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河灣水車

中衛地處黃河前套之首,縣城瀕臨黃河北岸之濱,元時就有應理州(即今中衛)黃河九渡之說。中衛縣境內的沿河渡口,明代有常樂渡、永康渡、冰溝渡,後又有上下河沿渡、大坂灣渡、新墩碼頭渡、炭場子渡、莫家樓渡、永豐渡、李嘴渡等渡口。其中炭場子、新墩、莫家樓三渡口距縣城較近,先後成為中衛南北陸路交通和東西運輸貨物的貿易集散中心,是中衛縣名副其實的水旱碼頭和渡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渡河灣水車
  • 地區中衛 
  • 類型: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
  • 國家:中國
水車,河灣水車,旅遊資源,

水車

水車是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在中衛市境內,自黑山峽至常樂鎮的黃河沿岸,在上灘、下灘和河灣等處共建有10餘架水車,其中尤以常樂鎮河灣水車規模最大,最為出名。河灣水車位於常樂鎮水車村的張家營子,臨黃河建有水車6架,其中4個車的叫張家水車,2個車的叫李家水車,均建於清代,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這兒是黃河出黑山峽、過沙坡頭經下河沿後的一處河灣,河水比較平緩,利於築車提水。水車豎立河邊,宛若幾架大紡車。水車徑12米,有碗口粗細的12對木撐,周邊均裝48個矩形水斗,利用水流衝力而轉動,升高時把水裝入斗中,下降時將水傾入木槽中,然後沿人工開闢的渠道灌溉莊稼果園。
水車也叫天車,車高10米多,由一根長5米,口徑0.5米的車軸支撐著24根木輻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著一個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裝水。河水衝來,借著水勢緩緩轉動著十多噸重的水車,一個個水斗裝滿了河水被逐級提升上去。臨頂,水斗又自然傾斜,將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農田裡。

河灣水車

河灣水車是歷史的見證。過去,它是屬於財主家的,農民要想澆田,先得向財主家交錢,沒有錢,只好乾瞪著眼看著莊稼旱死,不知有多少貧苦莊戶人為灌水受盡了財主的欺凌。解放後,水車歸集體所有,農民不再為灌水而發愁。當地有位農民在一首《水車謠》的詩歌中寫道:“車輪滾滾,車水淙淙……過去,你流出的是淚,飽含著莊稼人的艱辛;如今,你流出的是乳汁,苟育著美麗的新農村。”正道出了這種感情。改革開放後,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民灌水不再用水車,代之而起的是現代化的抽水機。

旅遊資源

黑山峽,歷史上曾為扼守黃河天險的一道峽關要塞,邊關重地。黃河南岸的山脊之上,溝谷之間,秦漢時代的古長城,古代烽火台。相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征戰西夏的大軍,就是從沙坡頭九龍灣的黃河九渡躍馬黃河,回師北上。
南長灘村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村子與黃河,有著千年的緣分。“這裡是寧夏黃河第一渡,此處是黃河進入寧夏的拐彎處,村子因黃河黑山峽沖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 村里人大都姓拓,傳說,蒙古軍隊滅了西夏國後,西夏党項貴族拓跋一支逃難至此,依託黃河生存下來。至今,村子裡還保存著拓跋一族完整的族譜。群山環繞使得村子幾乎與世隔絕,河灘成為村子繁衍生息的重要支柱,祖祖輩輩在肥沃河灘上種下的梨樹、棗樹,成為歷史的見證。500多年的老梨樹,樹身得幾人合抱,300年以上的梨樹有190多棵,200年以上的棗樹有1000多棵。
《風雨沙坡頭》
風雨沙坡頭一半以上場景在沙坡頭拍攝,其中“紅柳客棧”、“黃河古渡碼頭”為景區內主要拍攝現場。
河灣水車作為古老的生產工具,雖已失去了往日提水灌溉的作用,但隨著中衛旅遊業的興起,水車又成為黃河岸邊的一處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