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王陵

古蜀王陵,蜀國蠶叢王陵尚未發現。柏濩、魚鳧王陵及魚鳧王妃墓在今四川溫江通平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蜀王陵
  • 地點:四川溫江通平鎮
  • 墓道長:10o45米
  • :9o2米
基本簡介,典籍記載,

基本簡介

望帝、叢帝陵在今四川郫縣郫筒鎮望叢村。望、叢帝陵基本上是按照浙江紹興大禹陵的形制建造的,是四川最大的帝王陵寢。1980年在成都新都縣馬家鎮發掘出一座公元前440年的古蜀王陵,因在位於城西北5公里的馬家場(堡),故稱馬家堡大墓。馬家堡大墓平面呈“甲”字形,豎穴土坑木槨,朝向正西。墓道長8o82米,墓坑長10o45米,寬9o2米,面積達150平方米,規模甚為宏大。坑壁基本垂直。木槨全用名貴的楠木構築,長8o30米,寬6o67米。槨室中央為棺室,周圍有頭箱、足箱、邊箱等共8個,分為九格。棺室內置楠木獨木棺一具。棺底有“腰坑”,四壁與底用木枋構築,上用木枋作蓋。木槨及“腰坑”四周、底部填以白膏泥封固。木槨構築方法是以底木枋平鋪於二枕土之上,壁上下用木枋疊砌,連線處用榫槽。墓早年被盜,槨室內僅存一些小件器物,但棺底“腰坑”倖存,出土成套青銅禮器、兵器和生產工具等118件,青銅器出土時皆光澤如初,極為精緻。銅禮器中有五件一組的列鼎、壺二式各5件、缶一對、有蓋豆一對,還有敦、鑒、盤、匜、勺、鍪、釜、甑等;有編鐘五件一組;兵器有戈、矛劍、月、鉞等,生產工具有斧、削、鑿等;是巴蜀墓葬中歷來出土銅器最多的一次。可惜槨室內文物被盜,否則將更為豐富。從槨室內殘存的蓋弓帽和管形車器來看,原來還隨葬一批車馬器。研究者認為,文物中的釜、甑、鍪、盤是晚期古蜀墓葬中常見的組合,大批戈、劍、矛、鉞和斧、斤、削、鑿等也是巴蜀墓中的典型器物,其中鏊、釜、甑的出現早於中原,是巴蜀人的創造。文物中有陶豆及圜底罐、圜底釜等,幾乎是晚期巴蜀墓必出之物。僅存一件漆耳杯兩耳奇異,也為巴蜀特有文物。不少文物中有銘文,這大大提高了文物的史料價值。除漢字外,大批青銅器、漆器上鑄刻有“巴蜀圖語”,有一種圖形符號見於許多器物,可能為族徽。因此該墓葬的地方特色極為濃厚。據統計,出土的200餘件文物中屬於巴蜀者占百分之六七。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文物具楚及中原文化特徵。屬楚文化特徵的有鼎、敦、盥缶等,其形制和紋飾均與楚器雷同。屬中原文化特徵的有甗、罍、蓋豆、壺與中原式劍,一些器物上有漢字銘文,出土圓及方漢字印各一枚。成都博物館判定該墓葬年代屬戰國中期偏早,正是開明王朝經新都再遷成都的時間。無論從規模、形制、文物數量還是從器物規格來分析,這座墓葬決非一般貴族,而是一座王陵。有人認為,“新都馬家堡木槨墓出土列鼎五件,在一件鼎內刻有‘邵食之鼎’四字,‘邵’即‘詔’、‘昭’,昭是楚國三大姓之一,詔又是氐姜族土者之號”,故推斷為王侯之器。成都博物館認為,大墓槨室為九室之制,“當為王一級”;隨葬品的特殊組合,如戈、矛、鉞、刀、劍組成五兵之用,“是中原大喪之禮的五兵之制”,缶、甗、豆、甑、敦、鑒、盤、匜、勺一套是晏享之用的九器組合,“表明墓主人身份是君王地位”。新都擁有一座王陵證明該地確曾為古開明王朝都城。

典籍記載

《華陽國志》中說,開明王朝第一世的叢帝來於楚國,文物中楚文物的出現證明此說不誤。文物中有中原文化特徵也證明古蜀王朝在兩千多年以前與中原就有密切往來。馬家堡大墓是至今歷代古蜀王朝中發掘的唯一的一座帝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