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單元

可追溯單元

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具有許多環節,其中可追溯單元的劃分是最為基礎的技術環節。可追溯單元是指一批可追溯的對象。這些可追溯單元在生產中被認為是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特徵而且獨一無二,在任何供應鏈條中都是產品信息的唯一標識。一般而言,可追溯單元由標識信息和記錄信息兩部分組成:標識信息的主要功能是確保追溯過程的連續性;記錄信息的主要功能是實現企業內部追溯。可追溯單元的大小決定著可追溯系統的精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可追溯單元
  • 外文名:Traceable unit
  • 內容:一批可追溯的對象
  • 特點:有著共同的特徵
  • 包括:標識信息和記錄信息
  • 決定:可追溯系統的精度
質量安全可追溯技術,食品質量可追溯單元劃分與最佳化,可追溯單元,可追溯單元劃分原則與方法,可追溯單元最佳化方法,

質量安全可追溯技術

質量安全可追溯技術是一種有效的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方法和手段,即通過對問題產品快速定位並準確隔離,最後實施快速召回,降低質量安全的風險,保護公眾健康。20世紀90年代初期,質量認證標準ISO9000首次確立了食品質量安全與可追溯的基本架構,將“可追溯性”定義為:在食品、飼料和用於食品生產的動物,或用於食品或飼料中各種可能會使用的物質,在全部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中發現並追尋其痕跡的可能性。
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實現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有效監管,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和普通關注的熱點問題。歐盟、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先後頒布了相應的食品安全跟蹤條例,並且要求本區域內上市銷售的農產品必須具備可追溯性,並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技術貿易保護手段。從2000年起,我國也相繼出台了《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出境水產品追溯規程(試行)》、《畜牧法》等法規,推動了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各級地方政府也開始通過蔬菜、水產品與肉類等大宗生鮮農產品領域示範工程,探索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推廣與套用。

食品質量可追溯單元劃分與最佳化

可追溯單元

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具有許多環節,其中可追溯單元的劃分是最為基礎的技術環節。可追溯單元是指一批可追溯的對象。這些可追溯單元在生產中被認為是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特徵而且獨一無二,在任何供應鏈條中都是產品信息的唯一標識。一般而言,可追溯單元由標識信息和記錄信息兩部分組成:標識信息的主要功能是確保追溯過程的連續性;記錄信息的主要功能是實現企業內部追溯。可追溯單元的大小決定著可追溯系統的精度。可追溯單元大,追溯精度低,召回成本高,但系統的運行成本低;可追溯單元小,追溯精度高,召回成本低,但系統的運行成本高。因此,如何劃分可追溯單元,要從產品、技術和經濟等多維角度出發,確定追溯的最佳單元,實現追溯系統經濟性平衡,從而在產品發生質量問題時實現快速召回,這樣既保證產品質量的安全又降低企業損失。

可追溯單元劃分原則與方法

(1)基於單體的可追溯單元劃分方法
該劃分方法是基於追溯目標或產品各構件能明確區分的產品個體。每個追溯目標都有相應追溯編碼,然後進行全過程信息的管理。這種方法追溯精度高,但追溯系統運行成本較高。目前,主要套用在家畜(牛、羊、豬)養殖追溯系統中,部分家禽養殖、水產養殖追溯系統也使用這種可追溯單元劃分方法。例如:陸昌華等人開發的安全豬肉可追溯系統,昝林森等開發的中國牛肉生產質量跟蹤與追溯系統,都在養殖環節利用耳標對生豬、肉牛個體實現質量安全溯源;Karlsen等通過定性分析法、觀察法和檔案分析方法分析了鮭魚供應鏈,確定了鮭魚可追溯單元的大小;Bertolin等套用FMECA方法,有效劃分了食品可追溯單元,並形成了一個描述因果關係的圖結構,更便於系統推理和追溯。
(2)基於批次的可追溯單元劃分方法
該劃分方法是將同一批次的產品視為一個可追溯單元,採用統一的編碼,實現對追溯目標的產地、品質、數量、加工過程等信息的集合管理。這種方法追溯精度低,不能精確到特定環節和個體,但追溯系統運行成本較低,適用於單體價值低、數量多的快速消費類產品。目前,多套用於加工領域,如乳品追溯系統、果蔬產品追溯系統。例如:Ruiz-Garcia提出了基於Web的可追溯系統框架,集成了2種可追溯單元劃分模型,即橫向方式基於產品批次,縱向方式基於產品加工信息;Thompson等以條形碼為標識載體,建立基於批次為可追溯單元的水產品生產全過程信息跟蹤與追溯系統。

可追溯單元最佳化方法

最佳化可追溯單元,可以提高追溯系統精度,有效降低風險擴散和缺陷產品的召回成本。目前,套用最多的最佳化方法主要有3種。
第1種方法是對可追溯單元流程最佳化。通過對生產、加工流程進行分析,確定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控制點,分析可追溯單元質量傳遞關係,確定可追溯單元信息採集與管理,從而最佳化可追溯單元流程。盧功明等對牛肉加工環節進行了可追溯單元的劃分,確定了可追溯單元分割時,子可追溯單元的標識信息要保持父可追溯單元標識信息但不同於父可追溯單元標識信息的劃分規則;張健等分析了肉類食品供應鏈可追溯單元識別與質量傳遞關係,確定了肉類食品供應鏈可追溯單元的活動形式,以可追溯單元變遷過程為依據,對肉類食品質量可追溯系統流程進行了最佳化,從而使可追溯系統更為簡潔、實用和高效。
第2種方法是對可追溯單元混合度最佳化。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確定最佳化目標,降低產品批次的混合度,進而尋求最優的可追溯單元傳遞模型,有效地降低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擴散和不合格產品的召回成本。Dupuy等提出了追溯系統中的批次傳播問題,並基於MILP模型進行求解,嘗試控制食品質量可追溯過程中的批次混合問題,提高追溯精度;Bollena等研究包裝過程對水果追溯精度的影響,建立了最佳化模型。通過最佳化機械設計和操作規程,能顯著降低水果在包裝過程中的混合度,從而提高了追溯的準確性;毛志慧等從原料批次混合問題著手,提出了一種降低原料批次混合程度的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利用多目標最佳化方法求解最佳方案,並在某龍頭水產加工企業驗證,有效地縮小原料供應商的責任追蹤範圍。
第3種方法是對可追溯單元模型建模最佳化。利用FMECA、Petri網、D型圖論、模糊機率等理論,研究可追溯系統建模與最佳化方法,將UML、XML、可信計算理論模型等建模技術引入可追溯系統建模中,以利於可追溯系統原型開發和提升運算速度。Allan利用Petri網跟蹤製造業產品過程並進行建模;Antoni集成D型圖論與超圖建立了質量追溯的描述模型;Jansen-Vullers用Gozintographs來對食品可追溯系統進行建模;石峰等建立了基於行為建模的因果追溯方法,較好地解決了複雜仿真分析中因果關係追溯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