緊密,裝飾性強,富有立體感。繡面富麗堂皇、璀璨奪目,多用於戲裝、婚禮服等。荔枝和孔雀是粵繡的傳統題材。

收藏價值

古董收藏發燒友陳先生,19年前在福州跳蚤市場花1萬多元購得一件絲綢刺繡,這寶貝到2008年至少值30多萬元。”這幅刺繡,它長約1.8米,底色暗紅,以蝶舞牡丹花為主體,兩側伴有一對五彩鳳凰。正反兩面都是平整圖案,是蜀繡的手法,這不是尋常人家的物件,“至少也是官宦人家的裝飾品。”此前,陳先生在廣州一家古董店看到,一幅圖案相仿但大小只有其藏品二分之一的刺繡,售價高達18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