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同義

句法同義

句法同義,就是幾種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結構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句法同義
  • 用詞年代現代
  • 解釋:句子格式相同或相近的結構意義
  • 實質:句型不同語義相近
一、關於句法同義,(一)句法同義語句舉隅,(二)句法同義語句的變換,二、關於句法多義,

一、關於句法同義

譬如:
我打破了杯子。
杯子被我打破了。
杯子我打破了。
我把杯子打破了。
雖然這四個句子句法組合有別,依次是動詞性述賓謂語句、動詞性述補謂語句中的“被字句”、動詞性主謂謂語句、動詞性述補謂語句中的“把字句”,但是它們的結構意義相同或相近,像“我”都是施事者,“杯子”都是受事者,動作都是“打”,等。

(一)句法同義語句舉隅

為了加深對句法同義的認識,我們不妨結合現代漢語句型的學習,在動詞性謂語句中辨別一些“同義異型”的語句。這裡所謂的“同義異型”的語句,指的是一組語義基本相同(即結構意義相同或相近),而內部的語法結構不同,屬於不同的句型(包括少數雖屬同一句型,但結構上仍有差異的情況)的語句。換言之,它們即是句法同義的句子。
下面,筆者列舉一部分較為常見的“同義異型”的動詞性謂語句,並作些粗略的辨析:
上述例句,各組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所屬句型不同:每一組的a句都是動詞性述補謂語句,後一句則不是,例⑴b是動詞性動詞謂語句,例⑵b是動詞性連述謂語句。
上述例句中,各組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所屬句型不同:每一組的a句都是動詞性述賓謂語句, b句都是動詞性述補謂語句(順便提一筆,它們的句式有異:例⑶b是被字句,例⑷b是把字句)。
上述例句中,各組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所屬句型不同:每一組的a句都是動詞性主謂謂語句,b句都是動詞性述賓謂語句。
上述例句中,各組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所屬句型不同:每一組的a句都是動詞性主謂謂語句,b句都是動詞性述賓謂語句(例⑻b是賓語前置)。
上述例句中,各組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所屬句型不同:每一組的a句都是動詞性述賓謂語句(又都是雙賓語),後一句則不是,例⑼b是動詞性述補謂語句,例⑽b是動詞性連述謂語句。
上述例句中,每組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所屬句型不同:每一組的a句都是動詞性述賓謂語句(又都是雙賓語),b句都是動詞性連述謂語句。
當然,在單句的其他下位句型中,也不乏“同義異型”,即句法同義的語句。略舉幾例:
例⑴兩個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動詞性述賓謂語句,b是動詞性非主謂句。
例⑵兩個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名詞性名詞謂語句,b是動詞性述賓謂語句。
例⑶兩個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形容詞性述補謂語句,b是形容詞性形容詞謂語句。
例⑷兩個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名詞性名詞謂語句,b是形容詞性主謂謂語句。
例⑸兩個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動詞性述賓謂語句, b是動詞性非主謂句。
例⑹兩個語句語義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形容詞性主謂謂語句,b是形容詞性形容詞謂語句。
前面都是舉例性的,通過這些例句的辨識,我們對句型的確認就更有把握了,對句法同義的現象的認識就更深入了。

(二)句法同義語句的變換

為了選擇最為恰當的一個,有時還不免要變換句型。所謂變換句型,就是運用增加、刪除、換位、變更結構格式等手段,在保留基本語義的前提下,將一個屬於甲句型的語句轉換成另一個屬於乙句型的語句,以適應表達上的需要。總之,處在同義關係中的若干語句格式,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則,互相變換。譬如從基本式“我們去過上海了”,按照一定的規則,可以推導出它的派生式“上海我們去過了”、“我們上海去過了”。
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印書館,1979年)這部專著中指出:“研究句子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可以說是在靜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動態的研究,是不僅僅滿足於找出一些靜止的格式,而是要進一步觀察這些格式結合和變化的規律。怎樣用有限的格式去說明繁簡多方、變化無盡的語句,這應該是語法分析的最終目的,也應該是對於學習的人更為有用的工作。”這一段話對我們深有啟發。我們不僅應該從語法角度上能確認句型,能辨別“同義異型”的語句,而且還應該進一步聯繫語言運用實踐來選擇句法同義的語句,以便更為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
為說明這一點,不妨先試舉一例:
這六個語句分為兩組,例⑴是一組“同義異型”的語句,例⑵亦然。如果要讓這六個語句配成三對,就有一個選擇語句的問題了,這裡,顯然是例⑴a跟例⑵b配合恰當,例⑴b跟例⑵c配合恰當,例⑴c跟例⑵a配合恰當,因為它們句型相同。倘若換個方式相配,說成“東邊視窗開票,貨在西邊視窗取”、“開票在東邊視窗,西邊視窗取貨”、“票在東邊視窗開,取貨在西邊視窗”等,就不很順當,或很不順當。由此可見,結合語言環境,從一組句法同義的語句中選擇最為恰當的一個,是多么重要的了。
對此,本文也以舉例的方式作些粗淺的介紹。譬如:
動詞性述賓謂語句“他給我們解決了許多疑難問題”,可變換為動詞性主謂謂語句“許多疑難問題他給我們解決了”。
動詞性述補謂語句“他把腿坐麻了”,可變換為動詞性述賓謂語句“他坐麻了腿”。
動詞性述賓謂語句“小梅練出來了一副好嗓子”,可變換為動詞性述補謂語句“小梅的一副好嗓子練出來了”。
動詞性動詞謂語句“石磊對《圍城》十分喜愛”,可變換為動詞性述賓謂語句“石磊十分喜愛《圍城》”,還可變換為動詞性主謂謂語句“《圍城》石磊十分喜愛”。
動詞性主謂謂語句“那些線裝書他變賣了”,可變換為動詞性動詞謂語句“他把那些線裝書變賣了”,還可變換為動詞性述賓謂語句“他變賣了那些線裝書”。
動詞性述賓謂語句“屋頂上籠罩著一層薄煙”,可變換為動詞性連述謂語句“屋頂上有一層薄煙籠罩著”,還可變換為動詞性非主謂句“在屋頂上籠罩著一層薄煙”或“有一層薄煙籠罩在屋頂上”。
形容詞性形容詞謂語句“小傢伙又白又胖”,可變換為動詞性述補謂語句“小傢伙長得又白又胖”。
形容詞性述補謂語句“昏睡的生活可悲得很”,可變換為形容詞性形容詞謂語句“昏睡的生活很可悲”,還可變換為動詞性述賓謂語句“昏睡的生活是很可悲的生活”。
名詞性名詞謂語句“你好大的口氣”,可變換為形容詞性形容詞謂語句“你的口氣好大”,還可變換為形容詞性主謂謂語句“你口氣好大”。
動詞性非主謂句“哭得他眼睛都腫了”,可變換為動詞性述補謂語句“他哭得眼睛都腫了”,還可變換為動詞性主謂謂語句“他眼睛都哭腫了”,還可變換為動詞性述賓謂語句“他哭腫了眼睛”。
再像動詞性述賓謂語句中的“雙賓句”,可以變換為各種句型。譬如:
“我昨天剛剛問過他這件事”,可變換為動詞性主謂謂語句“這件事我昨天剛剛問過他”。
“上級分配他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可變換為動詞性連述謂語句“上級分配了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給他”。
再如:“鄰居還給他一張DVD”,可變換為“鄰居給他還了一張DVD”;“校長報告我們一個好訊息”,可變換為“校長向我們報告一個好訊息”;“我買了他兩斤花生”,可變換為“我買了他的兩斤花生”;等等。雖然從句型角度看,前後兩者都屬於動詞性述賓謂語句,但仍存在著句法結構上的差異,前一句都是“雙賓句”,後一句則不是,它們分別都是句法同義的語句。

二、關於句法多義

句法多義就是指在一個句法結構中,包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結構意義,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釋,從而造成理解上的差異。句法多義,也就是句法歧義。
歧義結構的研究,是近年來漢語語法學界成果顯著的一個研究課題。事實上,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由於語言內部和語言外部各種因素的制約,產生歧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語言學家之所以對歧義研究發生興趣,並不是因為歧義本身在語言運用中有多大的實用價值,而是把它作為深入探討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種種複雜對應關係的一個突破口來對待的。朱德熙先生說得好:“一種語言語法系統里的錯綜複雜和精細微妙之處往往在歧義現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義現象會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使我們對於語法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更加深入。”(見《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中國語文》1980年第2期)
(一)句法多義語句的類型
歸納句法多義語句的類型,也就是歸納歧義的類型,實際上同時在尋找產生歧義的原因。
句法多義的主要類型有:
1、同音詞。譬如:
他又zuò了一會兒。(做/坐)
家裡有pípá。(琵琶/枇杷)
你要克服jiāoqì。(驕氣/嬌氣)
qízhōng考試已經安排好了。(期中/期終)
2、多義詞。譬如:
你要多吃點菜。(蔬菜/菜餚)
他還有包袱。(布包/思想負擔)
集訓隊下操了。(出操/收操)
來參觀的多半是電大學員。(大概/大多)
3、兼類詞。譬如:
湯不熱了。(動詞/形容詞)
衣櫃沒有鎖。(名詞/動詞)
我和他住在一起。(介詞/連詞)
他爬過山沒有?(趨向動詞/助詞)
4、同形結構。
結構主義語法對歧義結構研究的貢獻主要是揭示了由於層次不同以及語法結構關係不同而產生歧義的語法規律。
這種同形結構的類型主要有三種:
⑴結構切分不同,即語法結構關係相同而層次不同。
一是各層次語法結構關係都相同。譬如:
二是第一層語法結構關係相同,其他層次語法結構關係不同。譬如:
⑵結構關係不同,即層次相同而語法結構關係不同。譬如:
烤白薯參考數據(述賓/定中)
你老張他們部隊(同位/定中)
醫院食堂學生家長(聯合/定中)
經濟困難思維科學(主謂/定中)
⑶結構切分和結構關係都不同,即層次不同、語法結構關係也不同。譬如:
轉換生成語法更進一步揭示了層次和語法結構關係都相同卻由於語義關係不同而產生的歧義的內在規律。
這種同形結構的類型主要有兩種:
⑴動詞和名詞的語義關係不同。譬如:
他已經稱過了 連校長都不認識
(施事/受事)
看望的是病人 關心的是他母親
(施事/受事)
婦女理髮店 青年服務社
(施事/受事)
⑵名詞和名詞的語義關係不同。譬如:
巴金的書 詩人的氣質(領屬/性質)
玩具工廠 蓄電池運輸車(用途/質料)
()排除句法多義的語用手段
1、語音制約。
不少書面上的歧義,一到口頭上就不再產生歧義,因為語音起了消除歧義的作用。譬如:
聲調:這個人好說話(hǎo容易,形容詞/hào喜歡,動詞),反映了詞類的不同。
重音:十二歲就一米三(重音在前表示長得高/重音在後表示長得矮),反映了語義指向的不同。
停頓:我講不好(停頓在前表示一種可能/停頓在後表示一種判斷),反映了層次及語法結構關係的不同。即
2、語法制約。
由於詞的語法功能某些特點的制約,使產生歧義的可能性得到排除。譬如:
a為述賓詞組,b為名詞性定中詞組,數量詞組“一個”只能修飾名詞性詞組,不能修飾動詞性述賓詞組,因此“愛過她的孩子”在這裡只能分析為b,不可能是a 。
3、語義制約。
由於句中詞語之間在語義上相互牽制從而排除了歧義。譬如:
a為主謂詞組,謂語又是個主謂詞組,b為主謂詞組,主語是個定中詞組,當“小說書”成為“大主語”時,“他弟弟很多”就只能分析為b,不可能是a 。
按照抽象的句式來看,可以有a和b兩種切分,但“一位”中的量詞“位”表示尊稱,只能適用於“律師”,不適用於“犯罪嫌疑人”,因此在這裡,只能分析為b,不可能是a 。
4、語境制約。
口語中的前言後語,書面語裡的上下文的制約,同樣可以消除歧義。譬如:
(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這條褲子裁得好,(你就穿吧!)
開刀的是我父親,(他技術高明,你放心好了。)
“學習好”可以是述補詞組,也可以是主謂詞組,在例句中只能分析為主謂詞組;“裁得好”的補語或表可能(能裁好),或表結果(裁得不錯),在例句中的“好”只能是結果補語;“開刀的是我父親”中的“我父親”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但在該句中,只能理解為施事。
5、增刪詞語。
增添或刪除個別詞語,可以使結構內部的語法關係明朗化,從而消除歧義。譬如:
學生家長(學生的家長/學生和家長)
新教師宿舍(新的教師宿舍/新教師的宿舍)
參考資料是必要的(參考一下資料是必要的/看參考資料是必要的)
市民可在每月15日前去反映意見(市民可在每月15日以前去反映意見/市民可在每月15日去反映意見)
6、變換句式。
通過變換的方法,選用同義異型句式也是消除歧義的一個有效手段。譬如:
他倒了一杯水(倒掉/倒上)→ 他把一杯水倒了
指導青年讀好書(把書讀好/讀好的書)→指導青年把書讀好
他已經審問過了(審問他自己/他審問別人)→他已經被審問過了
他給小王打電話(打給小王/替小王打)→他打電話給小王
再譬如,同樣是“介詞+名詞1+方位詞+動詞+名詞2”格式的句法結構中,下面的a組是句法多義的語句,可以用變換句式排除歧義,而b組與c組並無歧義:
a組:“在火車上寫標語”、“在屋頂上畫畫”。
“在火車上寫標語”句法多義,可以有兩種變換方式,一是“把標語寫在火車上”,二是“(坐)在火車上寫標語”;“在屋頂上畫畫”也是句法多義,也可以有兩種變換方式,一是“把畫畫在屋頂上”,二是“(站)在屋頂上畫畫”:因為這裡“介詞+名詞1+方位詞”的組合,既可能表示“名詞2”的處所,又可能表示“動詞+名詞2”的處所,所以導致了歧義。
b組:“在瓶子裡灌水”、“在玻璃缸里養魚”。
這兩個句法結構都無歧義,“在瓶子裡灌水”只能變換為“把水灌在瓶子裡”,不能變換為“(坐)在瓶子裡灌水”;“在玻璃缸里養魚”只能變換為“把魚養在玻璃缸里”,不能變換為“(站)在玻璃缸里養魚”:因為這裡“介詞+名詞1+方位詞”的組合,只能表示“名詞2”的處所,不能表示“動詞+名詞2”的處所,所以不會產生歧義。
c組:“在大學裡研讀語言學”、“在馬背上唱歌”。
這兩個句法結構都無歧義,“在大學裡研讀語言學”只能變換為“(住)在大學裡研讀語言學”,不能變換為“把語言學研讀在大學裡”;“在馬背上唱歌”只能變換為“(騎)在馬背上唱歌”,不能變換為“把歌唱在馬背上”:因為這裡“介詞+名詞1+方位詞”的組合,只能表示“動詞+名詞2”的處所,不能表示“名詞2”的處所,所以不會產生歧義。
呂叔湘先生的《歧義類例》(載《中國語文》1984年第5期)一文,收集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可以說是集歧義,即句法多義類例之大成,並作了比較細緻的分析,有興趣的學員不妨找來看一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