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郎酒傳統釀造技藝

古藺郎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四川省古藺縣在悠久的釀造歷史中傳承下來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郎酒傳統釀造技藝”榮列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藺郎酒傳統釀造技藝
  • 地理標誌:中國四川省古藺縣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遺產編號:Ⅷ-144
發展歷史,地緣因素,釀造特徵,價值意義,

發展歷史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把二郎灘一帶生產的“枸醬酒”欽定為貢酒。
北宋年間,二郎灘出產優質大曲“鳳曲法酒”載入史冊。
1898年,四川榮昌縣商人鄧惠川夫婦邀約二郎鎮酒師李丙山共同創辦絮志糟房(後惠川老糟房),開始釀造“回沙郎酒”。
1933年,當地商人雷紹清在惠川老糟房基礎上,集資創辦集義糟房,集“惠川”與“茅台”工藝於一體,釀出的酒超過了“回沙郎酒”,成為與茅台完全相似又別有天地的醬香型美酒,正式命名為“郎酒”。
據《四川經濟志》記載,當時的郎酒因質優味珍而價格高昂,年產不過四五十噸,“每罐裝(郎)酒一斤,抗戰一年在當地之價,每罐大洋七八角,銷售重慶、成都等地則值一元。”郎酒蜚聲天下,供不應求。
1956年,在成都金牛壩會議上,周恩來總理說:“四川還有一個郎酒嘛,解放前就很有名,要加快發展!”當年,國營四川省古藺郎酒廠成立,此後郎酒所獲殊榮不斷。
1963年,郎酒被評為四川省優質酒。
1979年,郎酒被評為全國優質酒。
1980年和1981年,郎酒連續兩年被評為商業部優質酒。
1984年,郎酒榮膺“中國名酒”稱號。
1989年,53度郎酒蟬聯“中國名酒”稱號,39度郎酒被確認為“中國名酒”獲得國家金質獎。
1999年,國家質量監督局、標準樣品委員會將39°醬香型郎酒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醬香型低度白酒標準樣酒,成為中國醬香白酒標準。
2002年,四川省古藺郎酒廠,完成了從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成功改制,2004-2005年度郎酒真正發力,曾是四川六朵金花中長年墊底的郎酒奮力一躍,躍上了中國白酒行業品牌價值第三名的位置——2011年品牌價值達到了175.55億元,排名中國500強第51位。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郎酒傳統釀造技藝”榮列其中。

地緣因素

“郎酒傳統釀製技藝”的產生、傳承、發展均在四川南部古藺縣二郎鎮。依託有著400多年歷史的二郎古鎮和傳承數百年的釀製技藝,逐步地成型、成熟、發展。
“郎酒傳統釀製技藝”作為一種民間釀酒技藝,它包括了釀造所依託的地理、氣候、物產、水源等物理條件,也包括了承載這項技藝,並經百餘年傳承的經驗和口訣,它們集合而成郎酒的傳統釀製技藝。

釀造特徵

“郎酒傳統釀製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既包括釀造過程中特定的空間、依託展現這一傳統技藝過程的物質載體以及在釀製過程中長期遺存所積累起來的歷史文化,它們集合而成我國釀酒技藝寶庫中的一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郎酒傳統釀製技藝”具有釀製原料獨特、工藝控制典型、釀製環境特殊、採用工具傳統等顯著特徵。

價值意義

“郎酒傳統釀製技藝“的傳承發展至今已達百餘年,它是醬香型白酒釀製技藝的典型代表,是我國民間釀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極大程度地體現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這項技藝具有豐富的歷史、科學、文化和經濟價值,同時,由於它是中國川南黔北釀酒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還具有獨特的地域民俗價值。
郎酒的傳統釀製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蘊涵著豐富的歷史、科學、文化和經濟價值,它是中國民間眾多的傳統手工技藝的集萃,是中國川南黔北地區人民在長期勞動中的智慧結晶。即使是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這項民間傳統技藝也難以用科技手段來代替,它是民間傳統釀造技藝寶庫中的一枚奇葩,是祖國先輩們留給我們的一筆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