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露天競技場

古羅馬露天競技場

古羅馬露天競技場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Flavium),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遺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從外觀上看,它成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羅馬露天競技場
  • 外文名:AmphitheatrumFlavium
  • 別名: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等
  • 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
  • 地理位置:義大利羅馬市中心
  • 建成時間:公元82年
簡介,建造背景,建築特點,維護,總體風格,評論,

簡介

古羅馬露天競技場(Colosseum),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它的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Flavium)。位於今天的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造起來的,現僅存遺蹟。鬥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流氓們看角斗而造。
鬥獸場平面式長圓形的,相當於兩個古羅馬劇場的觀眾席相對合一。大直徑為188米,小直徑為156米,圓周長527米,圍牆高57米,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m,短軸54m。羅馬鬥獸場能容納的觀眾大約5萬人。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五區。前面一區是榮譽席,最後兩區是下層民眾的席位,中間是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坐的,例如士兵作家學者教師,以及國外的高僧等。頂層還有一個只能站著的看台,這是給地位最低下的社會成員準備的:女人,奴隸和窮人。觀眾們從第一層的80個拱門入口處進入羅馬鬥獸場,另有160個出口遍布於每一層的各級座位,被稱為吐口,觀眾可以通過它們湧進和湧出,混亂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夠被快速的疏散(據說這裡只需十分鐘就可以被清空)。榮譽席比“表演區”高5m多,下層觀眾席位和騎士席位之間也有6m多的高差,社會上層的安全措施很嚴密。最上一層觀眾席背靠著外立面的牆。觀眾席總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觀覽條件很好。
側貌側貌
從外部看,這座羅馬鬥獸場由一系列3層的環形拱廊組成,最高的第4層是頂閣。在第4層的房檐下面排列著240箇中空的突出部分,它們是用來安插木棍以支撐“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劇場的遮陽帆布,皇家艦隊的水兵們負責把它撐起以幫助觀眾避暑,避雨和防寒,這樣一來大鬥獸場便成為一座1世紀的透明園頂競技場。圍牆共分四層,前三層均有柱式裝飾,由地面開始依次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也就是古代雅典看到的三種柱式。

建造背景

羅馬鬥獸場由弗拉維安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維安競技場。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一部分。韋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在尼祿自殺後的一年中,羅馬又經歷了三個短命皇帝的失敗的統治,韋斯帕西恩隨後坐上了皇位。那時尼祿並未被遺忘;他所吞噬的廣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經激起民憤。因此,當韋斯帕西恩決定填平那屬於尼祿的豪華金色宮殿的人工湖.將其變成公共娛樂場所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鬥獸場由維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於公元70年下令修建,是古羅馬當時為取悅凱旋而歸的將領士兵和讚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的。其子提圖斯於公元80年為其主體揭幕,托米奇安從公元81年起使建築最終竣工,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鬥獸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的托雷宮花園的人工湖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公元64年發生的羅馬大火中被毀。羅馬鬥獸場,在公園8世紀左右取名《科洛塞》,名稱的由來是暗示聳立於他旁邊的尼祿的“巨像”。
鬥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Cassius)的記載,鬥獸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9000隻牲畜。 鬥獸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例如埃庇道努劇場(EpidaurosTheater,約公元前330年,設計師: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theYounger).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羅馬鬥獸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斗場,它長軸187米,短軸155米,周長527米,中央為表演區,長軸86米,短軸54米,地面鋪上地板,外面圍著層層看台。看台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

建築特點

鬥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鬥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裡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鬥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鬥獸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成1000年。

維護

公元217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鬥獸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樞密院,竟然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總體風格

位於羅馬中心的壯觀的鬥獸場是古羅馬當時為取悅凱旋而歸的將領士兵和讚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的。鬥獸場的建築設計並不落後於現代的美學觀點,而事實上,大約2000年後的今天,每一個現代化的大型體育場都或多或少的烙上了一些古羅馬鬥獸場的設計風格
鬥獸場在建築史上堪稱典範的傑作和奇蹟,以龐大、雄偉、壯觀著稱於世,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宣布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後,鬥獸場只剩下大半個骨架,但其雄偉之氣魄、磅礴之氣勢猶存。鬥獸場平面呈橢圓形,占地約2萬平方米,外圍牆高57米,相當於現代19層樓房的高度。該建築為4層結構,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層分別有80個圓拱,其柱形極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標準順序排列,第4層則以小窗和壁柱裝飾。場中間為角斗台,長86米,寬63米,仍為橢圓形,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那么大。角斗台下是地窖,關押猛獸和角鬥士。角斗台周圍的看台分為3個區。底層的第一區是皇帝和貴族的座席,第二層為羅馬高階層市民席,第三層則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陽台,一般觀眾只能在此處站著觀看錶演了。場內看台共可容納觀眾5萬多人,底層地面有80個出入口,可確保在15分鐘至30分鐘內把場內5萬觀眾全部疏散離場。
公元80年鬥獸場工程竣工之時,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典禮。古羅馬統治者組織、驅使5000頭猛獸與3000名奴隸、戰俘、罪犯上場“表演”、毆鬥,這種人與獸、人與人的血腥大廝殺居然持續了100天,直到這5000頭猛獸和3000條人命自相殘殺、同歸於盡。無怪乎有人說,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隨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跡。當年,古羅馬著名的奴隸起義首領斯巴達克就是一名角鬥士,他最初率領78個角鬥士起義,很快發展到10多萬人,在羅馬各地堅持戰鬥達2年之久。這次奴隸起義給了羅馬奴隸制沉重的打擊,馬克思曾讚譽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

評論

位於拱洞之間,靠在牆壁之上,上下從跌的三種樣式的壁柱沒有任何使用意義,他們只不過是羅馬建築所特有的裝飾要求。
與希臘劇場永遠背靠丘陵的建築相反,科洛塞競技場建在平坦的場地上,這邊是典型的羅馬革新。建築家使用了各種材料:他為基礎部分而使用的熔岩砂漿,為要求不那么嚴格的部分使用凝灰岩,為在重量要求上儘可能輕的拱頂而使用浮石,表現出非凡的技藝。
在湖底沼澤上打6米多的地基,為排水而探索出來的辦法同樣證明了羅馬工程師偉大的技術成就。古羅馬競技場這一建築奇蹟成為了偉大羅馬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勝。從文藝復興起,建築家們從它的三種樣式(多利安式樣,愛奧尼亞式樣和科林斯式樣)中汲取靈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